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航 关佳丽 阚文静
章太炎(1869—1936),清末民初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1897年加入维新派,编撰《时务报》,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而流亡日本。1900年剪其辫发,公开反清,立志革命。1903年因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触怒清政府,被捕入狱3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维新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反对内务部暂行报律,争取新闻自由。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参加讨袁,支持二次革命,被袁世凯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了孙中山改组后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晚年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章太炎一生创办和参与编辑投稿的报纸甚多,而其中最能体现其思想转变的报纸主要有《时务报》《经世报》《苏报》和《民报》。
章太炎原本在诂经精舍跟随俞樾学习古文经学,学业优异,深受老师赏识。1897年初,章太炎来到《时务报》报馆,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两篇文章。章太炎与康有为在观点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致章离开了时务报馆。回到杭州后,他与他人一起发起兴浙会,创办《经世报》《实学报》《译书公会报》等,在《经世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变法箴言》,论述了维新变法运动应当如何健康发展,“憔悴竭思,斟酌西法,则而行之”,指出变法不能操之过急。章的文笔过于锋利,成为了当权者的眼中钉。后因举家迁往台湾避难,在《台湾日日新报》当记者,并在梁启超主编的《清议报》上发表多篇诗文,积极支持维新变法。
1903年5月,章太炎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的《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一文进行一一反驳,他在书中称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认为康“屈心忍志以处奴隶之地”,而革命则“非天难、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理论基础之一。这段时期,发生了轰动中国报界的“苏报案”,使章太炎陷入了3年牢狱之灾。
1906年,章太炎从狱中被释后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06年7月—1908年10月)。此时正值《民报》与梁启超的《新民丛报》论战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章太炎的文风泼辣犀利,他借《民报》将“革命”二字的真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民主自由”的前景描绘得五彩斑斓,文笔晓畅明白,且条理缜密,气势磅礴。《新民丛报》败下阵来,于1907年7月停刊。此次论战的胜利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然而在1908年,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勾结,查封了《民报》。章太炎转到日本讲学,培养了诸如周作人、许寿裳、钱玄同、黄侃等一批学者。
中华民国建立后,当局内务部宣布废除大清报律,拟定了《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引起了新闻界一阵哗然。章太炎在《大共和日报》和《申报》上同时发表了《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认为该报律有数处不是:“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绝不承认。当知报界中人非不愿遵守绳墨,惟内务部既无作法造律之权,而所定者,又有偏党模糊之失,若贸然遵守斯令,是对于官吏则许其侵权,而对于自身则任人陵践,虽欲委曲迁就,势有不能。除电告孙总统外,特公布驳议,以明内务部无知妄作之罪。”该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使得孙中山作出让步,宣布取消暂行报律。当时由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政治了解片面,故而如此抗拒,此次反暂行报律事件也显得偏激和片面,然而却也表明了章太炎等新闻工作者对于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不畏强权的勇气。
以报论政是近代中国先进报人的一大鲜明特点。章太炎从一开始在《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到《经世报》《苏报》的激烈反清,再到《民报》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情追捧,他的政治主张随着他革命思想的转变而不断转变。他不仅宣传了变法革命,而且还为如何进行革命、如何取得胜利、胜利后该如何治理出谋划策。如《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变法箴言》《革命之道德》《箴新党论》等,都是其中翘楚之作。章太炎的政论作品目光远大,见解深刻,颇能切中时弊,为当时的革命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章太炎一生七次被捕,三次入狱,和言论专制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1903年因为帮邹容的《革命军》作序,和在《苏报》发表《论康有为和觉罗君之关系》而被捕入狱3年,造成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1908年,由于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反清和支持革命的文章,清政府和日本当局勾结,不止一次将章太炎推向法庭。但他毫不畏惧,在法庭上神态轩昂,据理力争,慷慨陈词。他认为言论自由应当是文明国法律所保护的对象,《民报》在日本刊行而谈中国革命,且革命并不是造反,对任何人都并无造成任何毁谤,这种言论自由理应受到保护。
回顾章的办报生涯,他为了坚持真理和自我,曾多次遭人迫害,甚至不惜与好友断绝关系。在《时务报》时期,尽管赞同康有为的变法主张,但对于康所写的一些较为牵强的文章仍是坚持反对和批判,乃至遭到康有为门徒的围攻;1898年3月受张之洞之约,在武昌筹办《正学报》,因批评了张之洞的《劝学篇》而被逐;1900年,断发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并作《客帝匡谬》《分镇匡谬》以表示对清政府的唾弃;1903年,多次发表反清言论,“苏报案”爆发,章太炎主动投案,视死如归;1908年,日本政府欲封禁《民报》,章太炎在法庭上不畏强权,慷慨激昂。可以说章太炎的一生都在战斗,与清政府战斗、与旧思想战斗、与虚言妄语战斗、与自己战斗。他这样做无非是因为他不妥协、不屈服,坚持自我,爱憎分明。
章太炎非常重视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直接关系到革命和革命党的兴亡。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300多个政党。各派党人纷纷创办机关报作为争取舆论的工具。而各政党的报刊经常互相攻击、谩骂,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随处可见。在《新纪元报发刊词》中,章太炎斥责这些报刊:“造言腾布,竹紫不分,一市之言,远于千里,名为舆论,其实中冓丑言,哲妇所以倾城也。” 称报界的这种“情在爱憎”“志相倾陷”“偏颇失实”的作风贻害无穷。针对一些报纸无中生有,登载“章太炎在总统府中,以手枪吓唐总理”的失实报道,章太炎在《致报界俱进会书》中写道,“京城报馆三十余家,大抵个人私立,取快爱憎,以嫉妒之心,奋诬污之笔”,“都城斗大,闻见易周,然其信口造谣,甚于齐谐志怪”,“上则扰乱政治,下则谣惑民心”。为此,章太炎提出了新闻工作者必须自律,要做到客观报道事实,不可随意毁谤;立论要公平,不登载失实消息;要深入调查研究,不被表象所惑。
近代中国在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很多爱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的方法。于是现代报纸这个新兴的舆论阵地便受到广大革命者的热烈追捧。章太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的一员,利用报纸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出身书香门第,本身扎实的国学根底、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救国爱国热情,造就了他在中国近代革命报刊史上不可超越的地位和成就。章太炎的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虽然他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败笔和错误,但他敢于追求真理和革命的精神将成为每一位爱国志士的楷模。
1.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
2. 陈永忠:《革命哲人——章太炎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吕倩娜:《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律思想》,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