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民本思想的传统文化基础

2014-08-15 00:50:55王涛清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本传统思想

王涛清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邯郸056005)

没有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是可以凭空产生的,邓小平民本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益成分的继承同样体现了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元素,这成为了邓小平民本思想重要的养料来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个奇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灵魂无疑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亮点,对于促进传统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文化当中民本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指“民惟邦本”、“民为政本”的简单概括,更是囊括了对古代一切重民利民亲民惠民等思想的精彩论述,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角度阐述了“民”的重要性及利民富民的政策原则。

1.民本思想在理论上体现了对“君本位”和“官本位”思想的否定。儒家充分表达了这种思想。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也说“天下为主,君为客。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继他之后到了近代,否定“君本”肯定“民本”的言论更是俯拾皆是。因此,从理论角度上看,民本思想对“君本”和“官本”从根本上是排斥和否定的,这也正是在古代只有明君才肯接受民本思想的原因所在。

2.民本思想在思想上体现了为政者采取重民爱民态度的必要性。从孟子的“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到《左传》里讲的“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无不体现了为政者虽在高位却不可轻民的观点。荀子把君民关系比作舟与水,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更是说明了民对君的决定作用。因此,为政者采取重民爱民的态度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明智选择。历史也在不断地证明着:贤明的君主能做到这点就会国泰民安甚至开创太平盛世,昏庸的君主视民如草芥,结果往往是被民所抛弃很快退出历史的舞台。

3.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体现了“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本思想形成之后,历朝历代的君主王侯践行之则昌、背弃之则亡的历史史实,一再说明一个道理:民是国家赋税之基和兵役之源,民裕则国富,民健则国强,民是决定着国力强弱和政权兴衰的最根本因素。再者,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重要因素。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乃千古不移的真理。

4.民本思想在经济上体现了利民惠民政策的丰富内容及其重要意义。首先,要轻徭薄赋,促进生产,以富民。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其次,要使民有恒产,有恒产才会安心生活,不致暴乱。“民之为道者,有恒产者有恒心”(《礼记·礼运篇》)。这些都是民本思想在政策层面上的原则要求,当这些政策被为政者积极采纳施行的时候,往往也就能够实现既利国又利民的实际效果。

5.民本思想在文化上体现了对民施以教育的重要性。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开启了我国古代教育大众化的先河,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说明了民众之所以要受教育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主张教育要“有教无类”。他的后世继承者中,有主张性善论的孟子,有主张性恶论的荀子,无论是主张性善还是主张性恶,其实都是为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使人人都达到像尧舜一样精神境界的人。

二、传统民本思想对推动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民本思想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的。

1.推动了传统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乱与繁荣交替更迭,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有一个规律始终没有变,就是大乱之后必有一番大治。从中人们也能认识到乱的根源是什么,治的关键是什么。君亲民爱民利民惠民则大治,君轻民贱民刮民损民则大乱;君亲贤臣远小人则大治,君亲小人远贤臣则大乱。因此,中国历史上几乎每经历一次大乱之后,新政权建立之初,出于对历史的反思,都会高举一段民本的旗帜,从而再一次实现天下大治的繁荣景象。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是为政者采取了宽民惠民利民保民等民本思想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一个以“君本”“官本”为特征的封建社会里,一旦当民本思想转化为统治者的实际政策开始运作时,那么对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恢复和促进生产,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体现了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也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推动了传统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除了那些暴君昏君主政的时期,大部分时候为政者都能明白民本的重要性。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不过对民本问题的认识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如出一辙。从那时起,以民为本的观念就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当中,内化为中华民族政治思维中的重要原则和价值标准。它既是古人对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也是古人对历史经验的理性总结。它之所以历尽沉浮而不绝,一方面,是由于它对“君本”和“官本”的否定,从而起到了缓和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它揭示了政治中的一个本质问题:官的作用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而实际上只有官为民服务,民才不会造反,所以官其实是为了服务于民而设置的。倘若为官者鱼肉百姓,与民为敌,那么最终必将导致统治秩序的紧张,最终使社会陷入混乱和灾难。以服务于民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是政治的主要职能之一,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可以说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民本思想也不会过时,这正是民本思想的永恒意义之所在。

