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中国财政收支压力在楼市拐点后不断放大。5月12日,财政部披露,前4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实现47507亿元,增长9.3%,4月份同比增速进一步滑落到9.2%。与此同时,财政支出增速加快到9.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25亿元,同比增长1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946亿元,同比增长18.5%;教育支出5819亿元,同比增长9.7%;城乡社区支出3275亿元,同比增长14.1%,均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公共服务支出增长呈现日益强劲的历史补课态势。
而楼市拐点的出现将彻底冲击土地财政这一财政收入的支柱。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大幅下滑至16.8%。进入4月份,受商品房销售额下降影响,房地产营业税同比更是下降4.2%,契税同比增长1.2%,耕地占用税同比增长3.2%,均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2013年全国因房地产产生的直接财税收入占财政收入44%的局面将不可能持续。
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不适当的产业和信贷政策正在冲击实体经济。不仅工信部持续去产能业已恶化产业共生关系,超日债违约打破刚性兑付后对产业债发行和利率成本的冲击也在不断持续,而商业银行担忧不良贷款扩张从实体经济抽贷更已导致浙江等地出现产业集群流动性危机。更不幸的是,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较3月少约三成,较预期少增1053亿元,而社会融资规模继3月同比骤降19%后再降约12%,这意味着实体经济维持现有债务结构已属不易,产业升级只怕已经是空谈了。
如此一来,一季度经济增长只有7.4%的趋势还将持续,财政收入的增长基础由此进一步削弱,在楼市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双重转向之下,财政周期恐怕业已来临,而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又到了不得不偿还的时期,未来几年财政赤字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
而在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已经达到全球第一的当下,寄望货币大幅度宽松实际不可想象,那么,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很可能进入到新一轮大扩张的前夜。例证在于,城投债一季度累计发行规模达3594.70亿元,同比增幅20.10%,四月份更是因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继续迎来井喷局面。而社保欠账呢?公共服务欠账呢?国家城镇化规划显然进一步要求增加这两个领域的投入。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安邦(ANBOUND)一再呼吁的以丰补歉的财政长周期平衡规律为何难以得到尊重。尽管全国财政收入在2005年突破3万亿之后迅速增长到去年的12.9万亿,但财政依然连年赤字。
其次要反思的是财政的使用效率问题。在通胀一直低速增长的情况下,8年3倍的财政收入增长在全球都是要遭遇羡慕嫉妒恨的美事,但中国政府财政却依然如南美国家般连年花光,花不光年底也得突击花完,纯然没有中国民间传统储蓄的美德,更没有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也表现出来的长周期平衡的思想,国家财政收入成了少数利益集团的钱袋。比如,2003年启动的事业单位改革整整10年光见广告不见疗效,2013年末在职事业单位人员竟然还增加到了3100多万,而社会舆论一再要求减员的公务员队伍同期也只有709万。于是,国家每年对各项事业经费的支出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30%以上,令人膛目!
三要反思的是财政预决算体制。制定于1994年的预算法,自2004年启动修订以来至今未改。正出安邦先前指出,现行预算法由于没有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案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实际使得人大代表乃至专家都无法审议,而人大代表同时兼任政府官员的特点,更是导致人大沦落为政府的橡皮图章。而增量预算传统业已成为财政连年赤字的根源,需要转到零基预算才有可能改变当前不断恶化的路径依赖,继而转入财政长周期预算平衡轨道。
四要反思的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基础。信用经济时代,实体经济依然也是一切社会财富创造的基础。尽管可以借助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短期解决财政支出的流动性问题,但中国如果没有实体经济为基础,当下又无向海外如美国般转移债务危机的能力,还是在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上慎之又慎为好,将着眼点放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之上,彻底改革全球独一无二的事业单位怪胎,并通过市场化的政府服务购买实现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化和有效性。
楼市和商业周期双拐点正在推动财政周期转向,修改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进而改革财政预决算体制,并通过彻底改革事业单位怪胎,强化市场化的政府服务购买,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并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创富根基扩大财源而非借助金融市场饮鸩止渴,应当成为未来中国遏制财政赤字扩张的关键。
(据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