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组织对青年改革共识化形成的影响及路径探析

2014-08-15 00:47:12荣梓汀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共识共青团成员

章 正 荣梓汀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2.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030006)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青年人具有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也随之不断变化,青年逐渐整合成价值观更加相近的小的群体组织,其中网络自组织成为一种重要形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25.1%。网民中社交网站用户有2.75亿人,微博用户有3.09亿人,由此可见,青年在网络自组织中占有重要比重。作为一种自发形成的青年组织,网络自组织在信息传播中也逐渐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改革的背景之下,对青年改革共识化产生影响。

一、网络自组织的界定及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网络拓展了青年活动空间,也为其形成网络自组织创造条件。青年人以互联网为依托,建立网络自组织,不仅扩大了青年人的活动空间,也放大了他们的话语权,对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带来影响。

(一)概念及发展阶段

网络自组织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网民聚合自发形成、自我组织、自我运行的非正式网上组织,例如,QQ群、BBS、百度贴吧、微信群、微博、人人网等。青年改革共识化是指青年群体对于改革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对改革的方向、原则、路径与方式具有一致性的看法。

青年网络自组织也逐步发展,形成两个阶段——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低级阶段主要由具有相似爱好的青年,以网络集群的形式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其最大的特征是活动仍停留于网络。网络自组织的高级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运行的能力,其组织活动定期进行,并在活动中形成相对固定的成员,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活动从网络线上发展到现实生活中。高级网络组织逐渐开始注重自身组织的社会形象,关注他人对组织以及成员的评价。

(二)基本特征

1.自主性。网络自组织一般由几名年轻人创建,他们以共同的爱好和感兴趣的事物为创建网络自组织的原始动机。网络自组织的建立,只要符合相关网络自组织公司的规定,无需进行相关政府部门行政审批就可以组建,组建相对自由,符合青年追求张扬个性的特点。其管理模式上相对松散,组织规制多由核心成员制定并执行,只要其同意,成员可以随时加入或使之退出。除了核心成员的干预之外,网络自组织通常处于成员的自我管理状态,并均拥有平等发言权,体现网络自组织的自主性。

2.灵活性。互联网逐步普及和升级,使用成本也随之降低,终端的类型也多样化,沟通日渐摆脱时间与空间因素影响,自组织中网络沟通的方式逐步多元化,沟通的灵活性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在网络自组织沟通的过程中,成员的发言不受现实生活中地位、身份的限制,具有相对灵活的特点。从其聚集的模式来看,网络自组织中,青年可以在百度贴吧、BBS、QQ群、微信群迅速聚合,也可以迅速解散,具有流动的灵活性,而无须其他人讨论或者审批作出决定。

3.社交性。成员聚集的重要目的不在于盈利,而在于扩大其社会交往的范围,以社交来寻求青年身份的认同。多数网络自组织如果需要开展活动,其经费来源主要来自成员并通过AA制解决,也有少部分以募集的形式组成。以集体聚集的方式,通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换或者线下的共同活动,寻找成员之间的共同之处,并享受相互交往和相互认同中带来的乐趣。例如志愿者类的网络自组织,通过成员间的募集财物,帮助困难家庭,通过自我实现的方式来完成社交。

4.虚拟性。网络自组织依托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由于没有实名制的限制,成员之间交流通常采用网名,而不使用真实姓名,在相互交往中具有匿名性。相对于传统组织,自组织成员在交往中的虚拟性特征,带来了更多的安全感,感觉更加自由和开放,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换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由此对自身带来现实社会的影响。但这也有负面作用,网络自组织是以虚拟网络为载体的交流,除了成员间和个体的自我道德约束之外,缺乏其他强制性的规范,对于网络的各种信息的发布难以有效的过滤和筛选。

5.传播性。网络自组织与网络自媒体的形成都以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在使用上两者有高度的粘合性,例如,QQ与腾讯微博具有紧密的联系。因而在网络自组织中,青年在开展交流时,已经利用网络自组织进行信息的传播,偶尔涉及改革信息进行讨论,使政治信息进行传播。例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在自组织中会讨论一些关于国家改革的话题。虽然在网络自组织中,其成员可以平等发言,但是由于传播的效果不同,其中相对活跃的组织者和成员,在信息传播和讨论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产生较大影响。

