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

2014-08-15 00:51:59倩,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公民政治

马 倩,张 斌

(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蚌埠233030)

“治理”(governance)一词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频繁使用,社会治理、地方治理、全球治理等术语更是遍及全世界。与其本质意义的存在(与中西方文明历史一样漫长)和价值追求“善治”(good governance)的明确性相比,作为专门术语的“治理”,其含义却一直是模糊不清的。有学者考证认为,法语“治理”一词曾经是“启蒙哲学把开明政治与对市民社会的尊重结合起来的向往中的一个要素”[1]。综合学术界研究,我们认为社会治理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近代政治学对民主社会的构建,在政治学家心目中这是市民社会民主权利的获得过程;而近代国民经济学立足市场社会对财富的追求(经济自由)也为治理提供了理论来源;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其市民社会理论所追求的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等关系的“和解”无疑为社会治理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和实践架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治理并非是为迎合某种理论或是一种时髦口号,而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在发展实践中遇到诸如经济、政治、技术、国际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变化而作出的理论和实践的回应。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化时间较早,相应地对社会治理的回应也较早,并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与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发展的总目标。“社会治理”正式进入中央文件标志着党对社会管理认识的突破,是社会管理的新发展。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美国的社会治理较富有特色,其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非常值得关注。美国主要是通过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教育等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治理的价值引领、智力支持、矛盾化解等功能,不同的内容途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特色也较为明显。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的深入研究,可以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进行中西比较,有助于对其科学评价,以在此基础上借鉴吸取其宝贵经验,规避教训和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功能实现的主要途径

(一)公民教育强化对社会治理制度的高度认同

公民教育既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公民教育可以促进公民对美国社会治理制度的高度认同。美国教育部部长邓肯在2012年1月12日邀请总统行政幕僚与教育官员共同举办一场国家会议上表示:今日的学生是未来的主人翁,因此,培育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素养对于美国的民主与经济有重要的意义。[2]以上表述的关键词是“民主”和“经济”,也是美国的公民教育最终的落脚点。而恰恰对美国民主和经济制度的高度认同是美国式社会治理保持持续的最重要的前提。以此为重点的公民教育也就自然成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之一。

美国的公民教育在每一历史时期都在建立国家认同、构建社会治理框架与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美国传统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是基于经典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其内涵在于通过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民主制度设计以限制政府的权力,使其牢固“守夜人”的角色。其时的公民教育主要是“政治教育”,是对公民权力观、权利意识、法治思维的教育,不仅把民主视为一种制度,更视为一种价值理念,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至高追求,具有典型的启蒙思潮特色。恰如杜威所概况的那样:“民主制度是一种伦理理念,是一种带有真气无穷能力、内存于每个人的个性的理念。在我看来,那个唯一的、根本的人性理想与民主是同义词。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代表了不再在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作出区分的社会”。[3]显然,这是现代性的传统立场,也即主张在政治、思想领域完成市民社会建构,以避免人性(财富)欲望激发而导致的伦理衰弱。事实上,在所谓的“进步时代”,美国社会治理在自由放任主义旗帜引领下出现了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紊乱以及严重的失控和无序现象。公司霸权和经济控制导致“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的经济权利被侵蚀,社会贫富鸿沟不断扩大,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控制权也在逐渐丧失,平等、独立的共和国理念和传统受到威胁”。[4]这恰是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表达的隐忧所在。由此,干预主义在美国社会治理开始占据上风,并主导了美国社会治理的转型,其核心在于政府治理权的强化。干预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其中的平衡拿捏至关重要,直接导致了美国公民教育的转向,即加强对公民个体的引导和教育。

(二)道德教育对社会治理机制的“润滑”

道德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柔性因素,对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润滑剂”。制度的刚性与道德的柔性相互配合能够促进社会治理机制的充分发挥,起到社会治理应有的功效。

