李更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的启示

2014-08-15 00:43雷树俊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公平思想教育

雷树俊

(淮阴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李更生教育活动事略

李更生(1883-1927)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现代教育事业的早期探索者。他1902年进入新办的江北高等学堂学习,1906年应皖中当局之聘,历任繁昌、宣城等县立高等小学主事(即校长)。1909年冬返回家乡淮阴,任江北师范附属小学校长。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学监。1917年调任扬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校长。1922年重返家乡,先后任淮阴六师附小校长、淮安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校长,期间又兼任淮阴私立成志中学校长,并开办平民夜校,创办刊物《童灯》、《淮铎》。1927年5月,李更生先生被地方反动势力设计杀害。在其短暂一生中,有二十一年投身教育,创建一套爱国、科学、民主的教育方法,摸索出一条中国新教育制度之路。毛泽东曾说:李更生毁家办学,培植人才,是革命爱国行动。如今90年过去了,回顾李更生当年的教育活动经历,深刻理解并汲取李更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必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李更生的基本教育思想

李更生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必须贯彻爱国主义思想。这是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基本观念。李更生认识到办好教育对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性,他说:“自清道咸以来,欧化东渐,而造成无量之隐痛者,皆教育事业不能与人争故也。”因此,他在教学管理中,强调教育必须贯彻爱国教育。他嘱咐学生要“报吾民”、“保吾国”,“毕业而后,无论为士、为农、为工商、为军人,均要具有爱国心”。李更生在省立八中时,正值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之后,为反对卖国条约,不忘国耻,他在学校办公室走廊壁上竖立石碑,上书:“汝忘五月九日六时乎!”以此告诫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二是用民主的精神进行教育管理。教育的民主性,是李更生教育思想的基本表现。他主张教学管理,既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又重视师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多读杂志。更可贵的是他身为校长,不但对同事一律平等,而且对学生和校工也平等相待。学校开庆祝会,他常请学生和校工上台演讲;校内聚餐,也会请校工参加。他还喜欢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定期与学生谈话。

三是用开放的思想办学。李更生认为:“我国倡言教育十余年矣,而效果未睹……教师教授不善,管理不良,是其大病。”因此,他主张教师要有“世界眼光”,学生应将“世界观深印脑中”。主张自由发展的开放式办学,提倡校际交流,学习兄弟学校经验,他常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他在八中,始创文理分科,为改进文科英文教学,他聘请美国人任英语会话老师;对理科,则常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传播新知识。他还鼓励学生广泛读报,他说:杂志虽不比专书有本末,但崭新的思想皆先见于其中。可见,李更生教育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开放式办学思想,不仅适应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贫困中国的教育之急需,就是放在现在,也是有其积极意义。

四是高度重视人才在教育中的作用。重视人才、惜才如金,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也是李更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职八中时期,在他多方延揽下,八中一时群英荟萃,诸如朱自清、张震南、董伯度、徐叔漠等,都是八中的有名教师。为了留住德才兼备的人才,他曾“大雪江南独叩门”,长跪于董伯度的母亲面前。

五是主张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李更生反对死啃书本,主张“动的教育”,强调“从事上磨炼”,他认为光读书不动手,学得不深,掌握的不牢。他在八中首创分科制,对理科教学很注重实验室建设,各科都有实验室,花巨资购买最先进的理化设备。如当时无线电收音机刚问世不久,他即从法国购进一部。可以说,对教育的自身规律、发展趋势和本质意义的准确把握是李更生教育思想前瞻性的突出体现。

三、李更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管理的几点启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爱国、科学、民主、创新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但从目前教改的实际状况来看,虽然教育界口头上是重视的,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认真研究李更生的爱国、科学、民主、创新的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爱国、科学、民主、创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思想解放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应当学习李更生先生对新时代的敏感,对新思潮、新文化的汲纳,勇于革除旧弊的精神,抓住机遇,打破束缚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条条框框和不适时宜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当代教育活动对象的思想活跃、敢闯敢干的实际,用爱国、科学、民主、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审视教育,反思教育,增强科学发展意识、解决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问题;增强开放、合作意识,解决封闭狭隘的问题;突破教育发展瓶颈,引领教育回归,促进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二)教学要突出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群体由于出身的环境、个人的先天素质、成长的生活背景等差异,带来个人志趣爱好、学习热情千差万别。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借鉴李更生“从事上磨炼”的做法,实施分组教学、分层指导,做到浅有分寸,深有限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带来不同程度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所有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活力,避免“差生”或丧失信心,随波逐流;或疲于应付,穷追苦赶;或无所事事,“优生”长期“饥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各得其所。

(三)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也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育活动的主宰者,这是无容置疑的。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少有人关注教师主体性的发辉,这无益于教育发展和创新。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管理都是“标准化”,以升学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状况和一刀切的教师绩效考核模式,制约着教师的创新意识。学术研究、自我提升等多重任务,约束控制着教师的行为。按照李更生的教育思想,教学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发展的组成。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做奉献,更非为吃苦受累而选择这份职业,而是因为这是可以让他们有幸福感、成就感的事业。试想,如果教师失去了追求人生价值的乐趣,谈何爱国、科学、民主、创新?因此,随着民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必须依靠教师,要注意培育人才、吸纳人才、善用人才、善待人才,真正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四)关注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在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实践活动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具有直观性、模仿性、参照性,所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合理、有机地安排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实践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对加深和巩固已学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既包括学校的实验教学,也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在李更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五)关注教育的社会公平

李更生认为: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必须实行平民教育,尽可能扩大招生,不分贫富贵贱,择优录取。新中国成立已经几十年了,教育公平仍然是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边远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也相差甚远。李更生先生所生活的年代,社会动荡,人民困苦,要实现教育公平显然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全国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这为全面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一步保证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公平。教育公平还要保证教育环境的公平,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内,保证学校环境、办学条件的公平。这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关键所在。

[1]梁晓凤.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7(8)

[2]郑宇红.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教师的主体性[J].理论观察.2005(8)

[3]严金波.竖起脊梁担事——李更生教育思想渊源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猜你喜欢
公平思想教育
公平对抗
国外教育奇趣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怎样才公平
思想与“剑”
笨柴兄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