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4-08-15 00:47颜彩飞蒋根东
河北职业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实训

颜彩飞,蒋根东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需求性、实用性、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1]。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因

(一)复杂的就业形势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到年底总体就业率90.6%,高职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89.6%,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基本接近,实现连续两届较快增长。2011年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482元,实现两届连续上升,比2009届上升了近1/3。在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就业的良好开局。虽然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就业形势依旧严峻。

在《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2]6号)中对复杂的就业形势作了分析:“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压力持续加大。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总量压力加大。二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是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优化升级,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仍很突出。三是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对促进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的前提下,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就成为必然。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在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也首次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教育部在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首次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须配一名“就业导师”,以应对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劳动者获得稳定、体面的工作,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高职定位的明晰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自觉服务于高等教育面向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即面向以往难以为高等学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承担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但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职教育应服务经济转型,“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

二、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改革案例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而构建的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育人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具体讲,这种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共同约定合作招生的专业和人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毕业后回到企业工作,会成为真正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人,也会成为企业愿意培养的人,更会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按照提高自身质量,强化内涵建设的目标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把校企合作做为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校企合作中,以推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为突破口,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创新了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1.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了“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生学校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定期转换,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采取“学习到工作到再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每学年先在学校学习一学期,再到企业学习一学期。在校期间,学生进行各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企业期间,主要教学场所设在实训车间和生产第一线,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多为企业一线关注的技术问题。

2.严格的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很严格,教学大纲由学校、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讨论课程设置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纵横方向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重视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在课程结构安排上,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各占50%,同时注重学生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比重为3∶7。

3.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以“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重新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教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市场调研、教研科研、培训考核、引进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均纳入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模具专业教学团队、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

4.优越的实训条件

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得到了很好地发展。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探索并形成了捐赠和“校中厂”两种建设模式。企业以捐赠形式提供主要设备、技术和人员,学院以提供场地、配套设施的方式建设,校企共建、共用、共管。通过这种方式建成了现代化制造实训中心、湖南湘圆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和湖南省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训基地。企业以产品为载体,投入相应的设备、人员、资金等,学院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实体。企业负责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学生在参与生产经营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技能。通过这种模式建成了娄职农业装备中心、景来园苗圃中心、速递物流中心、国藩旅行中心、迅邦信息咨询中心、吸引力.广告庆典中心、荷盛生态中心、神州测绘中心等“校中厂”实训中心。同时,学院与深圳富士康、(湖南)三一集团、湖南建工集团、深圳慧锐通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湖南涟钢集团等企业合作,建成“厂中校”10个。模具设计与制造、畜牧兽医实训基地为湖南省生产性实训暨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机电一体化技术基地为湖南省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

(二)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推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学院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推进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全院35个专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资源库,为方案和标准制订提供依据。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等教学模式改革,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始终保持100%,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同时,就业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2012年、2013年获得湖南省就业评估优秀单位。学院于2010年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湖南)三一集团共同组建“三一班”,按照“双主体”模式进行培养,如今第一期“三一班”的42名毕业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湖南)三一集团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彰显了“双主体”育人的良好效果。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完善了突出高职特色与行业特色的“企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共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互融,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互渗,企业扶持与创业实践融合。构建了工学结合、素质拓展、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创新工作室制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了共享教学资源。

旅游管理专业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完善了“岗位轮训,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单向技能培养的轮岗式实训,在企业进行多项技能综合训练的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旅游管理岗位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把校企融合、学做合一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同育人。

(三)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人才培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成为企业的“免检”人才。

1.学生入学前就确定了工作职位,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签订《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教育合同》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时如果双方保持最初的选择,则学生的工作职位是确定的,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2.学生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与普通毕业生相比多了几年工作经验。按照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实习基本以项目形式完成,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团队指导下实施项目,所以学生毕业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将使学生在竞争力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受益终身。

3.入学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教育合同》,学习直接联系实际,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企业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职位有所描述,所以如果学生接受协议,就说明他选择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他在学校里的学习完全围绕这个工作方向,所以毕业时他不是职场新手,而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

4.学习期间获得企业实习工资,经济负担小。根据《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教育合同》的约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每个月由企业支付实习工资,实习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标准和学生的年级,这也减轻了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5.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好。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而且对本企业情况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发展导向、市场、客户、文化、团队等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企业再花时间对其进行考察、培训,即便毕业后不在签约企业工作,而到其他企业另谋职位,也可以被聘用企业作为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聘任,在各个方面都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有优势。

三、结 语

为了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提高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建立一整套“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能够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施的校企合作难题,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1]王柠.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7-20.

[2]付云.高职就业导向的内涵演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4,(3):85-87.

[3]张宇,刘春生.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实训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