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玲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一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几百年来有关十四行诗的论著数量仅次于《哈姆莱特》。诗歌以强烈的感情、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节奏和精妙的修辞等,在今天的莎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和争论,而Sonnet.18则是诗集中的名篇。
整部诗集共154首,内容很复杂,往往若干首成一组,表现同一题材,在内容上既具有连贯性,又可独立成篇。因此,在赏析Sonnet.18之前,要对诗集作全面的了解。英国莎学家马隆和斯蒂文斯在1780年提出了“朋友说”和“黑女郎说”,即:诗集的前126首,写给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The Fair Lord);诗集的第127-152首,写给一位黑肤色女郎(The Dark Lady);最后两首、中间个别几首与故事无关。在此之前,人们相信这些诗的大部或全部都是歌颂恋人的。我国学者辜正坤先生则认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献给女性的,但不止一位女性;其中的一位是伊丽莎白女王;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献给两位男朋友的,一位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伯爵,另一位是艾塞克斯伯爵的心腹、莎士比亚的保护人南安普顿伯爵。”[1]423
诗歌献给何人暂且不论,诗集的主题却不外乎描写时间、友谊、爱情、艺术(具体为诗的艺术)。尤其是时间,成为贯穿整部诗集的一个重要概念和主题,Time在诗集中出现过79次,而且大多是以大写字母出现的。无论是对男性青年(Fair Lord)的友谊,还是对“黑女郎”(Dark Lady)的爱情,都主要是为了突出时间的残酷和无情。美、友谊、爱情,这一切统统都要受到时间的制约,那么怎样去超越时间?这是困惑诗人的一个问题。在诗集的第1-14首诗中,诗人似乎找到了答案,即生育繁衍。但是,到了第15首,他又觉得以结婚生育来抗衡时间的思想是那么苍白无力:
当我看到人类像草木一样滋长,
任同一个苍天随意褒贬抑扬,
少壮时神采飞动,盛极而渐衰,
往日的鼎盛貌逐步被人遗忘。[2]36
如果生命的下一代不能超越上一代人的生命,只是一轮轮生命的复制,是人类的重复性生产,这种繁衍尽管意义重大,却远远不够,它只是人类借助形体在空间的持续存在和运动,来实现外在美的延续,尤其是对于有思想有艺术天赋的诗人来说,是天资禀赋的极大浪费,他当然不会满足于此,他迫切地需要寻找新的与时间抗衡的方式。经过勤奋的创作,诗人在获得人生自信的同时,终于找到了战胜时间的法宝,那就是诗歌。诗歌既是诗人抗拒时间暴行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超越,更是一种精神的长存,是人类许多生命的瞬间升华。于是,诗人骄傲地宣称自己的诗篇能够记录青年的美,可以与时间抗衡。而Sonnet.18是表达文学艺术与时间抗衡这一思想的代表性诗篇。
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梁宗岱译诗如下: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被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存,并且赐给你生命。[3]232
在赏析此诗之前,我们需要理解“夏天”(summer’s day)一词的真正意义。综观全诗,我们会感到诗中的一切意象都在表明诗人把爱友比做的是“春天”,那么原诗为什么不用 spring’s day而用 summer’s day呢?在这里,我们要对英语语言的演变史有所了解。在古英语和中古英语中并没有特指“春天”、“秋天”的词汇,所以summer(一般拼写为sumer或somer)一词兼指春夏,而winter一词往往兼指秋冬。虽然到了莎士比亚时代,已经产生了指代“春天”、“秋天”的词汇。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抒情诗中,summer一词常被用来泛指春天,既典雅又朗朗上口。并且 summer’s day(春日)与下文中的summer’s lease(青春的契约)、thy eteral summer(你永恒的青春)、darling buds of May(五月的娇蕾)等互为呼应”[4]14,因此,莎士比亚忠实地遵循了英诗传统,巧妙地采纳了summer这个词的古意来营造“春天”这一意象,其手法含蓄典雅,运笔流畅如行云流水,堪称一绝。
此诗像莎士比亚的大多数十四行诗一样,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起承转合。
在头四行“起”中,诗人把爱友比做 summer’s day这一英格兰最温和宜人的季节,这个比喻是如此清新,不落俗套,让我们想起了现代诗人林徽因的名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中的句子: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用那么多温馨美好的意象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季节,用这个季节比喻一个人,这个比喻真是美妙。其实,这个比喻来自莎士比亚。林徽因在英国留学期间,一度疯狂地迷上了英国诗歌,若说她没有读过莎士比亚这首著名的十四行诗,是不可能的。可见,莎士比亚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他的血液已经流进中华民族的文学之中。林徽因的这个比喻虽好,却没有超过莎士比亚,因为林徽因的比喻,喻体和本体在同一个层面上,诗中的那个“他”只是“人间四月天”。而莎士比亚则更进一步地指出,友人比summer’s day更胜一筹,更加可爱、温婉。春天是有缺点的,有时风太大,不够温和,又太短暂,“爱友”却没有春天的缺点。这一比,“爱友”的美好把春天给比下去了。尤其是“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做夏天?你不独比它可爱也比它温婉”,这两句一下子便把诗人对爱友的喜爱之情表露出来,爱友的美好在诗人心中激起了怎样一股怜爱之情啊!春天季节美好,但远远不足以与爱友的美好相提并论,不知拿这个季节来把你比拟,是否辱没了你?可是我实在拿不出更好的东西来比喻你了。
