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春晔
更新造林方式有三种:即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这三种更新方式是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更新造林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天然更新常常被人们误解为不良更新,而不被人们重视。在以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地球上的森林仍以天然林为主,天然林的生态功能远大于人工林;我们不能做一面努力造林,一面又毁林的蠢事。消除对天然林和天然更新的误解,对以后森林资源培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人工更新造林能根据人们的意志去调节树种,发展目的树种或优势树种,能加速森林的恢复和生长,能保证森林的质量。因此,人工更新造林在世界上都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在我国,人工更新造林的比重不断扩大,由1951的20%,到1980年增加到37%,到1989年又上升到43.5%。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已达5400万hm2,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1956年的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规定,森林采伐后,“采用局部造林的办法,进行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更新方式保证不了更新的需要,于是在1960年的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修订本)中,改为“各林区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辅的方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了以人工更新为主的方针。1973年森林采伐更新规程修改为:“森林更新,必须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对我国森林更新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人工更新造林为主的提法不十分确切。因为对有些地区就不一定适用。例如在大兴安岭林区,主要是落叶松和白桦,伐后的天然更新很好,应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为此,在1987年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中确定了:“优先发展人工更新造林,人工更新造林、人工促进更新造林、天然更新相结合的原则。”这就是说,不论哪个林区,都要积极进行人工更新造林,至于所占比例,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天然更新造林是完全依靠林木本身的种子、幼树或萌芽来完成更新过程,结合采伐方式选留母树,清理伐区以及幼林抚育管理措施等。人工更新造林则可以按照要求选择目的树种,合理密度或合理混交等加速更新过程。人工更新造林与天然更新造林各有优缺点,强调保护和利用天然更新造林,不是否定人工更新造林的作用,更不是不要人工更新造林,而是要在大搞人工更新造林的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天然更新造林,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更新步伐,尽快恢复森林资源。
人工更新造林在林木组成、密度、结构等方面能保证质量,能迅速恢复森林,人工幼林也比天然幼林生长快,通过人为调节能较快的恢复森林的原生类型。但人工更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人工更新每公顷直接成本大约2000元左右,在现有的国力情况下,想全部实现人工更新是不可能的,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时候,也是难以办到的。人工更新造林往往树种单一,保证不了生物多样性,必须与天然更新结合,才会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天然更新物种丰富,分布广泛,凡有林木种子的地方,萌芽、根粟的地方,不论在天然林内、人工林内和采伐迹地内均可发生。除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外,它不需人力和投资。但与人工更新相比,天然林生长较慢,但它多是复层异龄林,它的生产力是比较高的,遗传品质是好的。
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是现在人工林所不能替代的。由此看出,天然更新的能力巨大,更新的面积和株数远远大于同期人工更新的面积和株数。不认识和不充分利用天然更新的作用,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采取措施对天然更新教学有效的保护。对天然林中近熟龄林,严禁皆伐,抚育间伐也只能在林分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中进行,抚育后确保郁闭度在0.5以上。抚育目的就要是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木质量和生长量,促进天然更新。对郁闭度0.5以上,林木分布均匀,树种组,成基本适宜的天然幼中龄林,实行封山育林。若林木分布不均匀,只将成丛状的林木等间伐掉,辅以人工松土整地,促进天然更新。郁闭度0.3~0.5的天然幼中龄林,原则上都应进行人工补植。保护好林地周边环境。第一,不要侵占和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尽可能避开他们栖息的各种保护区。第二,要注意保护植被,可沿等高线栽植树木或设立植被隔离带。第三,尽可能地保留林地原有的天然阔叶林、原生阔叶林及珍稀的植物,不能破坏造林地周围的天然次生林,不能为发展人工林而砍伐或变相砍伐有保留价值的天然林。
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更新造林任务越来越艰巨,当前的林业生产中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现状,靠人工造林难以满足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采取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法,即又节约人财物力,节约时间,又能保证更新成活率,可以很好的完成更新造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