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曦 郭方正 龚湘成 赵玉花 郝 楠
1.国网技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2
2.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湖南 常德 415000
3.国网山东送变电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12
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化改革,国家电网的发展战略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1]。为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加大电网规划和建设力度,提高优质服务水平,国家电网公司把人才培训提升到战略的高度[2]。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员工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适应各岗位职责要求,进而提高工作绩效,这既是提高电力企业现有人才当量的重要手段[3],也是保证与公司改革任务相适应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
目前,培训基地已针对公司发展目标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和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然而,如何构建与公司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协调一致的培训目标,进而开展相应的学科建设方案研究工作,是摆在每一个从事电力培训工作人员面前的十分艰巨的课题。为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要,本文探讨了培训基地学科建设的新对策,具体对培训实效性和操作性的提高、培训课程和教材的更新、培训机构专业优势的创建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主张以实践为先导进行培训学科和内容建设,希望对电力培训机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电力企业是一个面向生产的企业,无论是送陪单位还是参训学员,都更加关注通过培训是否能使自身的岗位工作操作技能、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都得以提高,从而适应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电力职业培训特别是针对入职新员工的培训更应该是轻理论,重实践,轻讲授,重操作。培训单位通过结合生产现场,制定出与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训演练与教学方案,一方面能极大的提高培训学员学习热情,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企业成为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培训机构岗前培训的职能,提高了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和操作性。如何提高培训的实训性和操作性,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符合现场需要的培训内容,做到与实际接轨。下文结合实训项目投建与实训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做到与实际相结合。
1)实训项目投建
根据实训室建设的进度可将其大致划分为立项、投建、建设完毕和后期维护四个进程,只有整个过程与生产实际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建设出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实训项目。首先,在实训项目立项阶段,工作重点应放在培训需求分析上,它是展开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培训需求分析可通过实地走访省内外电力企业生产单位,记录、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通过交流了解其对员工岗前培训的想法和期望,掌握现行电力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岗位的生产技能的要求、乃至行业的发展趋势,最终形成充分合理的调研分析报告,为确定实训项目决策提供根本依据;然后,在实训室建设阶段,为保持实训室建设与现场一致,应尽可能邀请技能水平高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与到实训室的规划和建设当中,听取生产技能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合作完成整个投建工作;实训室投建完毕,除了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训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需将实训项目具体内容反馈到送培单位,征求其意见并做适当的改进和调整,直至得到送陪单位的认可;待实训项目和课程都已进入轨道,实训项目后期维护还须与现场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本项目岗位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更新培训技术,做到与时俱进。
2)培训课程开发
传统的实训课程采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方式,培训课程体系庞大复杂,这样的培训组织形式看似专业规范,却往往没有做到着眼于解决实际经营问题,无法与企业战略发展相一致。针对传统实训课程不足进行改进,首先需要着眼于企业员工绩效水平和核心胜任力等实际问题的提高,其次充分考虑受训者兴趣、动机、学习风格等种种因素,进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这也是培训课程开发最关键的一个方面。
为使培训课程开发具有时效性,实训教学应作为电力培训过程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提高企业员工绩效水平和核心胜任力,培训机构进行实训课程开发时,应参考企业工作任务流程、标准考核办法来设计实训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以及考核方式,并严格按照公司作业规范学习受训者的作业技能;其次开展学员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学员按照现场条件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标准和规范,促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其三,定期开展现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一方面可以引起受训者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员相互分享创新和最佳实践,共同提高。最后在课程实施完毕后,应对课程全过程进行总结和判断,确定培训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受训学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
