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天佐
(大连社会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体制转轨以及社会总体结构的变迁,中国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被打破,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新社会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在经济地位日益巩固的同时,政治诉求也日益加强。及时评估新社会阶层的作用及政治倾向,积极探索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导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助于新社会阶层人士合法有效地表达其利益诉求,也有助于协调阶级阶层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新兴阶层,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别具特色,正是由于这些迥异于其他阶层的特征影响,新社会阶层在政治倾向上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结构复杂、来源广泛。新社会阶层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为主体成员,几乎涵盖了除传统工人、农民以外的所有领域,呈现规模日益加大的趋势。
2.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新社会阶层人士相对于其他阶层来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绝大多数新社会阶层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也大有人在。文化水平的上升意味着新社会阶层在具有经济诉求的同时,势必会更加注重其政治、精神层面的诉求。
3.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新社会阶层凭借良好的教育背景,一定的资金支持,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等能力,迅速积累起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成为了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群。绝大多数的新社会阶层人士收入在3000 元以上,其中不乏经济基础雄厚的富人和高薪人士。
4.政治地位尚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新社会阶层中中共党员、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远小于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人士的代表人数也较少。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劣势,在职位、话语权等方面,新社会阶层均处于弱势地位,其政治地位尚不能和教育水平、经济实力相匹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1.政治态度上,具有批判性和保守性的双重特性。表现在:第一,新社会阶层人士对现有社会问题与矛盾认识深刻,富有批判精神;第二,他们收入稳定,财富较多,又希望维持现状。
2.政治情感上,对现行政治制度总体评价较高。表现在:第一,新社会阶层人士对执政党的领导以及现行执政秩序较为肯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第二,他们希望调整、修改或者强化某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巩固和维护自身利益。
3.政治动机上,具有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表现在:一是参与政治的目的多与经济利益挂钩;二是自我评价上以经济领域的成绩为主,政治领域的成绩为辅。[1]
4.政治价值观上,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法制观念。在新社会阶层人士中,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契约意识等现代观念凸显,这些意识正是发展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
总之,新社会阶层人士身份、职业、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价值观念迥异,政治倾向总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多元性特点。
1.制度因素。“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2]当前我国的各项制度建设还有很大空白,针对新社会阶层的各项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在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新社会阶层参与经济建设的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完备,随着我国政治建设的全面展开,同时,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满足,新社会阶层的政治诉求日益强烈,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的制度建设势必要提上日程。
2.生活状况。新社会阶层属于高收入阶层,具有流动性大、职业相对不稳定的特点。自身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的心态,直接导致部分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怀疑、政治冷漠、政治抵抗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3.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环境的主流导向是积极向上的,这也决定了我国新社会阶层蓬勃发展的走势。但同时也不排除诸如腐败、投机等不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年轻的新社会阶层群体的政治心态,影响到其政治行为的选择。
1.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数产生于新兴经济组织,在经济学的系列法则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人抱有实用主义的观点,容易形成政治冷漠。这种思想使其不关心政治的态势和发展,也不注重政治表达,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稍逊于其他阶层。
2.对执政党及政治制度的认知。相对来说,新社会阶层人士较容易接受外来思想和激进思想,容易形成偏激情绪,对执政党和政治制度的认知也容易受异见者的鼓动,影响了正确客观地看到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
3.文化、素质的养成。新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复杂广泛,素质也参差不齐。他们中既有接受了一系列先进文化教育、牢固树立了现代公民理念的先进分子,也有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市场经济中的一些重利轻义的观念统统纳入思想的人员。积极向上的思想、素质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导和疏导。
1.适当增加新社会阶层在人大、政协的比例。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新社会阶层表达政治诉求的最有效的首要的政治表达渠道。与新社会阶层庞大的规模相比,目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留给新社会阶层的席位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适当地增加新社会阶层代表在人大和政协的比例,使新社会阶层越来越强烈的政治愿望和诉求得以实现和表达。
2.大力加强工商联、行业协会、人民团体等组织的建设。针对现在新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化程度过低的现象,有必要大力提倡工商联、行业协会、人民团体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建设,尤其要注意的是,行业协会、人民团体等组织一向被认为是政治表达的弱势群体,因而往往不被重视,要积极探索与这些组织间的政治对接、政治联系,使其政治话语权不断强化,并最终纳入到制度化的轨道上来。
3.在政治决策系统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建立咨询、协商对话机制。调查显示,新社会阶层人士不满自身的闭目塞听,特别是政府决策之前,消息过于闭塞,参与政策的制订更是无从谈起。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听证会、座谈会等沟通联系制度,及时向新社会阶层传达政治想法,征求意见和建议,拓宽、规范咨询、协商对话渠道。[3]
1.大力加强执政党本身的建设。优化党组织内部的管理,不仅对于执政党自身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还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威望和感召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通过强化自身的先进性,增强执政党对新社会阶层的吸引力。
2.严格遵循组织程序。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学历高、素质高,他们的加入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和执政效果的优化。但在新社会阶层人士的选拔上不能只看财富积累,更要注重其品行、声望、社会责任感等因素,严把关、严筛选,真正把作风过硬、思想积极向上的同志吸纳进党的队伍中来。
3.针对新社会阶层成员特点创新党的各项工作。第一,健全执政党的组织管理体系。针对新社会阶层成员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变传统的以条为主、垂直管理的组织模式,形成统一有序的管理网络,增强控制力和影响力。第二,在组织活动的开展上,打破传统的活动方式,本着“小型、灵活、分散”的原则,以各种务实的形式及时开展活动,以效果而非形式为最终的验证标准。
1.培养阶层成员对本阶层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新兴阶层,新社会阶层的阶层意识和凝聚力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建立。新社会阶层本身又具有成员分散、流动性大、管理散乱的特点,阶层意识和阶层凝聚力的形成需要加以有目的的引导及构建。可以多加强阶层理论的宣传、加强先进典型任务的宣传、加强阶层责任感等阶层相关知识和信息的宣传,这有利于新社会阶层人士思想一致,更明确、更统一地表达政治倾向和政治诉求,形成政治参与的合力。
2.开展多样化的联谊活动。这是增强阶层凝聚力的有力措施。无论是政治性的、还是娱乐性的,只要是健康、向上的联谊活动,有关部门均可提供场所、经费等支持和帮助,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各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使成员树立阶层意识,增强认同感和亲和力,共同发展和进步。
1.积极发展新社会阶层的优秀代表人士。就目前新社会阶层人士相对松散状态来说,先行培养一批拥护党的事业、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队伍势必会起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这些代表人士可能是行业翘楚,也可能是威望较高的先锋人士,通过阶层内部的良好示范,使新社会阶层人士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
2.公开透明的进行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选拔。在代表人士的选拔上,要注意公正、公开,程序严格,坚决杜绝腐败和暗箱操作等现象,做到门槛统一,这样才能选拔出群众满意、真正能为广大新社会阶层人士表达政治诉求的代表。
3.不断培养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能力。新社会阶层覆盖面大,可以通过代表人士表达和传递其政治呼声和诉求,形成“代表制”的参政议政渠道。这就需要积极培养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重点锻炼其调查研究、撰写提案等操作性强的能力,使其能够较全面和到位地为新社会阶层进行政治代言。[4]
[1]马小娟.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新动向[J].东南学术,2013(1):37.
[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96.12.
[3]陈美贞.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创新的思考[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29.
[4]张京.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努力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J].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