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 岭
所谓海洋环境武器,是指利用海洋、岛屿、海岸以及相关环境中某些不稳定因素,如巨浪、海啸等,同时借助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从这些不稳定因素中诱发出巨大的能量,使被攻击的军舰、海洋和海岸军事设施,以及海空飞机丧失效能,从而达成某种作战目的的一种作战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军事科学家和海洋学家、气象学家、化学家的鼎力合作下,海洋环境武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有的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尽管目前海洋环境武器尚处于襁褓之中,但其发展的前景已令世人为之震惊。
浩翰的海洋上,有时海风和煦,渔帆点点,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有时狂风大作,浊浪排空,给舰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舰毁人亡的灾难。古往今来,风给海上军事行动制造了无数次灾难。在某种程度上,它直接就能决定舰队的命运和海战双方的结局。1274年,元朝和高丽集结了900余艘战舰、33000多名将士,浩浩荡荡杀向日本,日本眼睁睁地已朝不保夕。可当远征军即将接近日本本土,突然狂风骤起,暴雨倾盆,元军和高丽战舰被毁200多艘,伤大半残军不得不狼狈而回。1281年,元朝忽必烈又派右丞相阿拉罕率战舰4400余艘第二次进攻日本,元军先后攻占了平壶岛等地,进展极为顺利,士气高昂。不料,台风又起,战舰几乎全部毁坏,14万大军只有3人幸存逃回。日本两次大祸临头全靠风暴相助而得以化险为夷,所以日本人称这两次风暴为“神风”。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大西洋上曾经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其人造飓风技术日臻完善。可以预料,随着人工引导技术及人工制造飓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飓风将成为一种各国武器库中具有强大威力的新式武器。
巨大的海浪常常可以导致舰毁人亡、军事设施损坏。1944年月12月15日,美国第三舰队占领了菲律宾的民都洛。17日至18日,第三舰队撤回海上补充燃料时,舰队遭到巨浪冲击,巨大的海浪像复仇女神似地狠狠撞向军舰,在巨浪的攻击下,20艘航空母舰、8艘战列舰和24艘加油船被毁或沉没,146架舰载飞机被摧毁,人员死亡80O余人,损失仅次于珍珠港事件。因而,军事科学家们设想,利用风能或海洋内部聚合能使洋面表层与深层产生海浪和潜潮,从而造成敌水面舰船、水下潜艇,以及其他军事设施的倾覆和人员的死亡;另外,巨浪武器还可用于封锁海岸,达到扼制敌军舰出海之目的。不过,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引发巨浪的方法尚未问世。
提起海啸,人们无不为之胆颤心惊,毛骨悚然。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州安科雷季港地震爆发后,一场海啸把瓦尔迪兹渔村吞噬。几个小时后,在阿拉斯加产生的海啸竟冲到了1900公里之外的加州沿海地区,克雷林特城受损严重,许多人被巨浪卷得无影无踪。海啸,是海浪中的大哥大,其力量之大,足以倾覆万吨巨轮。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啸侵袭几乎是随机的、完全无目标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是幸运的。可是,如果人们能够引导甚至制造出海啸,并将其作为加以使用的武器的话,那么它所能造成的损害将是难以想像的。在自然界中,海啸常常是由海底地震和山石崩裂引发的。但是,1954仲夏美国在比基尼岛上进行的核试验,却激发了军事科学家们研制海啸武器的浓厚兴趣。那次核爆炸,在距爆心500米的海域内骤然掀起了一个60米高的海浪在奔出了1500米之后,高度仍在15米以上。科学家深信,一旦这种武器步入战场,将能冲垮敌海岸设施或使其舰毁人亡。
这是一种消极被动性武器。它主要是运用人工方法制造出一种能保护舰船和军事设施的防护幕,使敌舰船、飞机以及岸基雷达无法发现目标,达到神出鬼没、隐蔽出击的目的。海幕武器实际上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开始用于实战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43年9月,美国为掩护第五集团军强渡意大利的沃尔图诺河,在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5千米长、1.6千米宽的人工雾障,成功地掩护了部队的作战行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前苏军的潜艇进入瑞典领海进行大量非法活动,瑞军发现其行踪后,立即派出大批各型海军装备实施立体的围追堵截,企图一举将其捉拿归案。然而,就在瑞典人的眼皮下面,前苏潜艇溜之大吉,据瑞军推测正是使用了水下特殊烟幕才得以逃脱。目前,海幕武器仍在进行深入研制,其性能不断改善。
氧气一旦从自然界某一局部空间消失,其结局将是极为恐怖的。基于这一点,军事科学家们设想,制造一种能吸收局部空间氧气,进而造成人员死亡和使一些需要氧气的机器停止转动的武器。它用于海战场,会使人无声无息地死亡,舰船莫名其妙地停止运转,飞机令人恐怖地坠入海中……这种武器结构简单,在普通弹药中掺入大量吸收氧气的化学药物即可。目前,这种武器已开始走出实验室,将很快进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