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伟, 解芸菲, 吴鹤明
(1.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a.科技发展与校企合作部;b.信息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2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内容与方式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当今互联网渐趋普及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如何规范、深入和可持续发展,是亟需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993年12月19日,为响应共青团中央的号召,2万余名铁路青年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中国志愿者活动自此拉开了序幕。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随后,全国各省级协会逐步建立。2008年以来,数以百万计的高校志愿者为国内各项重大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志愿者服务[2],大学生志愿者以有热情、有纪律、团结协作的显著特点,成为了中国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力量[3],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重形式轻过程,志愿服务的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等。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从根本上说是服务社会。对大学生个人来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也增强了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大学生在志愿精神的引导下,通过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强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公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志愿者相关培训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志愿服务当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提高,丰富了人生阅历;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相互协作,培养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志愿服务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欲望,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进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走出课堂自愿参加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这对大学生良性的认知取向、实践取向、价值取向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在用爱心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这种爱心在校园内相互传递,就会使得整个校园精神环境得到不断净化,从而有力地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进行文明传递、爱心接力的有效载体,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剂,是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缺陷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志愿者以其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社区服务、扶贫开发、抢险救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众多领域中有效地弥补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各方面的不足。志愿服务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了社会的协调和全面进步,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志愿者服务面临着诸如资金筹集困难、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根本解决。但是,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目前,各高校现行的志愿者招募制度只是对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进行简单的登记,在组织活动时也只是硬性分派,这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精神不是让人们为了公益而牺牲个性和偏好,而是让人们通过公益活动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偏好[4]。因此,在志愿者招募时,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建立详细的志愿者信息库、信息平台。将志愿者的个人兴趣爱好、专业、时间安排、服务记录等进行分类,并时时更新。首先,通过信息平台,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以利于对志愿者在活动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其次,志愿者通过信息平台可以看到目前正在开展或者即将开展的志愿活动,从而可以主动地加入到自己喜欢、擅长的活动当中,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会使活动更加高效地开展;再次,利用信息平台对活动时间的自动筛选,使学生能从容选择恰当的时间参加活动,从而利于保证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最后,接受服务的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志愿者的服务进行打分,提出意见或建议,志愿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自己的服务。
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展迅速,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而要想让志愿服务更进一步发展,就应该培育高校志愿者活动品牌项目。高校应结合自己办学特色,使志愿者活动走向“品牌化、长期化、基地化”[5]。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与相关部门进行洽谈,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授旗等形式确定长期合作关系,依靠服务基地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层次,使志愿活动具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基地的建立旨在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支持。
借鉴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等将志愿者服务纳入教学范畴的经验[6,7],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门课程纳入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志愿服务实践课程,并计以学分,以此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配以一定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可以使志愿者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通过适当的激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自己服务的价值,并产生志愿服务的自豪感。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对那些在志愿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和集体,给予精神鼓励和必要的物质鼓励。另一方面,对积极性不高,或者在参与志愿活动中有损志愿者精神的学生进行批评或者实行淘汰。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育人与实践育人的载体,对推进社会进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有利于使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和全面进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2012-11-18)[2013-12-01].http://www.shaanxi.gov.cn/0/1/9/39/133907.htm.
[2]于寒.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析 [J].考试周刊,2011(36);201-202.
[3]颜吾佴,赵岚.创建有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 [J].中国高等教育,2002(9);38-39.
[4]范忠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模式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5]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6]王瑾雯.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改进策略的研究:来自美国服务学习的启示 [D].南昌:南昌大学,2011.
[7]韩雪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