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266580)
就业是国家政治与经济景气的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合理有效使用这些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今后仍将向着普及化发展。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递增,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促进公平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办[2013]35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8项具体要求。目前,各高校都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教学和管理资源,构建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积极融入学校就业工作的大格局,把推进大学生就业作为新形势下的重要工作任务。
共青团担负着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基本工作职能,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围绕党的要求开展工作,把“党政所想、社会所盼、青年所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就业工作就符合这一出发点。高校团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重要性,使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全团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根据党和政府对高校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要求,2005年,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青发[2005]15号),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正式纳入共青团工作的组成部分。文件指出,共青团组织要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2013年,共青团十七大报告指出,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团中央带领各级团组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特别在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设立青年就业创业基金、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切实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高校团组织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根据党中央和团中央的要求扎实做好工作。
高校共青团既要服从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又要接受学校党委的领导,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发展。育人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其目的是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的创新人才。[1]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对提升学校美誉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个人尊严、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最重要渠道,也是实现社会认同和尊重的主要途径。[2]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到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在高校内部,大学生就业工作贯穿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涉及学生管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部门,是一项系统工程。共青团组织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工作职能和性质决定了其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学校党政分忧。
共青团工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任务,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新方法、充实新内容、解决新问题,推进工作发展和自身建设,才能使团的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高校团的工作要以大学生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利益诉求为切入点,帮助和指导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当前,大学生最具普遍性的利益诉求就是就业问题,其本质是人才资源利用和开发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是对社会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够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感受到团的工作“接地气”,增强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团组织在新时期的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工作任务,是共青团事业增强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实现新发展的切实需要。
第一,高校共青团具有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团的工作可以高效上传下达、全面铺开。从学校团委到二级学院分团委、年级团总支,再到班级团支部,团组织的结构清晰,能够做到覆盖每名团员青年;与此同时,在学生社团、宿舍建立团支部等团建新模式实现了团组织对青年的多重覆盖。第二,高校共青团拥有政治素质强、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方面,团干部处于学生工作的前沿阵地,对学生情况有深入了解。团干部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业情况、兴趣爱好等比较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共青团指导下的学生会、学生社团中大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富有工作热情,能够协助团干部深入学生中间开展工作。第三,高校共青团具有丰富的活动载体,为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搭建了锻炼平台。大学生顺利就业,不仅仅依靠学习成绩,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团组织以第二课堂活动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转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通过一定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教育、就业形势分析、择业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等的培训,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3]从近几年的发展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经历了从就业教育指导向就业实践指导扩充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团干部不仅需要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还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团干部的就业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外部环境因素看,一是对团干部的职责定位尚不明确,团干部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内容繁杂,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就业工作中,加之没有界定的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导致就业工作成为团干部日常工作的“附属品”,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二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由于就业工作部署大多针对高年级毕业生,忽视了对低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考核表彰也多以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人员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干部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考核指标也只关注就业率等相对“粗糙”的指标,往往不涉及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更有价值的指标。三是团干部转岗流动速度缓慢,出路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出现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
从团干部自身因素看,一是某些团干部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就业工作完全是学校就业部门的工作,与自身关系不大,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很多团干部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因而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非专业化的行政工作去推行,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仅仅停留在为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招聘信息、讲解求职技巧、履行就业程序等方面;三是很多团干部不注意了解和把握职业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注意更新知识,不熟悉信息化的工作手段,对就业政策掌握不全,在工作中完全凭主观臆断,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学生的具体需要。[4]