除此明喻之外,本小节还使用了暗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暗喻是对表面上不相似的东西进行不明确的比拟。第四行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的lease(期限,租赁使用期)和date(持续时间)这两个词,它们是法律用语,意思是把夏天比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形物品。夏天是向大自然租借来的东西,因此它的使用期是有限的;同时也暗指青春、美丽持续的时间都是暂时的、有限的,尤其能够给读者造成一种租期一到、必须马上把青春偿还回去的紧迫感。而在第三行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中的darling(亲爱的,可爱的)这个词上,即诗人把buds(花蕾)人格化了,表达了诗人对花蕾的一种欣赏和爱怜的感情。
总之,头四行的“起”歌颂了诗人“爱友”不同凡俗的美,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怜爱之情。
中间四行是“承”:写的是岁月无情,青春难驻。拟人和双关是本小节重要的修辞手法。the eye of heaven和gold complexion均指太阳,译文“天上的眼睛”和“炳耀的金颜”亦很传神。在这里,诗人采取了拟人化的手法,带来俏皮、生动的艺术效果。chance翻译成“机缘”不太合适,好事才凭借机缘,诗中所讲的并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被“摧折”和“凋零”的命运。nature’s changing course翻译成“无常的天道”似乎不通,反而不如直译成“自然的变化”明白晓畅。双关(pun)是一种文字游戏,指利用读音或词根相似的词的不同含义或语法功能。英语里的双关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另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该诗用到的双关属于前一种情况,在第七行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这里的两个fair含义就不同,第一个意为“美的人或物”,而第二个的意思则是指“美本身”,所以这是运用了双关。总之,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的意思是:每一个美人总要失去美貌,即使没有突发的意外事件,也逃不过自然界生老病死的变迁。
诗人似乎站在宇宙之巅,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大自然以及人生的规律,悲叹时光匆匆,青春易逝。即使太阳也有缺点,有暗淡的时候,有被乌云挡住的时候。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会失去美。
这四句虽承接前面四句而来,但调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由对爱友的热烈感情转为伤春悲秋,表现了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调子低沉。
后四行是“转”。这一小节诗人使用了夸张等修辞手法。第九行thy eternal summer中的eternal这个词就是夸张。根据自然规律,每一种美的事物都将逐渐丧失其美丽,那么诗中人的美又怎能永恒呢?每个人总免不了一死,我们都不可能不朽,那么诗中人又怎能不受这种自然规律的约束呢?诗歌至此让人感到吃惊,有些难以理解,但接下来的一行很快就破解了读者心中的迷惑,噢,原来诗人自有打破常规、对抗时间的魔杖——诗歌!
此小节,诗人突然话锋一转,宣告虽然别人的美貌难以存留,可他所爱的人却可以通过自己不朽的诗篇与天地同寿。调子马上高扬起来,颇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向上之气。
最后两行是“合”,是对全诗所作的总结,也是对第三小节意思的加强。它独自成韵,对仗工整,被称为“神来之笔”。
“合”以毫不含混的清楚语调表达出豪迈的情怀:诗人坚信艺术伟大的功能,他深信自己的诗歌必然流传千古,而诗中所被赞美的人物,亦将随之永垂不朽。两行富有思辨性的语言总结了人类、诗歌艺术以及所歌颂对象之间的关联——只要人类尚有生息,歌颂你的诗篇就会流传,而正是这永久流传的诗篇使得你的生命与美丽可以与时间抗衡,得以永存。
文似看山不喜平。通篇来看,这首小诗在短短的14行中,由情真意切的热烈情感到无可奈何的消沉,再到昂扬向上的乐观,最后,诗歌在跳动着哲思欢歌的清澈溪水中落下帷幕。腾挪跌宕、起伏不断的内在情势带给我们多美的艺术享受啊!
三
Sonnet.18以鲜明的音乐性著称。诗歌的音乐性一方面取决于节奏,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押韵。
此诗的格律是抑扬格五音步。每行有十个音节(五个音步,诗中用/划分),多数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弱读,第二个音节重读,称为抑扬格。但是也有例外,如,在第三行里,“rough winds”的出现打破了全诗抑扬格的节奏,使读者感到了夏日里狂风的残暴,从而衬托出爱友青春美的娇弱易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助。同时,第十一和第十二行离格的节奏也打破了全诗的韵律,显示了美对死神的抗争,强调了爱友美的力度。总之,对于全诗来说,抑扬格是主流,离格的出现反而增强了对爱友美丽的怜爱。
这首诗的韵式为abab cdcd efef gg,如每行的结尾“day-may”、“temperate- date”、“shines- declines”、“dimm'd - untrimm'd”、“fade - shade”、“ow'st- grow'st”和“see- thee”都构成押韵。这种格局犹如轻重相间婉转动听的音律,给听觉带来了艺术享受,犹如潺潺之流水,有缓有急,曲折跌宕,节奏富于变化。最后两行诗自成一体,是一个双偶句(两句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用来点明全诗的主题,是全诗点睛之笔,又自成一联警语格言。
Sonnet.18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还是从艺术的完美性来说,都不愧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代表性诗篇。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辜正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精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3][英]威廉·莎士比亚[M].梁宗岱,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沈弘.或许我可以将你比作春日——对莎士比亚第18首十四行诗的重新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