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丹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经济改革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是中国经济改革最重要的指标。利率市场化如果成功实施,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金融实力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优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利率管制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1996年6月1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开始;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如今,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要触及“灵魂”——存款利率市场化。2013年12月8日,央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推出同业存单业务。此办法使同业存款更加规范,也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铺垫。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事实上,金融机构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如果没有金融机构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意味着现有的银行垄断格局被打破,竞争更充分,利率市场化才能真正落实。然而,激烈的竞争同时也意味着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增大,此时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套支持,以便建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国银行业收入80%以上来源于存贷利差,像信用社等小银行基本在90%以上,利差收入占比居全球之首。利率全面市场化给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带来激烈竞争,使得银行利差空间被压缩。
对于实力强大的银行来说,无论是在资产规模、存贷款质量,还是营销网点、人员配置、市场信誉都具有优势,解决利差收入降低其利润空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是,增加中间业务在整体收入中的比例即增加非利息收入,减少对存贷利差的依赖程度。
此外,利率市场化赋予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的权利,商业银行可以自主选择客户,这样便可根据客户信用等级、经营状况、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对于风险较大的贷款客户可以采取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来作为风险补偿,而对于优质客户,可以适当给予利率优惠,这样可以固定并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优化客户结构。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中小客户所占贷款规模的比重偏高。而这些银行在面对中小客户时具有明显的议价能力优势,贷款利率上浮空间达30%-40%,微小企业贷款利率甚至可以上浮200%。中小商业银行这种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议价优势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利润空间,弥补了利差收入对他们造成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具有决定利率水平的自主权,不同商业银行为了各自利益,将展开激烈的利率战,通过差异化利率这个价格杠杆来争夺客户。商业银行将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从而使利差收入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被更大限度地压缩。长此以往,很多经营规模不太理想的中小银行甚至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
大型银行由于其风险定价能力较强,传统业务占比相对较低,存款来源相对稳定,受到的冲击会较小。利率市场化使得他们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有选择地拓展业务,利率定价和成本控制看起来是存贷款定价问题,实质上是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表面看,利率市场化大幅降低了银行业盈利能力,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存贷款利差收窄只是对银行竞争能力进行了真实还原,给了更加清楚、准确评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机会,将更有利于银行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原因,伴随着利差的逐渐缩小,其长期依赖的高利差的盈利模式将无法持续,面临的改革和转变收入结构的压力十分紧迫,经营风险、产品定价难度、风险管理难度都将陡增,加之所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中小银行将面临兼并或者破产的命运。
(1)流动性风险加大。世界上绝大多数倒闭的银行都是由于流动性问题,但是流动性管理过严会影响盈利,而风险偏好相对激进又容易出现不可预测的“黑天鹅”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流动性风险问题远远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严重。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度增加,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时,人们就会主动减少银行存款,将大量资金用来投资和消费。此时社会对贷款的需求就会扩大,当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有限时,就会产生资金贷款需求的极大缺口,银行的流动性就会极大地降低。如若银行用高利率吸收存款满足贷款需求,而这类贷款的对象一般都是风险较高的企业,从而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增,流动性风险加大。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竞争加剧,投资者可选择的资产管理方式越来越多,资金的跨市场、跨银行流动将越来越频繁,相应的资金成本上升、利差缩小成为趋势,导致资金组织工作特别是一般性存款组织工作难度加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给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新挑战。再者,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期限与结构的不匹配,使得重新定价时银行的净收益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
(2)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加大。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波动性将增加,从而造成银行的损失。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权风险、基差风险、收益曲线风险等。
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变动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到期期限变动不一致,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产生影响,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当某一时段内的负债大于资产(包括表外业务头寸)时,就产生了负缺口,即负债敏感型缺口,此时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下降。相反,当某一时段内的资产(包括表外业务头寸)大于负债时,就产生了正缺口,即资产敏感型缺口,此时市场利率下降会导致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下降。这说明利率波动引发利率风险是现实可能的,而利率市场化后又会使得利率的波动更加频繁,这就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甚至更大的损失。
选择权风险。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称之为选择权风险。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按照我国现有的利率政策,客户可随意决定是否提前偿还贷款、支取存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选择提前支取,然后再存入,从而达到套取较高利率的目的;而利率下降会迫使贷款客户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贷款,并以当期低利率重新贷款。即便有协议规定贷款不能提前还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当利率下调时,优势客户经常会为了获得较低利率贷款而要求提前还款,否则,这些优质客户可能会到其他银行开立账户。这种情况在我国利率连续下调情况下尤为多见。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更加频繁,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很大的选择权风险。
