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萍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楹联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受众面广、极具生命力的民俗文化载体,楹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市有大量的文化遗存,徽州楹联即是其典型代表。从徽州楹联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唐宋,兴于明清,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其文化属性来看,它植根于民间,来自日常生活,其创作群体人数多、分布广,吸收的文化成分多样,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象。所谓“文化意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文化所特有的表现其鲜明民族性和个性的语汇或词项,如成语、谚语、文学历史典故和人物等。[1]88文化意象不仅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图象,而且能折射出文化意象使用者感情意念的轨迹。[2]64从语境的界定及对翻译的制约作用出发,分析徽州楹联的文化语境,并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再现和传递徽州楹联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语境是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因素,语言学界对语境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学派的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20世纪初英国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将语境划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语言与社会环境融合构成的情景上下文,他指出言语只有依靠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联系才能产生真正的含义。[3]93概言之,语言受到语境的制约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前者包括词义的确定、词语搭配、句式选择等;后者又可细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参与方式等。[4]75文化语境是赋予语篇以价值和制约语篇理解的机构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背景。[5]29黄国文指出,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6]124文学创作中包含的文化意象通常与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有关,即与文本所依存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理解—语境化—表达”是翻译的基本操作过程,“译必适境”是翻译的基本要求。[7]217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来分析原语文本,选择最贴切的词语、句式结构及文体形式来完成对原语文本的再现。以我国古典巨著《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中有大量质量上乘的楹联,在作品中起了点明时间、地点、人物性情及暗喻人物命运去向等方面的作用。要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这些楹联首先要理解其语体风格,并对文本出现的具体情景进行定位,另外对于特定的文化意象要追根溯源,确定其文化内涵。如:
原文: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第3回,荣禧堂联)
译文:Pearls on the dais outshine the sun and the moon;
Insignia of honor in the hall blaze like iridescent clouds.(杨宪益译)
原文对仗工整,上下联字数相等,相对的词语词性和语法成分对等,体现出楹联的语言特征;从情景语境来说,此联为荣国府的中堂联,意在展现荣国府的富贵和荣耀;而“珠玑”、“黼黻”、“日月”和“烟霞”则是采用隐喻手法而呈现的意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属于文化意象词的范畴。在翻译中,特定的语境决定了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限定以及文化内涵的传递。在译文中,杨先生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简洁工整的特点体现了出来;在词语的运用上,动词“outshine”和“blaze”将原文中的“昭”和“焕”表达得恰到好处,并显现了前后两个意象之间的关联;“pearls on the dais”和 “insignia of honor”以写实的手法体现了荣国府的富贵和荣耀。杨译从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两个方面将原文的意义生动地再现。但是仅从两行译文中西方读者是很难读出其文化内涵的,杨译以加注的方式进行了补充。如“珠玑”指荣国府摆设的讲究,喻其大富大贵的生活状态;“黼黻”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白半黑的花纹,喻贾家乃官宦之家。“日月”和“烟霞”两个意象象征了家族的权势之高和吉祥繁盛的景象。
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译本以简洁、精炼的语言以及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将楹联特有的语体风格、情景语境及文化内涵表现了出来。楹联这一凝练的文学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象,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传递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译者广泛、深入地了解本国文化中的历史典故、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即对原文的文化语境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定位,并采取多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本国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如此才能深入地体现民族文化的本土特征和深刻内涵。
徽州楹联产生于民间,属于“宽对”,即相同的词性就可对仗,且上下联平仄并不十分严格。从情景语境分析,大部分楹联属于居家厅堂联,张贴于民宅及祠堂,体现了人们的处世哲学和人生追求。楹联的汉译英既要充分表现出楹联的语体风格,又要传达出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习俗及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对徽州楹联的文化语境的认知至关重要。
徽州文化举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历史上因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得徽州地区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为了“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由于徽商多为儒商,重教化,讲人伦,善与士交往,他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上。流传至今的楹联始于明代,盛于清代。在这些楹联中,记录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崇尚和对读书经商的肯定。如“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
从社会规范习俗来看,徽州楹联体现了徽州人的家族规约和民风民俗。徽州宗祠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代祠堂古;千村世族和”是徽州强盛的宗族社会的写照。徽州人聚族而居,祠堂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祠堂的大门、正堂、庭柱上有许多楹联,如敬爱堂门联“十干衍派源流远,七哲名家气象新”、锄经堂堂联“钟德槐宜茂,锄经桂自芳”、存仁堂庭柱联“为道不远人,是子是臣是弟是友,须要各全其道;治生为本分,或农或读或工或商,总崭无忝所生”等,这些楹联或叙述家族历史、或缅怀祖先功德、或教育后生有所作为。居家厅堂联是家族内规范和治家理念的具体体现,蕴含着朴素的道德观,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遗旧言不崇华”、“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家庭内和睦为先,天地间诗书最贵”、“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来”等。
在价值观念上,徽州楹联极力倡导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治国齐家的根本,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徽州楹联极力宣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做人”、“读书”、“立世”观。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勤俭温恭获寿者相,和平忠厚载福之基”是告诫子孙如何做人;“文章本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读书朝夕学问性天”、“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透露出古徽州人从骨子里渗出的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在他们看来,“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循环是经世不败之道。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徽州楹联蕴含了大量的文化意象,如祠堂、世族、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耕读、为道、治生、修身、养德、延年益寿、富贵吉祥、三物、六经、五伦、读书、孝弟、经法、梯山航海、裕厥嘉猷、人伦等。这些文化意象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西方读者来说会增加理解的难度。哲学诠释学认为翻译就是解释的过程。[8]69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解释、用哪一种方式来解释则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徽州楹联的翻译既要考虑西方读者的可接受度,又要考虑尽量保留楹联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元素。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要想有效传递这些文化意象必须对文化意象本身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样性的处理。
直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义和语言结构直接把源语的词语转换成译语的词句。直译也称语义翻译,不仅能提供从原文传递到译文的文化信息而且能丰富译语及译语文化。[9]50直译最适用于仅为某种语言拥有并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的词和词组的翻译。根据源语包含的文化意象和内容,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保留形象直译
徽州楹联集中体现了徽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积善”、“修行”、“福寿” 等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和“耕读传家”及“合和文化”的积极肯定,在理解上没有太多的难点,可以保留其形象并通过直译法传递其文化内涵,如:
①二字箴言唯勤唯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Remember a two-word saying:diligence and frugality;
Go through the two paths:reading and plowing.