首先,道德教育宣扬并塑造了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主导。社会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地效维护,离不开社会意识的有效整合。围绕美国社会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其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与公民教育一样,就是要培养对美国民主价值高度认同并身体力行的社会个体。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社会治理的灵魂,没有对此的共识,社会治理就无法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进而形成治理机制体系,也就无法形成工作合力。美国深受欧洲社会建立在经济个人为本位的价值滋养,其社会治理制度的内核也在于此,并且比传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更远,即民主与经济的勾连关系更深。通过道德教育培养公民对国家的感情,对市场的热爱是美国政府永不褪色的主题。美国梦的主旋律也在于此。杜威的“民主梦”就宣扬:教育目的就是“让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生活时称为一位好公民,在未来离开学校时称为真正的公民”。[5]罗尔斯主张只有重构基本社会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显然这种激进显示了他对启蒙的偏爱和对古典的回归,但是对公民的德性教育却是永恒的。美国比较注重道德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社会化功能,即培养社会的肌体细胞——道德人。通过道德教育,一方面使人的意识和行为符合社会治理规范的要求,从而进行社会动员与整合,另一方面培养相应的政治文化,为政治提供合法性证明。

其次,道德教育通过强化社会治理中的个体责任,达到维护、调节、促进治理机制有效发挥的功效。社会治理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制度层面的问题解决还远远不够,治理机制的良性运转才更为关键。社会治理机制更容易受到信息技术、社会思潮、以及具体履行的环境等复杂因素影响,会导致诸如决策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出现问题。如何及时明确共识、化解因为治理机制失灵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是纷争则成为维护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主题。美国在道德教育层面大力提倡培养青年一代的“美国精神”,其任务就是一直致力于培养能够献身于民主理想和民主制度的爱国公民。许多美国的学校把培养有道德的公民以及有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等作为办学的宗旨和目标,提倡在直接面向基层社区、面向实践中进行道德养成教育。个体道德的养成正是美国社会治理主导价值最终落地开花的前提和基础,又是社会治理机制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进而,强化了社会治理中的包容互助,切实起到了润滑剂的功效。

(三)宗教对社会治理机制运转的“兜底”作用

奠定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终究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障碍,尤其是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知识社会的挑战时这种障碍和困难就愈发凸显。宗教教育不仅是美国社会稳定的传家宝,更是起到对社会治理的“兜底”作用。托克维尔指出:“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通过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控制家庭进而控制国家。”[6]宗教本质是人们寻找灵魂慰藉的方式,作为“精神鸦片”能够为信徒提供思想动力,以其教义规范人的言行。美国虽然早已实行了政教分离,但两百多年来,美国仍然对宗教教育极为重视,并将其作为培养公民道德意识、倡导主流价值观、凝聚民族精神、维持社会团结稳定的主要手段。

美国国民在经历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社会动荡之后对社会的信任度降低,许多私立学校都开设了宗教课程,通过实践培养孩子多做善事,扬善抑恶,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思想观念。此外,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常常给孩子讲解《圣经》中的故事,带孩子去教堂参加各种宗教仪式;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的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等都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节日。宗教与美国的政治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传播主流价值观,为社会治理塑造共识,为矛盾调处指点迷津。它通过“取之社会,还之社会”的理念,号召人们淡化物质欲望,降低对社会矛盾的敏感,以实现“内心的宁静”。可以说,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组成的美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在社会治理目标、框架上达成一致,并产生归属感、安全感,走上“美国化”道路,与美国的宗教教育是分不开的。宗教教育所展现的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接纳与宽容以及对自身的内省自律都为美国社会治理的开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支撑作用,可能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宗教教育以其神秘感保持着人们对未来的希冀与向往,这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治理来说尤具有现实意义。

二、评价与启示

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治理的直接现实后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总体是成功的,但是无论是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还是宗教教育等根本上是无法解决所要达到的“善治”追求的,这是其社会制度的根本缺陷造成的。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的特点