基差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之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中央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我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以LIBOR为参考,此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
收益率曲线风险。一般而言,长期利率要高于短期利率,即收益曲线的斜率是正的。但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可能会高于长期利率。由于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若收益率曲线由正变负,银行的长期未清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
(3)银行的成本管理风险将加大。利率市场化后,意味着存款、贷款可以逐笔定价,银行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拼规模了,因为存贷款利率的倒挂现象也许会使银行盲目拼规模到头来发现仍不赚钱。此时银行需要提前仔细核算每一笔业务的成本、收益。所以对于银行的成本管理带来很大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差收窄,银行要从依靠存贷款利差的单纯存款贷款模式,转向新型的经营体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间业务收入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被商业银行所广泛采用,出现了信用卡、代理收付、票据承兑、一卡通、一柜通、一网通、经济咨询、代客理财、代客外汇买卖等业务。但是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广大客户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开发;其次,建立科学的中间业务定价策略,并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最后,加强对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增强员工技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咨询、投资决策等。
相对于综合实力雄厚的大银行,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压力更大,必须妥善应对。首先,调整客户结构。做到客户结构多元化,吸引更多更高忠诚度、资金需求弹性低的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客户。其次,调整业务结构。资产业务的重点向拥有较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再者,中间业务的开发。在代收、代付业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主体资格,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代理发行代理保险、代理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中间服务,赚取收入。最后,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拥有客户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银行需要改变过去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逐步构建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运营成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外部利率定价等一系列现代银行的核心管理体系,加强对自身经营的各类成本和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建设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如何做到既能主动、逐笔、客户化地定价以吸引客户,又能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是银行需要关注的重点。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存贷款利率倒挂,使得某个时间点发出的贷款利率低于下个时间点的存款利率,银行出现非营利的现象。因此,管好“资本”和“成本”两个闸门就显得尤为重要,银行必须加强投入产出分析,准确核算每笔业务的经营成本和盈利能力。
要建立差异化、多维度、多目标的产品定价机制。一方面考虑价格因素,要根据经营状况和成本情况,考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实行差别定价原则,这样既能提升竞争力,又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整定价时,要全面考察客户是否能为银行带来综合收益,这涉及银行的派生业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以及银行筹集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等多重因素。例如,银行采取差异化客户策略,针对盈利度好的优质客户,可以考虑优惠政策,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研究客户使用产品、业务特点和需求,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为潜在客户提供示范效应;对于盈利度差,交易频繁,资源占用率高的非目标客户,加强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减少优惠政策。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创新成为银行业竞争的主旋律。创新的关键就是产品和技术的改进。创新延伸金融工具,充分利用期货、期权、远期利率分散和转移风险。此外,要以客户为中心,真正为客户带来价值,才能为银行带来价值。研究客户潜在需求,建立细分化的为客户服务的分层体系,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平台,创新性地开发满足不同类型客户需求的产品。再者,创新经营模式,从目前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定位。大型银行需要更多地关注金融工具创新,为大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服务;而中小银行则需要转向更为清晰的、有相对定价能力的小微企业。
当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商业模式、营运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趋同性,面对利率市场化,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制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扬长避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大型银行可以凭借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巨大的客户资源、广阔的网点布局和全方位的渠道,全面协调发展各项业务,努力打造经营特色,向综合化经营的多元化银行迈进。而中型银行经营管理机制比较灵活,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未来中型银行可以走与自身状况相匹配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求做大、做全,注重做精、做细、做出特色。小型银行则可以凭借其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聚焦小微企业,立足社区和本地发展,以提供快捷灵活、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只有选准自己的定位,建立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应积极研究以转移利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有效利用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其次,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创新,引进缺口管理,规避利率波动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响应国家号召,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机制。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
[2]杨志群,杨剑锋.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转变[J].金融经济,2011(2).
[3]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6):39-41.
[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