②行仁义事致远经方,读圣贤书明体达用。
Conduct kindness and righteousness,set high goals with strategy in mind;
Read the Six Classics,get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and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③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Grasp deep in-sight from forefathers:being industrious and frugal;
Teach descendants to go uphill:reading classics and cultivating farmlands.
2.保留形象加注
徽州楹联宣扬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价值观,在楹联的创作上表现为引经据典,将儒家学说的核心词“礼、义、廉、耻、仁、爱、忠、孝”嵌入联文中,使得联语显示出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10]65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儒家学说受到国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对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文本,在英译过程中应做到“文化传真”,尽量传达原作的地域文化特色。保留原文的文化形象,附加注释的翻译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①六经以外无奇书,一庭之中有至乐。
There are no fine works except The Six Classics;
It is a real delight to do some reading in the courtyard.
(Note:The Six Classics refer to books advocated by Confucianism— Book of Rites,Book of Music,Literary Works,Poetry,Book of changes,Annals of Spring and Autumn.)
②世事每逢谦处好,人伦常在忍中全。
Modesty helps to handle mundane affairs properly;
Tolerance contributes to good human relationships.
(Note:As to human relationships,Confucianism advocates keeping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ulers and the subjects,father and son,husband and wife,brothers,and friends.)
③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
Filial piety makes the key moral in every family on earth;
Reading classics and verses helps one rise in the world.
(Note:Filial piety is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that is,one must obey and respect one’s parents and show love and care to one’s elder brothers.)
1.改换形象意译
徽州楹联具有乡村楹联特有的乡土气息,在创作手法和文字表达上均以朴实、简约为特征,包含了很多口语化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在目的语中难以直接表达出来,因此改换其原有形象的意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如:
①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作马牛。
Young generation have its own fortunes;
No toil is required to replace them at all.
②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Pleasure originates from hardships;
Convenience comes from losses.
③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
It is the best way to look before you leap;
It is wise to restrain the anger before it bursts out.
2.舍弃形象意译
徽州楹联中大量的言志联通过隐喻、含蓄、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意象,并由这些意象构建出特有的意境,反映出楹联作者的内在人文情结和审美倾向。徽州言志联常常借助于特定的文化意象词来表达深刻的内涵和哲理,而翻译时却难以直接用目标语的词汇对应这些具体的文化意象词,因此可以舍弃原文中具体的形象而用概括性的语言译出其言外之意,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如: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A grasp of worldly affairs is genuine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relationships is true learning.
②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The ancient time goes far behind when I ponder it over;
The marvelous world is more spacious by taking a broad view.
②品兰咏竹文人事,临水游山异日晴。
It is enjoyable for a literary man to appreciate orchids and chant poems;
It’s full of joy to go sighting among hills and waters on a bright and clear day.
徽州楹联的创作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流传至今的古徽州厅堂联记录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崇尚和对读书经商的肯定,体现了“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并极力宣扬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将儒家思想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徽州楹联中的文化意象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徽州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积善”、“修行”、“福寿”等价值观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又将儒家学说的核心词“礼、义、廉、耻、仁、爱、忠、孝”嵌入联文中,使得联语显示出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大量的言志联通过隐喻、含蓄、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楹联作者的内在人文情结和审美倾向。随着汉语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徽州楹联具有特定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化的特质,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汉译英时应尽量传达原作的地域文化特色,力求做到“文化传真”,采用异化手法将联文的文化意象和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是准确理解徽州楹联的关键所在。
[1]汪宝荣.异化与文化意向的传递[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6).
[2]李成.从文化意向的重构浅析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J].电影译介,2008(16).
[3]曾迎春.语境与翻译:在语境中理解原语[J].首都教育学报,2011(12).
[4]赵丽.语境与翻译中语义的选择[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张敬.对文化语境的认知与广告语篇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2).
[6]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郭建军.语境与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8]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9]李锦,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2005(2).
[10]李建萍.徽州古民居厅堂联的语体风格及翻译策略的选择——以西递、宏村古建筑遗存楹联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