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14-08-15 00:42赵宏伟
山西农经 2014年4期
关键词:秸杆旱作旱地

□赵宏伟

1 旱地小麦麦田气候及生产条件

黄淮旱地小麦生产受地形地貌、自然气候和生产条件影响较大,并制约着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和品种利用。

1.1 气候特点

秋季温度适宜,播种期间降雨量年际间变幅较大,冬季严寒,雨雪稀少,易受冻害,春季气温回升快,日照早,干旱严重,夏季气温偏高,易受干热风危害。

1.2 土壤养分含量低,比例失调,水土流失严重

旱地麦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秸杆资源不能利用,有机肥施用面积大大减少,常年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视钾、微肥,大面积麦田有机质、磷奇缺,特别是磷肥严重缺乏,旱地氮、磷、钾肥比例 1:0.3~0.45:0,与目标比例值1:0.7:0.9相比磷钾肥严重不足。

丘陵地区坡度大,地形破碎,植被稀少,土壤裸露,受风蚀水蚀时间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产量低而不稳。

1.3 耕作管理粗放,旱作技术推广利用较少

丘陵地区机械化程度低,整地质量差,出苗率低,缺苗断垄严重,小麦播种后,管理粗放,没有积极采取镇压、中耕保墒技术,降水利用率低,旱地小麦新品种推广速度迟缓,旱作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1.4 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土壤是小麦生产的基础,旱作麦田大多是经过长期人为耕种施肥而形成的褐土,红粘土等石灰质,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适耕期中等,土壤蓄水性强,小麦根系可入土达3m土层,强大的土壤蓄水库能充分纳存降水高峰期的自然降水,供旱季小麦生长利用。

2 存在问题

2.1 旱

降水偏少,年降水量在550~650mm,且时间分布不均,夏秋连旱,春夏旱几乎年年发生,干旱发生频繁。

2.2 薄

土壤贫瘠,土壤中有机质氮、磷含量较低,保肥保水能力差。

2.3 粗

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低,耕作管理粗放,旱作栽培技术推广相对滞后,良种良法不配套。

2.4 贫

旱区多为贫困地区,生产投入困难,新品种推广利用难度大。

2.5 低

粮食产量水平低,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小麦单产的提高,旱地小麦单产长期低而不稳。

3 提高旱地小麦单产的技术

旱地小麦单产的提高,要以提高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率为核心,坚持良种良法相配套,抓好整地环节、播种环节和管理环节,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3.1 蓄水保墒增产技术

前茬小麦收获时留高茬,在小麦收获后于7月上旬提前深耕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机肥、保水剂以及生物菌肥,提前秸杆还田或覆盖的一次性操作技术,立秋后进行耙耱收墒,提前精细整地,作到无土块、无根茬、无杂草,上松下实,田面平整。

3.2 免深耕播种技术

小麦用收割机收获后,人工将田间残留的秸杆均匀覆盖地表,在夏闲期间不进行翻耕,于7月上旬、8月上旬每667m2用80~100g草甘磷或克无踪500倍田间喷施防治杂草2次,于9月上中旬,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免耕播种。

3.3 冬小麦沟播栽培技术

将耕深翻耙平后用“2BG下—X型沟播机”沿水平方向一次完成施肥、开沟、起垄、播种,沟内双行播种,沟深10cm。

3.4 施足底肥

旱地小麦肥料投入氮:磷:钾为 2.8:1:3.0。坚持“氮、磷、钾配合播种前一次底施”的原则。具体数量为667m2施纯氮 8~10kg,纯磷 6~8kg,纯钾 3~5kg,农家肥1 500~3 000kg。

3.5 旱地小麦品种利用技术

旱地小麦要选择耐旱、分蘖力强、抗旱性好丰产品种,基本标准是:抗旱、抗寒、抗干热风,分蘖力强,成穗多,灌浆快,干旱年能稳产,丰产,实现水旱兼丰,稳产高产。如洛旱6号、偃佃9433、长6359、临旱6号、运旱618、长旱58、烟农21、衡观136等,特别是洛旱7号、西农928、西农979、中麦175等抗旱节水性品种,增产作用尤为明显,增产率可达5%以上。

3.6 播期和播量的选择

高海拔山区播期9月下旬—10月1日,旱作塬区播种适宜期在10月1日—15日,播量为8kg/667m2~10kg/667m2为宜,大粒型品种应每667m2加大播量1~2kg。

3.7 田间管理

做好防病虫草害防治工作,杂草多的地要结合中耕除草,适时喷洒除草剂,春季气温回升返青拔节时,注意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或1.8%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4月中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加80%敌敌畏乳油喷雾防治吸浆虫,小麦生长后期,主要采取“一喷三防”的措施,用吡虫啉乳油10~15ml+20%的三唑酮乳油50~70ml+磷酸二氢钾100g/667m2兑水35~50kg进行叶面喷施,可有效防治蚜虫、白粉病、锈病、同时起到防干热风的功效。

3.8 适时收获

小麦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遇雨发芽落粒。

结束语

旱地小麦留茬深种、免耕播种、开沟播种技术,可使土壤对降水利用率提高11.4%~13.7%以上,提高小麦对土壤水分及肥料利用率,能有效降低丘陵旱作区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的利用,可增加小麦单产5%以上;减少秸杆焚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但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还部分制约着旱地小麦耕作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耕作成本还有待降低。

猜你喜欢
秸杆旱作旱地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贷”动秸杆走四方
农业秸杆增值利用的有效途径——秸杆高得率制浆清洁生产技术
浅析我县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