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思考

2014-08-15 00:47
绥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陕西作家

陈 海

(1.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2.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一、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必要性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必要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是响应中央及陕西省委号召,发展和繁荣陕西文学创作,推动当代新文论建设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它是网络文学研究及创作的需要,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与网络文学研究的必要举措。

(一)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需要

2011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八大工程”。“八大工程”之一的“宣传舆论导向工程”强调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要“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文化精品繁荣工程”中强调要“创作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三秦书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陕西文物’‘陕西旅游演艺’‘陕西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要落实《意见》的规划,未来陕西文学要继续蓬勃发展,网络是一个重要平台和发展领域。如何将陕西文学的发展和网络文学的发展结合起来,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充分讨论,非常有研究价值。

(二)网络文学研究及创作的需要

1.从网络文学研究的角度看,孤立地讨论网络文学本身,已经不能解释当代网络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我们看到,网络文学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思考和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文学总体化研究

此类研究的代表作是欧阳友权教授的《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一书。其中讨论了汉语网络文学发展十多年来的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文学语言、网络文学点击率、网络多媒体作品、网络超文本文学、网络博客、网络恶搞、网络文学产业、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出版、海外港台内地网络文学比较,以及网络文学大事记等问题。此类研究对我们把握网络文学的总体内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种总体化研究的前提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网络文学”?当“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竟然在研究者之间有分歧的时候(这一点可以从很多“争论”中发现),任何所谓“总体”的研究都是海市蜃楼。按照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种加属差”的定义方法,“网络文学”的界定问题,其实是一个将“网络文学”置于何种“文学”认识范式的问题。这一问题是由于缺乏跳出“网络文学”的更为宏阔的视野所导致的。

(2)网络文学的美学研究

这类研究不是从总体讨论网络文学问题,而是侧重从审美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讨论。包括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网络文学与审美教育、网络文学的审美导向、网络传播条件下的审美文化等问题。代表论文有王玮的《个性的狂欢——论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大众文艺》2010年第5期)、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审美导向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谭艺芳的《网络传播对审美文化的影响》(《安徽文学》2011年第11期)等。这些研究既扩大了审美理论研究的对象,又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对网络文学审美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研究的问题在于,所谓“审美问题”总是和现代性问题相联系的,不深入到现代性视域,就不能真正理解网络提供的各色美学现象。审视网络文学的审美问题,就是审视我们当代人的审美化生活状态(无论将之称为什么),就是回答什么是“当代人”。

(3)网络文学的媒介及文化研究

从媒介和文化等角度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是近年来网络文学研究的热点。此类研究主要从传播学、文化学角度,探讨网络技术平台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主要包括媒介的发展对社会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从网络媒介特点出发,讨论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所呈现的新质性;结合具体原创作品,考察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等问题。较具代表性的成果有吴苑在2004年发表的《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一文。对网络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技术”在整个人类文化/文明史中的地位。它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技术与文学的问题,从更大范围进行关照,这是一个技术与人类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网络文学”这个“命名”,隐含着我们对这一文学新形态的无意识界定——技术加文学。但是网络技术要素的参与就一定会导致网络文学活动与纸质印刷文学的根本差异吗?很多研究者将其看成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从而展开自己对网络文学的讨论,这是很不严肃的。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特定时代而言,新技术一直在出现。而一直在持续出现的技术一直在强有力地影响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包括人类的“文学活动”。从口头形式到纸质印刷的文学传播形式的巨大变化,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印刷术对旧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就曾详细地阐释了印刷术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书中他这样论述“从一开始到19世纪,美国比任何一个社会都痴迷于铅字以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铅字在公众话语的各种舞台中产生的影响是持续而强大的,这不仅是因为印刷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但是经历过印刷术的洗礼,口头文学依然存在。那么今天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文学传播的媒介将越来越多的从“纸张”到“数字”,这种变化将会导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差异吗?我认为不会。文学的根本是什么?不是它所依赖的传播媒介,而是它给人带来的情感慰藉。而只要人类存在,人类就有通过文学获得慰藉的需要,不管它来自“纸张”还是“数字”。所以,新技术不仅不会消灭文学活动,反而可以使文学活动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上述几方面的理论研究涵盖了网络文学各个层面的相关问题;探索了网络文学研究中的诸多命题。但这些研究依旧大多集中在对网络文学本身的形成、历史、特点的研究上。极少有人关注网络文学与现实文学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

