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保护研究

2014-08-15 00:46:34彭文兵江婉琴柯谷鑫
黄山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安江宗族民俗

彭文兵,江婉琴,柯谷鑫

(黄山学院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一滩高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清代黄仲则《滩》),这是对新安江的写照。新安江支流漫布,几乎遍及整个新安郡 (徽州前称),新安江也因流经新安郡境而得名。自北宋徽宗时改新安为徽州,从此一直沿用下来,后世将“新安”作为徽州的别称。“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隍。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歙,皆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越黄门郡志略》)由于自然屏障相对闭塞,陆路交通不甚便利,徽州古代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上航运。新安江是流经徽州的三大河流中最大的一条河流,而且也是连接皖南山乡与长三角洲的重要通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安江孕育了徽州,是徽州的母亲河。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而且是文化之源,精神之源。新安江也是徽州文化的摇篮。“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新安江不仅以鬼斧神工的自然环境妩媚著称于世,而且人文景观亦相当引人入胜。其中,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可谓徽州文化中的瑰宝。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和西方强势文化的侵染,传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逐渐式微。鉴于此,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保护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化生存、延续的土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进行保护才是科学的、持续性的保护。

1 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概述

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种类繁多,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就其分类而言,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笔者认为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模式和传承载体模式复合分类比较合适,如果按此种复合模式分类,新安江流域的民俗体育则可分为以民间舞蹈、民间信仰、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游艺和民俗等为载体的民俗体育等。如以民间舞蹈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有黎阳仗鼓舞、跳钟馗、渔翁戏蚌、龙舞、狮子舞、麒麟舞、字舞、蛤蜊舞、花棍舞、龙凤呈祥(板凳龙)、山越之秋(赶野猪)、雉山凤舞、舞龙狮、傩舞、采茶扑蝶舞、打莲湘、舞回等。以民间信仰活动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有轩辕车会、婆溪河灯、打秋千、大刀灯、太子会等。以民间杂技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有耍钹、耍叉、流星、叠罗汉、舞抽但等。以游艺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有放飏灯和放天灯等。以民俗为载体的民俗体育有出地方、游太阳、地戏、抬阁、五猖会和九姓婚礼等。

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是一种地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源于文化底蕴厚重,内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形式。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同其它地区的民俗体育一样,其特征具有区域性。概而言之,它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相当稳定的传统性;

2.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3.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4.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源于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特征;

5.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寄寓于广大群众生活,具有传承性特征;

6.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具有娱乐性特征;

7.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包含祭祀与神话性特征;

8.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具有故事性特征等。

2 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生态”原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的统一体。1955年,美国学者J.H.斯图尔德最早提出了文化生态学 (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文化生态指的是人类的种种文化行为与其环境的良性关系及种种文化行为之间的良性关系。它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经济生态为支撑,以政治生态为保证。”[1]从系统构建上来说,文化生态系统结构包含了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和人的价值观念等5项维度,而且这5项维度是相互作用的。[2]我们如果要对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环境进行现在评估,需从这5项维度进行调查分析。

2.1 自然环境遭遇了时代的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安江流域自然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陆路不再是只能推着独轮车或肩挑背扛的翻越于山巅的“徽杭古道”,取代的是纵横交错的网络交通,有铁路、一般公路和便捷的高速公路,乃至正在筹建的新时代象征的高铁等。人们的出行是方便了,但封闭的高速公路和高铁也切割了原始的“阡陌相通”的村落格局,阻断了邻里的交流,切断了传统的文脉。水路也因河床逐年升高,几乎断流,以及因无法抗衡陆路交通的便捷,几近废弃。其它,如古朴而端庄的民居建筑被信息化浓郁的都市气息所吞噬;原始森林遭遇“大跃进,全民炼钢”,受到毁灭性的破坏;田园式的农耕庄园因生态环境优越被冠以“农家乐”而被旅游市场化开发。几乎所有的自然环境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境内的民俗体育所特有的自然环境也未能幸免。一些集体性民俗体育项目也因自然环境的改变,开展活动的频次逐年下降,甚至有的项目几乎没再出现过。好在近些年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皖浙两省共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有所回溯,但危机依然相伴。

2.2 工业文明“篡改”了民俗体育的部分原创元素

新安江流域原属于农耕社会,相对封闭,就算经历了中原望族的迁徙,但其文化元素也还是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因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突破了自然屏障,民俗体育活动的一些传统设备被现代设备所取代,如板凳龙活动龙身燃烧的香火被一颗颗小灯泡所取代,跳钟馗活动的场所由宗族祠堂广场被现代化的舞台所替代。诸如此类的改变,貌似改良,实则破坏了民俗体育的文化元素,如点燃香火有延续香火的祈福,不是简单的装饰品。我们不排斥革新,但革新要合情合理才是正途,不能随意的“篡改”。

2.3 经济体制改革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

新安江流域丘陵广连、河谷纵横,田地寡薄,山越时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享受着“既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世外桃源的日子。由于中原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南迁新安,导致地少人稠。也正是人地矛盾的凸显,推动了“徽民寄命于商”的局面,徽商从此崛起,并称雄三四百年。期间,新安江流域由于经济的发达,民间的社会活动也更为丰富,从而也推动了民俗体育的发展。如今新安江流域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经济体制类型丰富,民众的闲暇时间少了,民间的社会活动也减少了,甚至有的村落年轻村民几乎都外出打工,家里剩下的只有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没有中间年轻人的传帮带,民俗体育活动许多几近消逝。