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基本途径,通过提升大学生内在思想政治道德及相应素质来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准确认知社会、认知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就业工作的有效保证。一方面,能够促进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有利于就业的内在素质;另一方面,能够营造有利于就业的外部环境,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5]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往往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和建立两者相互融合的科学工作机制需要解决好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切忌空化泛化、流于形式。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落后。某些团干部仍沿袭传统的工作方法,倾向于照本宣科的“填鸭式”灌输,使学生不愿意听、听不进去。在信息化时代,某些团干部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教育手段守旧,对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而不见。三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长期性、反复性的工作,不是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季节性工作。如果没有长期教育的积累,而只是临时突击教育,很容易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心当前的经济利益,忽略了对职业的长远规划,对整个人生带来严重影响。
大学生成功就业,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共青团组织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坚持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重点,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共青团的系列特色和品牌活动载体中培养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从全国高校来看,团组织开展活动的吸引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对此,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团的活动服务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不强。群体性的趣味娱乐性活动固然需要开展,但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共青团组织在活动策划和导向上还应加强对学术创新性、社会实践性活动的重视。二是团的活动服务学生创业的重视度不够。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起步较晚,学生的创业意识薄弱,各高校团组织对服务学生创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差异很大。三是团的活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创新性不足。当前,高校团的工作在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特色内涵上下功夫不足,存在照搬照抄、“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一是明确团干部的具体职责。高校应调整或精简团干部的事务性工作,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划清涉及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和任务,理顺各类人员的工作关系,在处理问题时,精简一些中间环节,使团干部摆脱不相干的工作,可以合理安排时间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由于团干部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没有全面性的指导文件,难免会造成团干部的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工作重叠或缺漏,因此还应明确团干部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具体岗位职责,统筹安排工作任务并分年级、分阶段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考虑到团干部参与学生就业的工作不能完全用数字量化,因此监督考核机制应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监督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个人提升与团队建设相结合。要将团干部在学生就业中的表现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调动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实施团干部课题立项资助,鼓励团干部加强对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课题研究。
三是解决好团干部的转岗问题。要高度重视团干部的转岗输送工作,积极推荐优秀的团干部到其他岗位锻炼,畅通团干部的转岗渠道,完善团干部的交流机制,保持团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只有规划好团干部的职业发展,保证队伍合理有序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团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没有后顾之忧。
一是让团干部从思想上认识到服务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就业工作是团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贯穿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介入、分步实施。在大学一年级,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大学二年级,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引导学生根据特长和爱好培养职业意识。在大学三年级,要引导学生完善学业目标,提升职业素养及求职能力,为就业做准备。在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不同选择,要重点做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是加大对团干部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力度。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决定了就业指导团队应体现跨专业、跨学科的特色。要鼓励团干部走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发展道路,可以有计划地选拔团干部参加各类相关培训和考察学习,组织团干部主讲部分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团干部进行学历学位进修,提升就业指导能力。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为团干部了解行业发展提供平台。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流学习和实践考察,使团干部熟悉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的特点。建立并完善学生就业跟踪体系,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适时完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
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的。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目标,将个人成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以时代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革的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干部应认真研究学生群体的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得以快速发展。团干部应特别注意利用新媒体不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拓宽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实现师生双方的完全互动。
三是实现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指导的始终,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学生入学伊始的新生教育就开始,针对不同年级,分层次、分阶段、有目标地进行。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对中年级学生侧重于择业观、就业观、诚信的教育,对高年级学生侧重于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教育。[6]
第一,提高团的活动服务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注重学生就业素质向就业能力转化的环节,进行系统谋划,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能力转化的专业性。依托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实践锻炼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做好过程控制和制度设计。“挑战杯”系列竞赛是共青团组织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共青团要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深化“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以突出实践能力和实战能力为导向,鼓励学生将纸质的创业计划书付诸创业实战过程。
第二,加大团的活动服务学生创业的力度。主动争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校友等的广泛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政策和经费等保障,使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大力扶持学生创业社团,组建创业导师团队,深化创业导师工作制度,帮助学生学习金融、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对学生创业各阶段进行分类指导。创新团日活动载体,深入推进创业教育普及,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第三,增强团的活动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创新性。高校的校园文化深深植根于师生中间,办学特色不尽相同,大学生的就业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行业特色,还体现了学校特色。共青团的工作要依托学校的文化内涵,围绕学校的办学方针,结合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运作内容,才能彰显自身工作特色,传承学校的特色文化,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各类人才。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2]周青梅.我国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114-118.
[3]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严毛新.高校共青团组织创业服务枢纽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
[5]赵放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105-107.
[6]韦平伟.浅谈新时期青年就业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