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 静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北京 100872)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顺利完成这两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任务的完成,当前,发展生产力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自1840年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都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实践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
两大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性。从纵向上看,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每一时期的历史任务是不尽相同的,正是因为历史任务的不同,所以民族复兴的实践才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总体来说,根据实践任务的不同这一标准来划分,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实践的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阶段实践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阶段是前后相继的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前提,没有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也就谈不上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在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的第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外来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全国各族人民重点在于运用军事力量抵御外来国家的侵略,投身革命事业运用革命战争形式,不断打垮外来侵略势力以及国内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入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总任务就是要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总之,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取得了重大胜利,当前我们还在为完成第二阶段的历史任务而不断奋斗着。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长期性。历史实践已经表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长期性,归根结底是由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惟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基础。我们是在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仍未达到发达程度,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未被创造出来,使得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呈现出长期性的特征。此外,衡量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准也在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具体地说就是衡量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复兴与否是与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所做的比较,在当前国际社会生产力同步提高的情况下,我国要达到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标准以及人民富裕的标准,仍然需要一段时期。
从哲学上讲,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是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发展生产力是根本,是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致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发达的生产力、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制度、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影响因素。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实现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梦实现的组织基础,而生产力基础则是其他影响中华民族复兴因素的根本。因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中国梦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夯实中国梦实现的社会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主义才能由初级阶段发展到更高阶段,充分发挥其制度优越性,才能夯实中国梦实现的制度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中国梦实现的组织基础。总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现阶段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基础,强调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是发展,并不是指盲目的毫无顾忌的发展,而是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的发展。科学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指导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开始注重科学发展的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内涵、实质、意义等相关内容,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2](P1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P11-12)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科学思想理论,在中华民族复兴实践的路途中,应当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准则,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真正凝聚起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只有始终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才能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果不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的指南,在发展实践中势必会多走弯路、必然达不到发展预期。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指导思想。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2](P110)中国梦的实现需贯彻落实统筹兼顾方针,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五个统筹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现状的考虑,是中国梦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做好五个统筹性发展,才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因为只有不断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造成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巨大丰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统筹城乡发展。
在初期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重点发展工业,需要依靠农业源源不断的积累为工业化建立基础,结果导致农业发展落后,远远比不上工业的发展程度。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就到来了。目前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这一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统筹城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3倍之多。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前者是后者的3.1倍。按五等份收入分组,城镇最高收入组人均为51456元,最低收入组人均为10354元,前者是后者的近5倍。[3]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根本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已经不再单纯是要支农、建农的问题,而是要真正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4]总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东中西三部差距较大。统筹区域发展也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要处理好的问题。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发挥东中西部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增强整个社会发展合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只有统筹好区域发展,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一直就强调“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他说的两个大局,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改革开放初始,中央政府将发展的重点集中在沿海地区,不断开放沿海城市,推动沿海各省市的经济改革和对外交流开放,推动了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内地顾全这个大局,为东部沿海各省提供诸多人力和自然资源,为沿海区域的发展做了重大牺牲和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单纯发展沿海区域的经济而忽视内陆地区的发展这一形势需要适时转变过来,逐步由第一个大局过渡到第二个大局,即中央政府及东部沿海城市应当扶持和帮助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达到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平衡。
维持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需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全面部署和兼顾东中西各大区域的发展。在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还要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分工明确、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区域产业结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东中西区域间自由流动,实现区域间资源的最优配置。此外,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如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等,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扩大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在政策的开放中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使之共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状态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我们统筹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同步的状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就实现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不仅会加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在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取得了显著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改善。还应看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道德水平滑坡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势必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进程。因此,当前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社会领域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要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4]
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界之间应和谐发展的观点。恩格斯在其《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人的劳动使得人和动物相区别,动物仅仅通过自身的客观存在利用自然界,而人类能够通过他们所做的改变来使得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能够支配自然界。恩格斯又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因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P383)这就要求人类在支配利用自然界的同时,还要学会保护自然界,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状态。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需要夯实中国梦实现的生态环境基础,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才能真正富强、人民才能真正富裕。诸多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会影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极为严重,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难以实现的。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明显,某些地方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势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从根本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应当“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4]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国内社会各方面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同国际社会的普遍联系和交往。只有始终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内发展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国内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有能力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国内发展的条件和保证。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只有互相交往,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真正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贸易完全自由的制度下,每个国家都把自己的资本和劳动用在能获得最大利益的生产部门……这导致了最有成效和最经济的分工,因为它增加产品总量,使人们普遍得到好处,并以共同利益和交往的纽带把文明世界所有各国结合成一个全世界的社会。”[6]
历史已经表明,闭关锁国只会落后挨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内经济发展迅速。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真正同国际市场接轨。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已显著增强。客观的历史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4]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断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最终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刘铮,王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大概3倍[N].文汇报,2013-01-19(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