2.4 社会组织变革打破了传统的以宗族组织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封建社会的新安江流域宗法制度是一种世袭的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管理制度,在历史上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宗族管理制度,堪称“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其宗族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诸多的民俗活动开展的目的都是为宗族的治理所服务,从而也因这种社会管理制度,推动了民俗事项的发展,正如清人赵吉士所云:“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寄园寄所寄》卷——《泛叶寄.故老杂记》)。同样,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宗族治理的功能逐渐被削弱,取代的是逐渐完善的法制社会。传统的民俗体育也因社会的变革失去了依附的主体,活动频次大大减少。

2.5 民众的价值观念的挪移摒弃了传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价值观指引着人的行为活动。[3]新安江流域宗族社会的族人受宗法思想的禁锢,宗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诸事“听命”于宗族的权威,而且这种“听命”又是心甘情愿的,因而族人参加带有宗族组织色彩的民俗体育活动自觉性很高。同时受时代的局限性,当地民众的思想认识较低,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自然倍受青睐,从而保持了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的稳定性与传承性特征。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族人不再盲目“听命”于宗族权力的“摆布”,日常活动范围也打破了宗族的范畴。同时备受西方现代体育思想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偏差,传统的民俗体育被无情的摒弃,几乎到了年青一代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3 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生态保护措施

3.1 严守自然生态防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自然生态环境是民俗体育扎根的土壤,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民俗体育生存的危害犹如苗木失去土壤,其结局注定衰败,所以对于民俗体育的保护,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大刻不容缓的前提。自然环境的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想治理好新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要时刻树立忧患意识,要科学的、务实的、扎实的做好各项工作。

1.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因为环境治理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不仅如此,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局部利益或短期利益,工作中可能会受到一些阻挠,综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为保护自然生态提出刚性要求。

2.做好长效科学规划。生态保护是一项持续性工程,我们应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做到既有主体性规划,又有阶段性规划,并且各阶段间要做到有机衔接。同时规划中要将地区的发展与保护统一协调好,做到和谐共赢。

3.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资金是实施保护工作的保障,资金不到位不仅使保护工作停滞不前,而且也象顽疾一样会加深病情,甚至恶化。

4.建立奖优罚劣的补偿机制。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沉重的代价就是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但其根源大多在于利益的驱动下,所以通过建立奖优罚劣的补偿机制,规避眼前利益的诱惑,使保护自然环境工程积极推进。

5.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全民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人是自然环境的主体,没有民众的广泛参与,仅有政府的行为,很难将工作做好。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宣传引导,使民众理解治理新安江流域自然环境的战略意义,明白最终、最大受益的是我们的民众,这样就能有效的提升民众的积极性,全民参与,将会取得最大的成绩。

3.2 建立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考核制度

原生态是民俗体育具有的特质,破坏其原生态也就违背了民俗体育的发展规律,容易导致民俗体育的质变。民俗体育的生态保护就应尽量维护其原生态,顺应其自然发展规律。

工业文明的到来,是社会的进步。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物质文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解决13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再到逐步进入小康社会,都是值得肯定,令世界瞩目。但相比较而言,精神文明建设比较滞后,尤其是在农村,更为薄弱,往往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价值,致使开展的传统活动出现了走样,或背离了活动的内涵。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是不可替代的部分,社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不可轻视。如何做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前车之鉴,我们要打破以单一的GDP数据考核绩效,建立注重民生的多维度考核机制,走提升内涵式发展道路。

3.3 政府加大扶持文化发展力度,建立保障机制

民俗体育活动开展,群众是基础,群众是活动的主体,脱离了群众的参与,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新安江流域民俗体育要想走纯粹的产业化发展的道路,目前时机还不成熟。民以食为天,如果不能解决民众的民生问题,让他们“安心”的去组织、开展无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活动,难度很大。鉴于此,要想开展好民俗体育活动,必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解决民生问题,让民众“安心”参与活动;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做好后勤保障,让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不能成为无米之炊。

3.4 群众活动群众办,重建民众参与活动的归属感

封建社会阶段,新安江流域民众在宗法制度下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宗族利益。在宗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影响下,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有强烈的归属感。如今,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民众的组织关系不再依附于宗族组织,宗族关系虽然依然存在,但其社会功能与地位今非昔比。我们现在讲究的是法治,民众是独立的人,他们拥有较高的民主与自由。所以我们组织开展民俗体育活动要以广大群众为主体,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广大群众,使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有归属感。

3.5 重构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

人的价值观念指引着人的行为活动。人的价值观形成后一般相当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随着对社会认识的程度不同,人的价值观也随着适当的改变。这其中对价值观影响最大的是对文化的认同,假如你认同的是西方文化,那你的价值观则偏向西方化;假如你认同的是东方文化,那你的价值观则偏向东方属性。所以,当前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袭”,我们应加强民众对民族的认同的维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倡导。对于被视为“落伍”的民俗体育我们应引导民众重新认识它的价值,认同民俗体育文化,让民俗体育再次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乃至枝繁叶茂。

[1]郭因.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若干思考[J].江淮文史,2009,(3):171.

[2][美]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译).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2):78-80.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98.

猜你喜欢
新安江宗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新安江雾
照相机(2017年10期)2017-11-22 05:51:11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文化纵横(2017年1期)2017-02-15 19:37:50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新安江上游横江地表水中砷、硒、汞含量变化研究
新安江上游流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