1.与国情、文化传统的适应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个新国家,又是个极富传统传承思想的国家,其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建国始正式构建的,但是其中体现的文化传承却可以追溯更久的殖民地以及欧洲大陆。有效的社会治理不仅是从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政府控制到社会参与这么单面的过渡,而是一套全新的整体系统,包含制度、体制、具体举措以及附着其上的价值观、理念、思维方式等。美国的社会治理制度、框架可以是设计的产物,通过具体法律条文规定下来,但是要想使其有效发挥作用,其中的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是更为重要的要素。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立足的环境是一定是本国本民族的实际发展情况,要达到“善治“的效果还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发展是兼容并包了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成员后在荒芜中开垦并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途径多元、方法多样,都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并起到积极作用提供了机会。无论是公民教育、道德教育还是宗教教育等,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应有社会治理功能,通过它们实现了尖锐种族矛盾和文化差异的糅合化解,把指向不同的价值观理顺,使其顺应社会主流提倡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打造成著名的“美国梦”,在社会治理中产生了强大的软实力。

2.紧随时代发展不断做出调整

任何一套社会治理体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甚至是很大的变革。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可以说较好做到了“与时俱进”。比如其公民教育,在独立战争时期,公民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公民教育建立独立的民族思想,以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平等、自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则通过教育普及民族精神,让每一个公民都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初步形成公民处理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和行为自觉。公民教育号召每个公民把社会责任感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国家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一致,以保证广大民众支持和拥护新生共和国,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才智。历次的移民潮时期不同政治理念的碰撞乃至冲突,内在地威胁着美国已成型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如何帮助新成员有效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成为当时公民教育的主题。可以说,这种“与时俱进”为美国社会治理制度的形成、高度认同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依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和治理要求,美国对每种教育都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教育目标、模式和方法,这对统一社会思想、解决治理矛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3.注重形式的多样、方法的多元与社会共享为核心的合力打造

美国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中有多样形式、多元方法的结合,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都不是独立分开的。相反,多样的教育形式不仅没有削弱教育效果,反而相互补充,并通过社会共享形成了一股合力,这对社会治理制度的完善,对社会治理机制的发挥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特别要关注的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方法莫不具有隐蔽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把主流社会意识搭载于各种教育手段之上,借助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日常社会生活来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着眼于社会治理的目标与顺利实施,美国比较注重通过学校的学科、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人文社会科学浸润着相关教育思想,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是设法实现这些思想的贯通和教育。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上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丰富多样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来教授各种概念和有关公民社会现象的一般原理。在课堂教育外则是广泛的参与中接受教育,如服务学习、社会学习等等。[7]这种社会共享机制的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实现的各种途径相互借鉴、打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最终形成了治理的刚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高度匹配,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二)问题与启示

尽管如此,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民主的最终不可能、道德的“至善”追求与现实的冲突矛盾、宗教的心灵麻醉的社会治理成本与负担等方面。根本的理由在于美国是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其暗含的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是无法“普世”的。这就导致美国的社会治理最终无法实现其所标榜的个人民主、权利、自由、正义的诉求,个人的自由事业要服从于国家的霸权事业,国家提倡的全民福祉终究要陷入私有经济的利益藩篱中。民主作为一种理念,或是信仰,或是组织形式,都将无法完成其原初的意志。在这样的背景和前提下,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功效是有限度的,进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的下愿望而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在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保持广阔的世界视野,尤其在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我们更需针对自身发展历史和治理现状进行总结,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设计和实施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能对完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实现社会治理目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当前,围绕新型社会治理变革,探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尤具有紧迫感和现实意义,需要在实践中转变思路、吸收经验、大胆创新。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特别需要关注,一是探索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二是有效汲取传统社会治理中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三是在科学鉴别基础上优化吸收美国等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发挥的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运用起来,以大力促进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

[1]让-彼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学科杂志(中文版),1999,(2):49-57.

[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January 10,2012).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alls For Action To Develop 21st Century Citizens,Strengthen Democracy[EB/OL].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education-calls-action-develop-21st-century-citizens-strengthen-de.

[3][美]杜威.杜威全集(早期著作,第1卷)[M].张国清,朱进东,王大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2.

[4]王涵.转型期美国社会治理结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2,(4):79-84.

[5][美]杜威.杜威全集(中期著作,第15卷)[M].汪家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3.

[6][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南木,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49.

[7]Derek Heater.Citizenship:the Civil Ideal in World History[M].New York:Politics and Education,Longman,1990.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公民政治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论公民美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