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相益 承往立新——读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

2014-08-15 00:47
焦作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授问卷

刘 歆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青少年上网已经变得十分普遍。然而,青少年毕竟尚未成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很难抵挡各种诱惑。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色情以致诱发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于是,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和时代意义。但是,截止到目前,在网络和青少年德育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有限。幸运的是,看到了耿红卫先生的《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震撼之余,受益颇深。耿红卫教授系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和网络德育研究。在国家正式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研究硕果累累,是语文教育和网络德育研究领域权威人士。耿红卫教授的这部著作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对于网络和青少年德育这一焦点前沿问题,进行详实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综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见解。通读全书,我认为本书具有以下几大优点。

1.条理清晰,针对性强

从耿红卫教授这本著作的书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三个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德育。由此来看,耿红卫教授的最终目的乃是着意于建设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让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能健康地成长。所以,此书自始至终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本书围绕着网络和青少年德育展开,共有五大章节,每一章节的中心也是网络和青少年德育的问题。第一章是从宏观角度探讨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第二到第五章则属于专题研究,分别从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社交方面探讨了青少年在网络道德、网络犯罪、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策略。每一章节条理都清晰可见,基本思路是先概述,再列举、分析详实的调研数据,然后找出原因或影响,最后提出对策。

如前所述,此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受众群体主要是关爱青少年成长的成年人,或者甚至可能是关心自身健康发展的青少年本人。由此而言,此书的针对性强还体现在研究的内容上。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上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缘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所以此书特别开辟了两节专章研究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让读者直接看到重点,重点问题重点阅读。在这一点上,尽管有的论者也做过类似的调查研究,但是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对策。比如,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蒋有慧同志曾做过一个有关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但是她也仅仅是在调查基础上给出了诸如正确地认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中学生上网重“疏”不重“堵”、要为中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把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等泛泛而谈的经验。[1]当然,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些所谓的经验我们其实是无法在具体事件面前做行之有效的利用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一点上,耿红卫教授这本论著确实给出了它及时和独特的贡献。

2.论述通俗易懂,调研严谨科学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面向读者群体广泛。一般来看,学术性著作似乎应该是整页整页的理论词汇和大量的专业化名词概念充斥其中的。但是,这其实都是一般性的误解。所谓以道驭术,学者研究学术也就是为了用来指导实践,帮助人们解决那些生活中碰到的难题或者问题。如果抱着所谓的学术性而不懂得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的学术研究将最终沦为少数学者的自娱自乐。而纵观耿红卫教授的这本论著,我们几乎难以发现什么晦涩难懂的语言,可以说基本上满足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尤其是适合老师和家长进行针对性的阅读和实践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本书配有大量的表格数据,让人一目了然,更便于阅读。

当然,论述语言的通俗并没有将论述的内容大打折扣,相反,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要充分调查网络与青少年德育问题,势必离不开充分和科学的调研准备工作。为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都能够有保证,耿红卫教授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此,为确保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看到该书所涉及的调查问卷的内容和对象经过了极其详尽的论证和推敲。耿红卫教授最终确定的七份调查问卷,乃是根据调查内容和对象科学制定的。这七份调查问卷分别是:(1)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调查学生问卷;(2)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调查教师问卷;(3)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调查家长问卷;(4)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调查问卷;(5)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影响调查问卷;(6)网络道德缺失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调查问卷;(7)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影响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调查都是不记名的,需要填写性别、年龄,内容全面客观,方便以后的分析和综合。这些都说明了本书调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与此相比,有的论者则在相关问题上不够注重信息的综合采集,读之可信度不大。例如,有的论者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仅仅在论证不严整地指出网络犯罪盛行导致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泛滥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等基础上,就提出了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若干对等观点,[2]这都是不能体现学术论证应有的严谨性的。

3.继承前人经验,与时俱进创新

一项新的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它过去的许多铺垫。本书也正是作者在不断地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孜孜不倦创造的成果。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著作最大的特点是研究基础扎实,研究内容可信度高”。[3]耿红卫教授曾主持过多项省厅级相关课题以及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这些为作者获得一手可靠资料提供了便利。本书中大量的表格数据,是作者分析综合大量的调查问卷后得出来的具体数据,是十分可信的。这些数据和前人的相关研究相比,信息量更大,数据更详实,分析更全面,可信度更高。

另外,本书的研究视角也具有独特性。在青少年网络德育或者说网络发展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问题的研究领域内,目前有多种研究方向。比如有梁维科对网络游戏的研究;[4]张红霞、江秀乐的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研究;[5]何桂宏、赵晓兰有关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等。[6]总体观之,无论这些研究者是从哪个角度切入和分析,大都逃不了既有问题和研究思路的窠臼。反观耿红卫教授的论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可贵之处。他采用宏观研究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模式。第一章先从从宏观角度叙述,让人们对网络发展和青少年德育问题有一个形而上的思辨把握,使之能够对下面的篇章进行高屋建瓴地把握;之后四章都是从专题角度叙述,分别讲述了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社交方面的问题和对策。这都可见该论著的独特构思和论证方式,更有可能对后来学人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另外,在网络和青少年德育研究领域的专著甚少,耿红卫教授的这本专著,研究视角新颖,独树一帜,具有创新意义。

综上所述,《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这本书是针对青少年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生活之中表现出的各种问题的及时而积极有力的回应,它对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德育建设进行了大有助益的探索,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处理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上提供了操作性和针对性都极强的应对策略。如此,这代表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这更是德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在互联网时代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努力和智慧。然而,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学术的探索和钻研永远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期待以后的学者能够在青少年德育教育这一领域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

[1]蒋有慧.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7):55-57.

[2]张志刚,刘连峰.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若干对策[J].教育探索,2002,(2):105.

[3]耿红卫.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4.

[4]梁维科.网络游戏——青少年德育不可失守的阵地[J].社会,2004,(3):62-63.

[5]张红霞,江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9):37.

[6]何桂宏,赵晓兰.论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2,(10):63-64.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授问卷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