二、网络自组织对青年改革共识化形成的动力与阻力

网络自组织的兴起,为信息传播和成员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青年改革共识化提供了动力,推动了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但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不利于共识化形成。

(一)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动力

1.青年自我认同是推动改革共识化的重要动力。青年处于性格发育和形成的重要阶段,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对成人文化逐渐了解和接受。青年逐渐开始思考自身的价值,思考“我是谁”、“值得做的事情的价值”以及“如何度过一生”的问题,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开始运用价值尺度衡量,即自我认同感的觉醒。总体说来就是我们应当如何在历史中为自己找到“归属的坐标”,从而如何保持我们的个体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的问题[1]。受到网络化的影响,青年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了实现自我认同感,他们聚集于网络,基于相同爱好,形成自组织。从原有社会身份“脱嵌”到网络社会身份的“入嵌”,完成了身份的蜕变。青年在网络自组织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其对国家和社会热点问题也较为关注,如有政治改革新闻,青年在其中通常会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言论,相互之间形成观点的冲突,最终会形成被组织内部大部分人接受的观点,完成青年改革共识化形成的全过程。青年自我认同的觉醒,是青年改革共识化的重要动力。

2.青年多元化需求是改革共识化的实现动力。网络技术的发展,让青年人多元需求得到释放。从参加网络自组织的目的来看,有的大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70.7%),有的大学生想通过此结交更多的朋友(60.3%),有的是为了消磨无聊的时光(63.7%)[2]。从青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形成特征来看,青年处于精力旺盛时期,为了满足多元需要,开始关注社会事务并想参与其中,网络自组织为其参与凝聚改革共识化提供可能性。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要在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3]26。例如,志愿者活动、驴友活动和其他兴趣类的聚集,由于受到青年群体同伴态度的相互影响,对事物的认识易形成比较趋同的价值观。网络自组织对青年参与社会事务的正向引导,使青年热情正向释放,提高其社会参与程度,以其更加积极的社会态度,为推动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提供现实路径。

3.青年公民意识是改革共识化的思想动力。网络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青年公民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公民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公开、自由讨论所形成的场域。网民可以以自组织为载体,公开讨论,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与此同时,作为改革主体的执政党和政府也利用网络进行回应,与网民展开互动。在话语权上,两者在运动中相互博弈,达成妥协。如此过程反复进行,使网民间达成多元共识,形成良性循环促使青年改革共识化的逐步形成。“网上言论的自由表达,一方面可以充当‘排气阀’的作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舆论总是社会现实的反映。”[4]例如,“PS官员看望老人照”事件就是青年网友揭露并利用网络自组织进行传播,青年群体执着地表达了自己的声音,践行公民意识,引起了社会的重视,重新构建了社会的评判标准,达成了社会的共识。网络自组织为青年改革共识化提供思想基础。

(二)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阻力

1.青年网络同伴负面影响是改革共识化的重要阻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个体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行为不如以前那样紧张和频繁,但象征性的交流(电话、书信、互联网)在提供安慰时却越来越有效[5]。青年正处于向成人世界过渡的阶段,处于接受成人社会化的后期阶段,其认知、情感和态度上比较依赖同伴。因而网络自组织中青年受到同伴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非常大。对照不同代际的政治倾向,其政治态度较为激进和理想化,易产生偏激的改革共识化,对改革产生负面作用。因而,在网络自组织中,青年人容易受到来自同伴的激进的政治认识,对当前我国青年改革共识化产生不利的影响。

2.青年缺乏约束力是改革共识化的现实阻力。网络自组织的灵活性可以迅速吸引青年参加,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兴趣的热度逐渐衰减。例如,虽然网络自组织形式上存在,但是其活动已停止,网络自组织完全处于“沉淀”状态。网络自组织普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通常为“一元权威结构”,即其在个人主导的情况下建立,日常运行、管理,主要由组织者负责。其组织者对其他成员在青年改革的观点、认识和态度上的影响非常大。网络自组织兼具有另一重要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模式,组织管理松散。青年人的政治观念的认识激进,且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若在讨论改革问题时,组织者发布偏激的观点,难以有效管理,易对青年改革的既有共识产生分化作用,对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产生负面的作用。

