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兴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的电影制片厂出现了两个颇具传奇色彩的青年摄制组,一个是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青年摄制组,他们拍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经典影片,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另一个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青年摄制组,以郑康振、赵晓时和张泽鸣等人为代表,他们拍出了电影《绝响》震动影坛,谱写了关于第五代电影人的另一段佳话。
一
1985年,张艺谋凭借《黄土地》,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这也使得1986年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的归属格外引人期待和注目。这一年,珠影厂名不见经传的郑康振携手师弟赵晓时,凭借电影《绝响》异军突起,斩获殊荣,这一年郑康振37岁,赵晓时24岁。
郑康振是广东茂名人,生于1948年10月,中学期间经选拔进入了飞行员学校,后又转入部队。1971年,23岁的郑康振复员分配到珠影厂,在洗印车间做技术员,一干就是九年。这九年,郑康振几乎天天同胶片打交道,这为他以后走上摄影道路奠定了基础。
1980年,郑康振从洗印车间调入摄影车间。郑康振从最低一级的摄影助理开始做起,在此后的三年里,他参与拍摄了《梅岭星火》、《秋天的印象》等影片。虽然有洗印车间的技术积累,但做电影摄影却是从头来过,郑康振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31岁的他立下志向,要用十年的时间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
1983年,郑康振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转机。这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开办了摄影系干部专修科,面向全国制片单位招生。当时,珠影厂有两个录取名额,而参加考试的有十五人。摄影助理郑康振脱颖而出,和赵晓时一起考入北京电影学院。35岁的郑康振是这个专修班年龄最大的学员。
198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张军钊、张艺谋等人拍出了《一个和八个》,给大陆影坛很大冲击,紧接着是陈凯歌、张艺谋的《黄土地》出来,整个影坛为之震动。各制片单位开始对年轻人大开绿灯,扶持他们,发掘他们中的青年才俊。郑康振他们赶上了这一新生代电影人成长的黄金时期。
二
1985年,郑康振、赵晓时毕业实习,回到了珠影厂。珠影厂特别看重这两个学成归来的年轻人,以他们拍摄实习作品为契机,成立了一个青年摄制组,筹拍电影《绝响》。
这个青年摄制组的成员,包括摄影郑康振、赵晓时,导演、编剧张泽鸣,照明姜勇,美工张景文、彭俊等十几人。这帮青年人以前分布在珠影厂的各个部门,从未独立创作过电影,郑康振只做过三部影片的摄影助理,而导演、编剧张泽鸣则只跟着著名导演胡炳榴做过两部影片的场记。
《绝响》描述了一位广东民俗音乐艺人区老枢,编写过不少动人的曲谱。“文革”中,很多民俗音乐被禁。曲谱虽然被区老枢藏了下来,但他的儿子冠仔却因在批斗会上听到父亲婚变的“丑闻”,离家出走。十年后,冠仔回到了物是人非的小巷,见到了苍老的父亲,看到了父亲在劫难中谱成的曲谱,认识到父亲对曲艺事业的执着……影片讲述了50年代至80年代,大陆社会在时空与个人意识上的变迁,具有浓郁的南国风情。
影片分为“文革”前、中、后三段,在摄影上,郑康振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影像处理:“文革”前是温馨的,“文革”中是清冷的,“文革”后是绚烂的——这种三段体的影像处理,颇具创新性,给金鸡奖的评委很大的冲击,成为获奖的重要因素。
《绝响》是郑康振作为摄影师完成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电影学院的实习之作。拍摄过程中,他们充满激情,但创作过程却并不顺利。
一开始,剧组设立的是双导演制,由张泽鸣和另一位有经验的导演联合指导,但那位导演不愿意参与这个毫无经验的摄制组,最终只剩下张泽鸣独立执导。
影片开拍不久还换了主演。一开始,影片追求地道的广东味儿,剧中主角启用的是广东本土演员,后来这个演员因为演技问题被撤下,由演员陈锐接演。和影片的其他主创一样,陈锐也是第一次出演主角。
与换演员的挫折相比,主创们经验严重不足是更大的问题。但当时珠影厂的厂长、著名导演王进给予了他们充分信任,让他们放手一搏。
这帮年轻人发奋图强,找到了弥补经验不足的办法,那就是讨论,乃至争论。万事开头难,在度过了一段艰难的磨合和摸索之后,影片在拍到三分之一时,大家找到了创作的感觉,将影片一气呵成。
一年后,《绝响》在第六届金鸡奖上,获得了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影片提名和最佳男主角提名。珠影厂的青年摄制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由于种种原因,珠影厂的青年摄制组在《绝响》之后没有维系下去,几年后,张泽鸣去了国外,赵晓时、姜勇等人也先后离开了珠影厂,而郑康振留了下来。
三
《绝响》之后,郑康振在珠影厂接拍了《飞天神鼠》、《两岸同根》等多部故事片和电视剧。进入90年代,厂里的很多电影人开始在社会兼职,甚至“下海”,而郑康振一直坚守在珠影厂的岗位上。
郑康振拍摄的电影再次引起了金鸡奖的注意是1994年的事了。这年他拍摄了《啼笑冤家》,这是一部根据同名客家山歌剧改编的戏剧片,因为是改编不是原创,最终没有入围金鸡奖,但郑康振的摄影还是得到了评委的肯定。由于这部电影的演员,包括男、女一号,都来自地处偏远的山歌剧团,演员形象存在不足,郑康振就在摄影造型上想了些办法,给他们进行了美化处理。
《啼笑冤家》全部实景拍摄,不用舞台,也不搭景,在这之前很少见。公映后,广东本土的票房打败了同期上映的、由史泰龙和莎朗斯通主演的美国大片《炮弹专家》。
上世纪90年代,郑康振还拍过一部战争片同样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这就是《复仇的女人》。当时一些媒体甚至称,《复仇的女人》激烈火爆的场面,仅次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电影。《复仇的女人》拍摄条件极其有限,有关部门只给剧组提供了一个连的兵力和四门火炮,这四门火炮还是三个样子。郑康振在镜头上下了一番功夫,弥补了人员和道具的不足。《复仇的女人》是在海南岛拍摄的,海南岛四季如春、一片葱绿,影像色调与悲凉的剧情不搭,郑康振就利用在洗印车间的经验,在镜头上加了紫色滤色镜,减少了色彩反差,效果还不错。
在二十多年的电影摄影生涯中,郑康振对摄影师如何配合和辅助导演、在电影叙事中发挥作用,有着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他认为,摄影师不要刻意追求镜头的造型,而是先考虑叙事需要;另外,在体会导演意图的前提下,可以有自主的创新。
在《绝响》之后的二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郑康振没有再现当年的辉煌,《绝响》成为他成功的第一部作品,也成为他摄影艺术的顶峰。
目前,郑康振已从珠影厂退休。当年青年摄制组里最年轻的主创赵晓时,早已是活跃在国产电影一线的摄影领军人物。而张泽鸣导演依然定居国外,成为第五代导演中的“隐者”。
当年,珠影厂一帮年轻人扛起大旗,从零做起,拍出一部响当当的《绝响》,震动影坛,这一历程契合着时代的变化,不可复制; 而郑康振半路出家搞摄影、六年折桂金鸡奖的经历,同样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