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陶县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2014-08-15 00:44罗斌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4年5期
关键词:馆陶县水网馆陶

□罗斌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馆陶县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的东大门,与山东隔河相望,是个典型的缺水农业县。全县共辖8个乡(镇)、277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万人。全县辐圆面积456.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48.6万亩,人均1.86亩。卫运河是馆陶县最大的、唯一一条外来入境河流,贯穿东部县境流径40.5公里,沿河有路庄、马头、申街三处扬水站(点);卫西干渠纵穿中部,全长37.5公里,附属沟渠纵横相联,坑塘密布,全县共有蓄排涝渠道12条,坑塘690个,机井5970眼,其中深井396眼,发展节水灌溉总面积24万亩,其中喷滴灌近6万亩,占节水灌溉面积的25%,水利化程度达90%。同时,该县又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县份,总量不足,而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全县地下淡水资源可开采量为570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93.3立方米,低于全省270立方米的平均水平。

二、当前水利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一)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工程不配套,水利设施薄弱是该县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馆陶县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桥、闸、涵、扬水站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超期服役,功能衰竭,老化失修严重,机井、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等损毁和报废问题严重,水利设施仍然十分薄弱。

(二)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严重匮乏,供需矛盾是该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1.干旱缺水。馆陶县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根据河北省水资源第二次评价初步成果,馆陶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8.7毫米,淡水资源总量5800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93.3 立方米,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59%,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500 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属极度资源缺水地区,水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全县85%的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连年大幅下降,农业灌溉机泵更新换代频繁,成本逐年增加,供需缺口巨大。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该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2.次生盐碱灾害时有发生。该县水文地质条件差,上层有少量浅层淡水分布,中层有微咸水、咸水。由于干旱少雨,超采地下水,浅层水几乎疏干,次生盐碱灾害时有发生,苦水区面积高达20余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1.2%,农田灌溉“一水青、二水黄、三水见阎王”是该县苦水区的真实写照。

3.地上水利用不足。馆陶县东依纵贯东部县境的漳卫运河,流经长达45公里,每年来水时间长达9个月,县境内有卫西干渠、威临渠、胜利渠及与市东部生态水网连接的民有渠,沟渠纵横,坑塘密布,年平均一次性蓄水量达1000余万立方米,是馆陶天然的地上水库,地上水利用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有全省挂号备案的国家万亩路庄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但是由于路庄扬水站、灌区设备陈旧,资金匮乏,配套设施不足,几乎陷于瘫痪状态。

(三)农业水利化程度不高,农田水利脆弱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馆陶县耕地面积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还有不少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县50%的耕地缺乏节水设施,70%的耕地还依赖抽取地下水维持生产,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5。

(四)防洪体系不健全,抗旱减灾能力不强,洪涝和干旱灾害仍然是馆陶的重大忧患。

馆陶县东依漳卫运河,在县境有45公里长的堤防,行洪河道防洪标准仅为50年一遇,防洪标准偏低,且险工险段多,防洪工程体系有待完善。特别是城市防洪,馆陶城区濒临卫运河大堤,地势低洼,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同时,馆陶十年九旱、年年春旱,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忧患。(五)水利管理水平不高,执法不到位,水利发展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建设上有投资渠道,但工程管理没有经费来源,好多工程有人建无人管,难以形成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加上水利执法不到位,工程管理难度大,毁坏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河渠甚至被乱占乱建而夷为平地,不少水利工程自身安全存在隐患。在水资源管理上,未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地上水、地下水、中水等水资源不能统筹安排,合理调配,供水市场存在工程重复建设和不正常竞争现象。

三、破解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的思路和建议

(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今后几年馆陶县水利基础设施仍将处于大建设、大“补课”的发展阶段,要紧紧抓住中央1号文件出台的战略机遇期和“十二五”高速发展期,走合理开发水资源,建设“馆陶大水网”之路。实施“五大”工程,打造新的供水保障体系。

一是继续实施引黄引卫入馆工程。抢抓引黄入邯工程新机遇,积极动员部署,大力度实施。完成卫西干渠、沙东干渠、麻呼寨渠3条主干蓄水渠道清淤疏浚任务。同时,要对引黄河渠进行加固、完善,实施配套农业工程,把与卫西干渠及沙东干渠相连的其它10条支渠,渠口下游修建节制闸,使渠道达到分段拦蓄,扩大引黄灌溉面积,达到年引水量约1000万立方米,恢复地表水灌溉面积18.5万亩。

二是推广咸淡水混浇,开发微咸水源工程。受水文地质条件影响,馆陶县微咸水资源面积分布广,总面积达13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2%。地下微咸水资源量为1475.68万立方米,总补给量1775.6 立方米,这是我县可开发的重要水源之一。

三是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年均分配我县水量700万立方米,不仅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水源保障线,更为该县增添了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对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构建区域经济中心和宜居城市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是完善生态水网工程。按照生态水网综合开发规划,对全县39条245公里骨干河渠进行提升完善,实现引黄、引漳、引卫和南水北调的互联互通,并在水网两岸开发高效农业和景观旅游带,把生态水网打造成为一个集灌溉、供水、防洪、生态、景观、文化、旅游、交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工程。

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加快粮食安全工程建设。做好路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水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要素,要遵循“以水为脉、藏水于野、生态循环”的原则,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

1.加强地下水保护。馆陶县自生态水网、引黄引卫入馆工程通水运行以来,地下水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首次止跌回升,平均回升近1米。在实施生态水网补水工程的同时,还要启动地下水保护专项行动,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大力加强城区自备井关停和地下水压采工作,特别是对超采漏斗区和灌区范围内一律停止新凿灌溉机井,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问题。

2.开展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建设。对蓄水渠道和坑塘进行达标治理,储蓄雨洪资源,实现“小雨不出村、大雨不出县,沟渠拦蓄、低洼缓洪”的目标。

3.用三条“红线”严管水资源。解决该县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计划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4.加快工程节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以世行节水灌溉项目二期建设和现代农业项目为契机,完成总投资6000万元,项目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万亩,争取“十二五”末,使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 %,年节水能力达到1100万立方米。另外,要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倡导文明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坚持依法治水,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依法治水是依法治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水利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水法制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水工作,严格依法办事,全面贯彻落实《水法》、《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涉水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规范全县的水事秩序;加大水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水法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水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水法制观念,为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水资源永续利用,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保障馆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馆陶县水网馆陶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基于水环境的污染控制研究
代表议案编织安全“水网”
馆陶县民俗文化协会又获殊荣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馆陶四月
河北省人大副主任王雪峰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馆陶县视察/剪影
速生白榆组培苗在馆陶县的生长状况及其适应性分析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