2.从网络文学的创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还在割裂网络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看不到网络文学的创新性和审美性,仅仅将其定位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文字垃圾。这不仅表现为理论界轻视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更在事实上不断导致网络作品的质量每况愈下。我们看到,最近几年网络创作在题材、叙事、风格等方面大量的因袭和模仿,鲜有早期的创新之作,本应该作为文学创作矫正者和引路人的文学批评家却处于“失语”状态。以上情况都使得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渐趋淡化,严重影响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

总之,无论是网络文学研究还是创作,当前都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形式不容乐观。理论的偏颇和创作的低潮状态需要我们有新的理论突破。

二、关于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构思

(一)构思的主要内容

所谓“网络文学陕军”是指充分利用陕西文学已有作家资源及国内外影响,立足网络平台,与网络文学作家和网站合作,发现和培育陕西文学新的增长点。

具体内容包括一下三点。第一,研究陕西本土作家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更好的作品创作和传播,进而提高整个陕西文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作家创作如何与网络文学的要求相符合,进而将陕西文学的发展与网络文学相结合,这不仅是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陕西文学继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陕西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研究如何培养立足陕西文化,具有陕西文化气息,采取三秦大地的创作素材进行创作的陕西网络作家。让他们在“网络文学陕军”的旗帜下团结起来,获得聚集效应。相关部门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支持,为陕西文学的未来发展储备人才。第三,作为以上内容实现的手段,需要建设一个网络文学网站,作为“网络文学陕军”品牌的依托。

就内容而言,重点是要建设“网络文学陕军”这一文化品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本土作家和网络作家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具体措施促使作家进行具有陕西文化气息的创作,产生具有一定影响的、具有陕西文学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难点在于如何寻找符合网络创作要求的的陕西本土作家,创作具有陕西文化气息的网络文学作品。以及如何支持已有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作家进行具有陕西文化气息的文学创作。

(二)构思的创新之处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第一、首次提出建设“网络文学陕军”品牌的思路,目前尚未有其他研究者提及。第二、首次提供一个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对话的平台,可以使他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第三、首次有意识的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进行规范和整合,将某些网络文学的风格、题材、形式等等进行具体化,使之体现陕西文化和文学的特色,提升陕西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力。第四、首次有意识的对传统文学创作做出网络化要求,提供新的表达和传播要求。

(三)具体操作思路和操作方法

1.操作思路

具体建设操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联系网络文学网站和省市作协,确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为调研对象。第二是调查阶段。这一阶段将进行必要的作家访谈,对作家的创作情况进行调研并完成调查报告。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作家创作的网络化生产和传播水平。第三是建设阶段。主要工作是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网站,同时整合陕西文学线上与线下的创作力量,创作具有陕西文化气息的作品。第四阶段:理论总结阶段。即对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2.操作方法

采用社会学调查与文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吸收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的建设经验,以建设“网络文学陕军”品牌为研究目的,对陕西各类作家进行多层次的深入考察和分析。

三、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价值和意义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工程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解决陕西本土文学和网络文学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问题,而且从实践上进行了“网络文学陕军”品牌的建设。

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理论界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立,重传统文学而轻网络文学的倾向。不仅解决网络文学的身份问题,更可以启发我们对网络时代下“文学”本身的思考,进而促进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建设“网络文学陕军”的实践意义有两点。首先,它将成为陕西省“文学陕军”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文学生产中,网络将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平台。作家进入网络,掌握网络文学的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文学的巨大市场,对我们建设“文学陕军”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能够建立一个网络平台,给陕西本土文学和网络文学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途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陕西文学未来更好的通过网络传媒进行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4]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本体追问与意义体认[J].文艺理论研究,2007(1).

[6]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与艺术本体[J].江西社会科学,2007(5).

[8]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9]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审美导向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5(1).

[10]王强.网络艺术的可能[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5).

[11]杨晓茹.网络艺术的审美追求[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3).

[12]李文婧,田世英.论网络艺术作品社会价值的内聚与外化[J].学术交流,2003(2).

[13]刘澜.新兴的媒体——网络艺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

[14]刘晗.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4(7).

[15]王玮.个性的狂欢-论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2010(5).

[16]谭艺芳.网络传播对审美文化的影响[J].安徽文学,2011(11).

[17]孙少萍,王晓博.新兴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意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

[18]吴苑.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D].福建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陕西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