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艳
(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四川 绵阳621000)
社区是城镇化人口集聚的主要方式,是指集聚在一定空间(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为了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前,基于社会流动和农村城镇化加快、“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居民需求多样性、应对老龄化挑战以及城镇社区建设的需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势在必行。
目前,绵阳市共有城镇社区512个,其中城区社区199个,乡镇场镇社区313个。分县情况为涪城区77个,游仙区47个,江油市95个,三台县109个,梓潼县20个,盐亭县45个,安县27个,平武县16个,北川县32个,高新区18个,经开区5个,科创区6个,农科区5个,仙海区1个,科学城办事处7个。
近年来,绵阳建成了“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四川省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达标)机构”6个,全市“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8个;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18名社区干部荣获“全省优秀社会工作者”称号。在实际工作中,将“星级社区”创建作为推动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一区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要求,促进社区服务精细化,具体建设情况如下。
(一)着力调查研究,大力推进社区工作政策创新。市民政局积极履行指导基层组织自治和社区建设工作职责,牵头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掌握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工作情况,建立健全全市社区台账;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第一手资料。2007年以来,绵阳市先后出台了涉及基层民主管理、社区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文件13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区建设和发展。
(二)着力“四有”建设,夯实社区发展基础。一是在解决社区有地办公上下功夫。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为稳步推进全市社区建设提供了阵地保障基础。二是在解决社区有人办事上下功夫。从2010年开始实施“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市、区两级派出千名干部分别联系117个社区,帮助社区夯实组织基础、健全共建机制、改善工作条件、提升文明层次,解决社区实际困难。三是在解决社区有经费办事上下功夫。目前,全市大部分地区将社区工作经费从2009年的1~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5万元,社区干部报酬从1000~1200元/月/人提高到2000~2400元/月/人。四是在解决社区有能力办事上下功夫。通过考聘干部、培训学习、鼓励社区干部取得社工师资格、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等措施,提升了社区干部素质和管理服务能力。
(三)着力便民服务,把和谐社区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建立综合服务站。统一社区服务站窗口设置,规范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办理时效。二是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化管理。整合社区就业、社保、低保、卫生、计生、文化、志愿服务等信息,形成了“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服务管理新格局。三是积极引进专业社工人才。优先录用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员,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四是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互助服务。全市登记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已近1000个,长期从事社区志愿者人数每年达万人以上。五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9个,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2个,在社区试点建立居家养老“一键通”呼叫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六是建立爱心慈善超市146个,为社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的救助。
当前,在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时期,社区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少社区还存在组织不健全、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薄弱、工作经费紧张、从业人员待遇偏低、社工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制约了社区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了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社区公共服务不完善,服务水平偏低。由于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当前社区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由政府主导,基本上停留在政府安排的状态,主要集中于劳动就业、生活救助、困难帮扶等基本生活方面,社区精神文化服务等较高层次的服务相对较少,养老、心理咨询、健康娱乐、文化教育等服务覆盖面较小,服务领域不宽,服务质量不高,已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有相当部分社区对自身的职责范围没有制订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造成管理的随意性和服务的不到位。
(二)综合投入不足,社区建设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缺少专门的社区和社区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社区布局凌乱,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协调性。二是社区办公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紧张。据调查统计,绵阳城区近70%的社区活动阵地不符合国家民政部规定的200平方米以上标准,90%的社区组织办公服务用房不符合绵府发〔2009〕240号文件规定的“一般不低于400平方米”的要求,其中有45个、占37%的社区根本没有办公用房。三是“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社区35个,仅占总数的7.5%,其中10万元以上的10个,多数都在2万元以下。财政补助给社区组织的工作经费,一般仅够解决日常办公、水电支出等基本费用。
(三)社区工作者素质与社区发展要求还存在差距。目前,相当一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的需要。一是大局意识不足。有些社区工作者对社区中存在的稳定问题、违法问题、邪教问题等无动于衷,缺乏大局意识。二是工作作风不实。不少社区工作者缺乏那种“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求我应、民需我做”的奉献精神。三是形象意识不好。个别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机关化、机关权力化、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深为社区居民所诟病。四是协调水平不高。社区工作者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组织协调能力较差。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镇社区建设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提高认识,创新举措,以确保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促进、健康发展。
(一)科学确定社区规模,加快制定社区布局规划。国务院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目前,包括北京、厦门、青岛、南昌等许多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调整社区规模,科学设置人员编制,合理布局公共资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立足绵阳实际,当前应抓住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良好机遇,科学制定城市社区布局规划,完善城市社区设置,合理调整社区规模。城市社区设置根据人缘性、地缘性、基础设施配置情况、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按照管辖区域适当、区划界线清楚、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有利于居民自治、方便管理服务和适度超前等原则进行;社区的人口规模不宜过大,一般按3000~5000户(10000~15000人)的规模设立,地理空间半径原则上不超过2公里(村改居社区除外)。
(二)以建立新型社区为目标,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协调好社区党组织与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可以实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干部之间交叉任职,提倡党组织书记经过民主选举兼任居委会主任,在社区组织创新中形成较强的合力。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提倡社区党组织的整合和联合,努力提高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结对共建单位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区域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的社区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三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党的先进性。使党员的知识、技能和组织、引导居民群众的作用在社区中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推进社区居民自治。进一步规范社区民主形式和程序,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会制度以及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制度。五是增加社区常职干部职数,调整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为社区后备干部队伍提供岗位和平台。
(三)完善社区服务机制,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一是针对社区实际进行分类服务。可区分新兴城区与旧城区,富人社区与平民社区,“农转非”社区与现代化新型社区等不同情况,从经济水平、基础条件、地缘关系、人文资源、人口结构等因素出发,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工作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不同的服务措施。二是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服务。社区要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再就业服务站、老年公寓等,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推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承诺,积极为社区居民、下岗职工、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服务。三是发挥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作用。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最大的资源。要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社区各种力量共同为居民服务的良好局面。四是夯实社区发展基础工作。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进一步健全区、街道和社区三级教育网络,深入开展“科技、法律、文化、卫生”进社区和双拥社区、文明楼群、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