3.青年亚文化是改革共识化的文化阻力。网络自组织作为青年自发形成的组织模式进行正规登记实属凤毛麟角。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合法的社团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网络自组织许多难以成为符合管理标准的对象。由于经济地位的代际差异,青年处于经济上的弱势地位,难以成为正规社团,缺乏得到合法的身份认同。网络自组织一方面渴望得到正式身份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对正式的组织具有强烈的排斥性。在感受到具有外部压力之后,其成员间会加强心理依赖,寻求内部共同价值观,易产生青年网络自组织的亚文化。其中的青年对既有改革共识易滋生怀疑情绪,特别是网络自组织在亚文化“封闭性”的影响下,这种情绪在青年观念中反复流传、强化,从文化上放大了对青年改革共识化的阻力。

4.青年社会思潮冲击是改革共识化的思想阻力。社会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带有思想倾向性地解释和分析社会的思想趋势,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社会的某一个热点问题提出“药方”。网络的发展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带来了便利,在网络自组织中,青年会依照自我的偏好,对相关的社会思潮吸收与糅合。有的青年网民,碎片化地接受各种社会思潮,成为思想上的矛盾集合体,例如,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交织。这种状况对系统、科学认识社会形成阻碍,对改革共识化的形成带来阻力。在另一个方面,近年来,在网络舆论兴起的同时,一直暗含着一种极端情绪和民粹思潮,并贯穿于其始终[6]。在网络自组织中,一些青年运用某一社会思潮,对既有改革共识进行观点责难,甚至以道德的名义对社会公众人物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逐步使社会思潮非精英化,不仅降低了社会思潮的质量,也会诱发各社会阶层间之间的裂痕,对青年改革共识的达成制造思想阻力。

三、凝聚青年改革共识化实现路径

(一)培养网络公民意识,是实现青年改革共识化的思想基础

中国青年网民网络参与有其特殊性,青年网民在网络自组织的充分表达,获得了传统政治社会中所缺乏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其话语受到社会空前关注,成为又一崛起的重要监督力量。网络自组织下,成千上万的青年网民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庞大的监督力量,其对改革的观点、态度和议程产生重要影响。当前我国仍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年网民以网络自组织为平台,在反腐、公正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获得重要的影响,青年的个性也利用网络张扬与释放。可是从传统观念出发,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网民仍是勒庞曾经向我们刻画出的“乌合之众”[7]。从个体心理角度来看,虽然在研究网民群体与改革意识提供了群体的角度,但青年在网络上制造的社会效果与社会认同,难以达到“匹配”状态,形成心理落差,难以为青年个体实现价值带来成就感。

针对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将青年在网络中自由选择的意识逐步转化为自由与平等的网络公民意识,使青年网民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自组织的平台,成为凝聚青年改革共识化的思想通道。其次,普及青年网络公民权利意识。网络自组织具有传播特性,迅速普及青年的权利意识,普及青年如何正确维护自身的权利。最后,普及青年网络公民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要求青年在网络中,对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拥有正确的认识,并做到自觉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意识到青年个体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责任和地位。不仅使个体青年成为受关注的社会成员,同时也能够成为受社会尊重的个体,也为青年网络公民意识培养提出必要性要求。网络中若没有公民的责任意识,青年群体改革的价值观可能导致分裂。因此,以网络公民意识来培养青年的价值观,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凝聚青年改革共识化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是实现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监督体系的规范。网络自组织的健康发展,促使其在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正向作用,同样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体系。建立纵向的“共青团——网络自组织——个体”三位一体舆论监督体系,使三者在运行过程中,编织成内部、纵向和横向的监督制度网。以监督制度网及时“过滤”在当下改革中虚假的且影响力较大的信息,建立科学、合理与有效的网络舆论纠偏机制,为“净化”网络环境,迅速瓦解网络负面的情绪,为青年改革共识化形成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首先,建立内部监督体系,网络自组织的成员引入经验值,成员之间设立监督机制,鼓励成员之间对不实信息进行监督、核实,使在网络自组织运行过程中,及时删除一些不良信息。例如,新浪微博对传播不实信息依据危害不同,建立一定的纠偏机制。其次,建立纵向的监督体系。成立网络自组织相关的服务管理部门,推行网络自组织“星级”评选制度,并根据评选结果进行表彰,从而建立网络自组织间的横向监督体制。共青团相关部门,依照网络自组织的特点,制定相关的考评体系,对网络自组织的组织者、参与度、活动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等指标进行衡量。最后,引入网络自组织间的横向相互监督体系,同级网络自组织对其他自组织进行考核,使网络自组织间建立横向的监督机制,减少组织范围内所形成的亚文化对青年长期的“濡化”影响,促使自组织形成正向的组织文化。在此范围内,做大政治信息的正向转播,以达到对青年观念的“更新”,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加科学、理性和实事求是,是青年改革共识化逐步形成的制度保障。