让新员工了解变电管理所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变电变压器检修班组的工作特点、日常工作内容、了解班组工作的关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合格班组员工的角色转变,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新员工能够熟悉并了解变电站现场的整体工作流程,能够正确辨别工作现场的比较显著的危险源及安全防范控制措施;能在老员工的指导下,正确采取风险预控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安全的完成工作。
第一阶段(即新员工入班组第一周时间内),对新员工采用脱产培训方式。
第二阶段至第四阶段的培训,对新员工采用脱产培训方式为主,结合实际工作现场进行培训,强化现场意识。
第五、六阶段的培训,每周安排专题讲课,采用集中进行授课方式进行理论讲解,然后以新员工自学为主,培训讲师穿插进行疑难解答。同时在管理所培训基地进行实操练习。有条件的话,组织去工作现场开展实操培训工作。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培训课程和教材工作容易出现滞后于现场的情况,教材滞后不能适应当前生产需求将会使得培训工作无法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培训机构也无法维持足够的生命力[5]。因此,保持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与现场技术同步更新对于培训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开发和维护系列培训课程和教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对培训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与培训目标应保持严格一致,重点突出技能操作性,以技能为主,涉及理论,追求培训有效性。
其次,在教材内容方面,课程内容必须以岗位工作要求来决定。除了要求教材编写者自身具备丰富的岗位实训专业知识外,为更好地展开教材编写工作,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教材编写前培训师应深入一线,征询生产现场技能专家意见,深刻掌握所在课程岗位的现场操作技能要点,编制出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教材内容;2)由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所编制的企业教材,对培训教材的编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以从中提取精华部分融合到自己开发的教材中。
再次,在教材评审方面,审核专家组可邀请一些来自生产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共同参加,听取其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组织教材的修改工作。
最后,在教材内容更新方面,实训教师应与省公司各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互补关系,利用假期空挡时间到生产现场实习锻炼,通过实际生产工作,明晰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趋势,掌握电力生产经营所急需的培训要点,进而及时删改培训教材中陈旧的知识,增加新技术、管理知识。
专业优势是培训企业的核心资源,是培训机构的经营积累和知识沉淀,拥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势是提升培训机构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关键[5]。
培训机构的特色专业首先应面向企业里的支柱产业、重点技术和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具有突出的优势、鲜明的特色以及行业领先水平等特点。培训机构建设自身的优势特色专业需要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一方面应具备足够的软硬件设施、授课专家等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与智慧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形成积极回应企业需求的专业建设模式;再次,特色专业的培训师应该拥有自己在专业方面领先的技能水平和独特的见解,并且不断研修专业技术,提升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水平和对专业的前沿知识的掌握,适应专业对知识更新的需求。
国网技术学院为国家电网公司构建集约化大培训体系的战略决策所创建的培训创新研发基地,为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软实力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与智力支持。近年来,在培训开发人员共同努力下,以企业内部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人员培训为主,在面向生产实际的培训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训室投建上,及时了解技术应用现状,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更新和新建培训项目;在培训教学上,突出技能操作性,邀请技能水平高且经验丰富的现场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际操作技能及业务技巧培训工作;在课程开发与更新上,覆盖电网主营业务包括变电运行、变电检修、继电保护、调度通讯、电力营销、线路运行与检修等主要培训项目,注重各项目在电力生产经营所急需的培训要点及时更新培训教材;在培训专业优势建设上,面向企业里的支柱产业与自身的优势,创建了220kV智能变电站、直流特高压变电仿真、变电检修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行业领先水平的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成为了公司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技术创新研发的基地。将来,培训学科的建设工作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学院在培训学科建设方面还需不断摸索,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完成公司赋予学院培训生产技能、推广先进技术的使命。
电力企业培训的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充满挑战的工作,其根本是为服务于电力生产而展开的。因此,培训学科的建设应时刻不忘以生产实际为导向,才能建立持续有效的培训形式和制度,为企业提供适应各岗位职责要求的人才。本文结合电力企业培训实效性和操作性的提高、培训课程和教材的更新与培训专业优势的建设三个方面培训学科建设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培训科目的建设与现场相结合的方案,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可充分调动受培单位业务部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1]高凤荣,由少华.构建大连电力培训中心卓有成效的员工培训体系[J].管理,2009,(9).
[2]金延平.人员培训与开发[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劲强.对加强电力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05,(11).
[4]王馨.有效的企业培训管理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2)4:7.
[5] 李彦,孟大光.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专业优势[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