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欣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谈到西方的民主,人们总会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及古罗马作为代表民意的机构人民大会由公民组成,公民对于城邦(国家)的事务有着平等的表决权。但是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并不是绝对平等、开放的民主,公民的身份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只有纯属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公民,而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外邦人、妇女不是公民,工匠、商人也不在公民之列,儿童和老人都是非全称公民(指不享有城邦治权的人)。
及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前,欧洲的各国的政治参与者主要是国王、贵族和教会势力。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积累起大量资本,为了保护其私有财产权,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争取政治权利。政权被王室贵族垄断的状况开始打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逐渐建立起来。当然,民主制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广大的劳工逐渐意识到应为自己的权利去斗争,社会上的少数群体和弱势群体也开始进行民权运动。政治的开放经历了从有财产权的成年男子,到无产阶级的劳工,再到妇女和少数民族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西方政治学家在研究民主制度的稳定性时都会关注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有效性是指政治系统达成政府治理的基本功能的行动的能力。合法性主要涉及公民对于现行政治制度的产生和运作是否符合公认的程序和价值的判断而对其产生的信仰的能力。合法性是政治系统存在的基石。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现行政治制度的价值判断存有巨大分歧时,合法性危机就会产生。合法性危机一般出现在旧社会结构向新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原有的保守机构会面临新的社会阶层的冲击,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主要团体在提出政治要求时不能被有效的纳入政治系统。政治对立最终导致社会动荡,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此时,为了维护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弥合冲突和分裂造成的政治危机,原有的政治系统就必须进行开放。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体现着鲜明时代特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的“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但是对于“开放”这一概念的具体论述则是邓小平在1979年5月首次明确提出的。他说:“所谓开放,是指大量吸收外国资金和技术来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可以确切地说,这个调整方针是为了更加稳妥和更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更好地执行我国四个现代化的方针和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是1979年11月邓小平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文中强调了我国要建设四个现代化除了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资源和基础,也离不开国际合作,要充分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先进经验的和成果。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与外宾的谈话中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将长期不变”。随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一直被贯彻下来。
从1979年建立经济特区至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对外开放引进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为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范本和借鉴。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大。其次,对外开放为我国的产业升级、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供了契机。对外开放使我国融入了世界生产贸易体系,带动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在资源全球配置的开放的世界经济环境下,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最后,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出口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我国政策语境下的“开放”概念的形成、政策的发展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政策语境下“开放”的指向是对外的,也即我们通称的“对外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就是要打破过去落后封闭的状况,放宽眼界,加深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充分吸取西方有益的东西来发展社会主义。
2.我国政策语境下“开放”的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在对外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对外开放政策主要依托开放区域,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进而加快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
3.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最初的“试验田”到如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我国通过稳扎稳打的渐进路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做到了开放、发展与稳定的统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政策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成功,以至于一提到“开放”一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开放国门,扩大对外经贸和交往。
但是开放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首先,从开放的指向来看,开放不仅包括对外,还应该包括对内部的。过去我们总是强调对外部的开放而忽略对内开放。通过降低关税,对外开放使我们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但是国内各省市之间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却阻碍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囿于身份制度的限制和地方利益的局限,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状态。产能过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还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破除地方贸易保护壁垒迫在眉睫。
其次,从开放的领域来看,过去我们主要强调的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正是因为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逐步革除了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开放了国家高度管控的经济领域。但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必然带来其他领域的变革要求。尤其是在今天,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塑造了一个主张多种、利益多元、文化多样的复杂社会格局,对执政党和政府的管理挑战是空前的。面对复杂的矛盾冲突,管理者的思路应该具有开放性。
开放,不论是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还是对本国的人民大众,不论是作为一项发展经济的国家政策还是作为一种政治体系特性,其具有的可观察的外观属性包括交流、沟通和对话。从本质上看,开放则应该是一种对不同声音的接纳、不同利益的协调、不同观念的整合以及不同价值的尊重。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不应是一放了之,更不是放任自流。社会的分化需要的是在一个凝聚大多数共识的基础上的妥协和整合,开放的过程既可以是一个由冲突引发的不同政治力量的较量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在权力掌握者掌控下的自觉有序的过程。只有通过积极的开放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常 建.改革开放30年之对外开放:成就经验及面临的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8,(11).
[3]唐任伍,马 骥.中国对外开放30年回顾及争论解析[J].改革,2008,(10).
[4][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郑永年.改革及其敌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