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宁
实训的概念和目前实训在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情况
1.实训的概念
实训的一种解释: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指在学校组织与控制下,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的另一种解释:“实习(践)”加上“培训”,本来源自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目前引入到很多专业,特别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比较贴近的专业。本课题研究时,对实训概念理解为:实训是在大学期间,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模拟实践(实习)以及真实岗位训练的方式对大学生实施职业技能提高的一种教学。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能培养出专业技术应用性强、社会环境适应性强的大学生成为很多大学的目标。作为民办本科大学,由于起步晚,发展快,要想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占领一席之地,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入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社会对民办大学的认可度。
2.目前实训在陕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情况
第一,实训的参与程度较高。通过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都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实训活动,学生参加实训的热情很高。
第二,校内实训各有侧重,校外实训形式多样。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的不同,调查的5所民办大学校内实训侧重点各不相同,大体来讲,文科类以课堂情景模拟、社会调查等为主,理工科类以校内实验室直接进行训练为主;校外实训有校外固定实训基地、有校企联合实训、企业投资工厂式实训等多种形式。
第三,学生对联合实训的态度。调查显示,设想把陕西几所民办大学联合起来共同实训,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认可。
1.本科学生的思想变化
第一,希望多提供实训机会,提高专业学习的可操作性。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大量有关实训方面的案例,其中有好有坏。在不断了解案例的同时,学生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希望在校期间就能有较多的实训机会,去了解社会,了解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实训,希望能提高专业学习的可操作性,为今后继续深造或深层次的理论学习搭建平台。
第二,希望多锻炼,提高学生相互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一个项目(计划)的完成不是一个人或一小组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学生相互之间团结协作,每个人作为完成任务的一个小分子,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把项目(计划)顺利完成,因而,有默契地相互配合是重要的。多提供实训,多锻炼,形成这样的有默契的配合更重要,大学生缺乏的正是这一点。
第三,希望组织一定量有效的实训。现在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干更多的事情,干有效果的事情。大学生的实训也是如此,学生都希望校方能提供实训专业对口,时间适当的实训,不要把学生随便糊弄,即在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依然一无所知或感觉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有些甚至是让学生进行不对口专业实训,学生怨声载道,对实训失去信心。
2.本科学生对实训要求的看法变化
第一,对实训次数与时间的要求。有的专业实训次数过于频繁,一年有2-3次,时长为4-6个月;相反,有的专业实训次数太少,到大三了才参与实训一次,且一般时间都为一两周,有的甚至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实训。所以学生希望能平衡一下实训次数和时间,实训次数太多,学生觉得疲惫不堪,理论知识学习力不从心;实训次数太少,学生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吃力,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实训目的。
第二,多增加实训“实战”,特别是进入相关企业、公司等具体岗位实战。实训“实战”对学生来说十分渴望,特别是进入相关企业、公司的具体岗位,能够通过实训指导老师和企业、公司负责人的帮助,把专业所学理论知识逐渐运用于具体的工作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就证明实训收到相当好的效果。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了那么多与经济、贸易相关的语言知识,如果不“实战”,必然会弃之无用,这样的学习本身也就没有意义。
第三,实训的重要环节——注重岗位对口。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岗位对口的实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很多企业对学生实训很不重视,以为和某个学校有实习生的这样合作,就是把学生找来为本企业无偿服务的,简单地将实习生当作“临时工”一样,随意安排岗位,随意设置工作时间、地点和环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着想,这几年经常会看到报道大学生在企业实训中受到不合理的对待,严重的导致有些学生对社会有了恐惧症,不愿意进入社会,这种现象在高职实训中也大量存在,据研究称“目前各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比较随意,具体表现是资金投入随意,建设程序随意,建设标准随意。”[1]这说明实训岗位不对口的问题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亟待解决。此外,由于民办大学办学理念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对学生的实训认识不到位,了解了很多学生和教师后发现,对实训岗位对口的问题,大部分都认为很难办到,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平时忙于理论教学,很难与外界的企业公司有紧密的往来与合作,所以,实训中出现岗位不对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而民办大学由于经费等原因,在创建实训基地或联系固定合作企业、公司资金、人员投入都少,容易造成只要有企业、公司愿意合作,就会将大批学生送去实训,这也导致实训岗位不对口。
第四,能多改善实训设备条件及现场环境。“与时俱进”这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在实训过程中,这个办法依然适用。学校实验室或企业的设备条件也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提高,陈旧的机器设备对不断更新的教材来讲是无用的,学生不能从这些陈旧机器设备中领悟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更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此问题在很多学校也都存在,如温州技术学院和温州万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就是因为学院数控技术实训中心在建设初期,有场地优势,但设备数量和种类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又由于缺乏资金,很难在短期内增加设备种类和数量,[2]因而,改善实训设备条件对实训来讲,是先决性条件。其次,实训的环境也很重要,据问卷调查分析,90后的大学生对实训的环境非常在意,有部分学生反映曾经去过的工厂环境很差,他们基本是在忍受中度过实训期。
3.校外实训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生对企业、公司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大学生的见闻增多了,他们对将要去实训的企业、公司也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要求。首先,希望去实训的单位很正规,害怕被骗或者被拖欠工资的情况;其次,希望去一些比较有规模的企业、公司,这样的单位岗位比较明确,管理比较成熟,实训能体现专业性;相反,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公司岗位不明确,管理很混乱,可能一个人要干好几个人的活,作为实习生,就会产生身份混乱的现象,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第二,固定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民办大学要建立起比较全面的能基本满足本校各专业实训的固定基地比较难。一是学校对实训基地的作用认识不够明确,二是学校对建设实训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有些学校是因为资金困难,有些学校不愿意大量投资于此,因而,在一所民办大学中健全相应的固定实训基地还有很大的困难。
4.校内实训的发展趋势
第一,课堂模拟实训需“接地气”。对校内实训而言,课堂模拟是“现学现卖”的一个好办法,但是由于模拟的内容有些过于陈旧,没有时代感,学生会对此失去兴趣,所以课堂模拟需时代化、现实化,多“接地气”才会受到学生欢迎。
第二,多增加专业性的讲座、社团活动等,以便相互交流。由于西安有些民办大学地理位置偏僻,很多学生难以走出校园,去看看社会,因此,在课余时间,应多给学生安排专业性的讲座、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能足不出户,就了解专业发展的动向,找出自己专业兴趣点,便于相互交流和深入研究。
[1]陈衍.实习实训怎一个“不够”了得[J].职业技术教育,2011(1).
[2]童炳金,林洪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与机制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