(三)加强共青团整合力,是实现青年改革共识化的现实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形态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青年也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型。社会构成要素的变化,导致青年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青年群体形成多元化的需求。团组织作为正式的青年政治组织,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青年的多元化需求。网络自组织是青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聚合而成的非正式组织,弥补了青年人需求。两种类型的组织作用是平行的且功能互相补充。共青团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回应青年人的期待与需求,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共青团的整合力。

首先,重新对共青团工作进行定位。作为自组织的重要形式,缺乏思想上正面的引导,需要通过外界力量适当引导以进行规制。基层的共青团组织,要改变以往对青年的控制、灌输的陈旧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服务、引导青年。对共青团工作重新定位,增强共青团的的魅力,加强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让青年找到归属感,逐步引导青年改革共识化的形成。其次,以团组织来加强青年自组织的身份认同。针对网络自组织对共青团组织保持距离,担心被“收编”的现实忧虑,以及渴望得到正式组织的身份认同这一实际情况,团组织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网络自组织在青年中分布广、影响大和活动多的特点,可以利用资源,鼓励和支持网络自组织开展活动。例如,将网络自组织的优秀青年吸纳到共青团中,既发挥青年的热情才智,也让青年普遍感受到社会的认同。最后,通过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合作延伸自己的工作手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生共荣[8]。通过加强共青团的整合力,是使青年群体逐步凝聚成正向的改革共识化的现实力量。

(四)培育网络组织舆论领袖是实现青年改革共识化的重要举措

网络自组织的出现,使每个个体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一元话语体系,冲破了传统话语体系的藩篱,但也随之造成了舆论观点的分散化,对共识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网络自组织内,部分相对活跃度高的青年,由于其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同于传统的、正式的话语体系,能给其他成员观点上的启示,使受众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政府和共青团组织要充分重视网络自组织中的舆论领袖在形成改革共识化中的作用,了解青年舆论领袖的某些观点代表着网民的某种社会诉求,因此,不能单方面地漠视他们的“声音”。

首先,发掘新的网络自组织的舆论领袖。政府、共青团和学界的青年成员,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自组织的活动,主动发起话题,并对讨论和活动积极参与,将自己的观点主动与其他成员分享,传播更加理性和善意的观点。要提倡政府、共青团和学界优秀青年共同参与,扩大对改革更加理性的观点,培育新的网络自组织的舆论领袖,使其扮演凝聚改革共识化的角色,让其他青年成员对当下改革拥有全方位的认识,避免青年形成碎片化、激进化和理想化的认识。其次,对既有的网络自组织舆论领袖加强引导。团组织要加强对青年舆论领袖的关注,创造平台,加强对其正向引导。同时,还应注重重新培育网络自组织舆论领袖,充分发挥其对改革共识凝聚的正向作用。例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定期举办座谈会,邀请网络自组织舆论领袖,听取他们的建议,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政府在做什么、想什么,两者形成双向沟通,使青年舆论领袖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刻。最后,提高网络自组织舆论领袖的素质。宣传部门整合地方资源,加强对舆论领袖的培训,一方面提高其各方面素养,如,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提高其对改革的全局性认识,对改革的看法更加全面、科学,避免产生偏激的倾向。培育网络自组织舆论领袖是实现青年改革共识化的重要举措。

[1]郑耀抚.青年农民工的城市生活体验与身份认同[J].当代青年研究,2010,(3).

[2]冯晓.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现状调查与管理策略[J].青少年研究,2012,(2).

[3]郭永玉.人格心理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李贵成.论网络社会与网络公民意识的培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6).

[5]张国华,雷雳.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8,(5).

[6]方付建.论网络时代的社会思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

[7]李贵成.论网络社会与网络公民意识的培育[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6).

[8]宣璐.高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3).

猜你喜欢
共识共青团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8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商量出共识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11-18 12:11:06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中国共青团(2016年9期)2016-11-11 08: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