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2014-08-15 00:45
陕西教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文课教材情感

课改的春风,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因缺乏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综合课、活动课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自我。笔者认为,语文首先姓“语”,要上出地地道道的“语文味”。

一、提高自我,彰显语文味

契诃夫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二者的区别是素质的区别。同理,要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味道十足”的人,是一个经常读书的人,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努力提高自己,让教师自身充满语文味。

二、认真备课,备出语文味

我们要想在语文课堂上上出“语文味”,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在备教材的时候,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与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作准备。每一篇文章总有一处或几处可以统摄全篇的词语或句子,如果好好抓住一定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课堂收放自如,而不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备课时要备情感,即不仅要备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教师的情感点,而且要找到联结三个情感点的桥梁。教师在备课时只有备出情感,才能把遥远的讲得亲切,把枯燥的讲得有趣,才能有感染力。

三、重视朗读,读出语文味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只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古人把学习称为“读书”、“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品评感悟及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用心灵和作者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读的多了,你对美的领悟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四、学会“煽情”,绽出语文味

“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憾于课堂”。照理说,语文是最有激情的,可走进课堂,我们较少看到充满激情的语文课。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品味词句,悟出语文味

1.品词。课文中有些句子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换一个词,表达效果就不一样,我们称之为换词法,如《猫》中“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将“小梅花”换成“脚印”,让学生读两个不同的句子。通过对比,学生就体会到用“小梅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而用“脚印”厌烦之意就不难领会。除了换词法,有些句子也用删词法来比较品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删掉了“踮着脚”后,再将新旧两个句子进行比较,学生就明白了“踮着脚”一词写出了少先队员想快一点看到总理灵车的焦急心情,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总理的热爱。

2.品句品段。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优劣,品其不同情趣,如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明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文美,体会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千改万变,但“语文味”不能变。

猜你喜欢
语文课教材情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教材精读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