三、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由于传统民本思想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必然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也必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1.民本思想存在阶级狭隘性。无论是在奴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以民为本”都是为了实现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稳固而存在的。“民惟邦本”、“民为政本”看似在强调“民”的重要性,其实真实目的还是为了“邦”和“政”的稳固,是为了统治者自己的利益。因此,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极力倡导民本思想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使民众永远做忠实的顺民,从而维护统治阶级自己的利益。

2.民本思想存在唯心主义成分。“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虽然强调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君贵民轻”已经算是具有相当进步的意义了。但同样,立论的前提存在问题——还存在一个具备“生民”“立君”大权的“天”。古代思想家还看不到人民本身在推动历史发展当中的决定作用,因此,为了强调民的重要性,而把原因归结于一个抽象的“天”。而统治者往往采取的也是这样的手段,把自己之所以居于统治地位归为“天命”,并自称“真龙天子”。而这个“天”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天”也不会站出来澄清一下到底是谁轻谁重。所以这就使得“以民为本”的理论根据显得不够充分。

3.民本思想存在对“民”认识的不完整性。民本思想中的“民”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唯有作为整体意义上的“民”才会有“贵”的地位,才会被看重,而单个的“民”是没有地位的。汉朝贾谊从秦朝的兴衰中看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所以他说:“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敌)也”,“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所以,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贾谊《新书校注》)可见思想家对民的重视,是由于对民众作为整体时的力量的畏惧。在整体的民之中,任何个体单独来看却是“至贱至愚”的,因此作为个体的民相对于君来说当然无贵可言了。正是由于传统民本思想中存在这种对“民”的认识上的不完整性、不彻底性,使得在传统社会中,民的人格、民的权利从来没有被真正重视过。

正由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既存在积极进步、合理性的一面,也存在消极落后、偏狭的一面,因此,邓小平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方法。

四、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批判继承

中国共产党人从毛泽东在战争年代运用的人民战争思想到和平时期邓小平运用的改革开放思想,无不是最大限度发挥人民力量的典范之作。共产党人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和阶级狭隘性,继承了“以民为本”的合理内核,并充实了许多新的时代性内容,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邓小平民本思想。

1.邓小平继承传统“重民”思想,并明确了“重民”的深层根据——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邓小平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他的“重民”并不仅仅是因为民众对于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意义,而是从根本上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本身就是目的,而且人民群众本身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克服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阶级狭隘性和唯心主义成分。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讲到:“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P4所以,他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把“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根本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核心是生产力标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邓小平继承传统“富民”思想,并找到了“富民”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改变落后面貌,让人民赶紧过上好日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当时急于求成而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经济建设的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导致走了很多的弯路。邓小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终于使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条条框框,解除了思想观念上的束缚,让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黑猫白猫”论、“先富共富”论、“三步走”理论、“三个有利于”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本质论等,这些理论无不体现出他在“富民”政策上的高度智慧,在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继“站起来”之后又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

3.邓小平为“民本”的永续发展找到了根本出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历史上“民本”的实现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的,往往也只有“大乱”之后新王朝初期的统治者会吸取前朝亡国的教训从而能做到“以民为本”,一旦江山稳固之后,后期的统治者就会忽视历史教训,“君本”、“官本”大行其道,最后又导致大乱,历史就在这样的怪圈里循环着。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提出的如何跳出“兴亡周期率”问题时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民主。他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像发动了“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一些群众运动,但都没有成功,导致走了弯路。邓小平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民主”的实现找到了真正可靠的保障,那就是法制。他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P146而且还以身作则,建立并带头履行领导人退休制度,为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表率。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民本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当代陕西(2021年18期)2021-11-27 09:01:1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