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飞,赵伟章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办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形式具有巨大的优势,实现了“三个结合”,“三个提高”,“两个锻炼”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技能实习与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锻炼了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但是,同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引领和指导下,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7年在北京举办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成果展示会”,首批示范高职建设院校举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大旗,是一次集体起步的亮相展示,会议确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子。新华网当时报道称“校企合作”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迈入发展的“春天”。 经过几年的发展,改革经历了“合作发展”、“内涵建设”、“服务产业”、“关注学生”的历程。
近年来我们学院紧跟形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了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总结出了一套可行的教学模式。
根据我们学院专业综合实力,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
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
利用学院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院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利用学院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院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院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引进企业合作,实现了前店后校,达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局面。
在课程开发上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
开发的课程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开发教材。教材开发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院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院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多元化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在学院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模式下,学生的纪律约束大多来自于学校,但学习的过程是在企业里完成,虽然企业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纪律和安全方面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只是企业内部规定的生搬硬套,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会使学生学习习惯的散漫造成时间的的浪费。
(2)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的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的企业告知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和企业作为高职教育的两个主题,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企业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弥补了在学校只进行的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的弊端。但是对于大多数企业技术人员来说,由于没有过培养大量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有效的方法,这样企业就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给学生深入的指导,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下降。
(3)缺少针对性强的教学准备。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一个主要的优势是学生工学交替循序渐进的方式,以更高的效率学习知识技能。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专业的教材、专业的学习知识计划,就丧失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没有把工学结合的互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浪费了工学合作模式的优势资源。
(4)缺少针对于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师资力量。由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刚刚兴起不就,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是类似的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或者没有专业老师带领。这样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和困难就无法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效果。
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基本的解决办法:
(1)完善多元化教学管理机制。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都是与管理方,管理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计划,就难以组织协调好学生、学校、企业但这之间的关系,直接就会导致三方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解决的方法如下:①制定管理计划。集合学校、企业中的专业教育人员,立足于学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现状,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管理监管制度,并且定时进行计划的反馈和改良。制定的计划要包括:合理的学生考勤制度、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的作息计划。②组建协调机构。组建校企之间的对话窗口,做好校企之间的沟通,为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关系到双方利益的事件作出最快最好的协调。③培养互相信任的关系。建立稳定的互利关系,提高企业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企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2)调动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的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充当了教育者的角色,但是一般情况下的企业技术人员缺乏教学积极型,教育者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解决的方法如下:①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课程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计划确保各个教育者的责任与分众,明确奖惩机制,保证教育者的积极性,提高办学效果。②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教学交流。交流是一个优势互补的一个过程,通过交流,学校把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输送企业技术人员;企业通过交流吧贴合实际的经验、技术、文化输送给教师。这样既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也保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贴合实际。加强针对性强的教学准备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不同。第一,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第二,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其三,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
学校企业共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4)增强师资力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收获到了很多成果,也经历了风风雨雨,要达到高职教育改革的目的,还需要我们从事职教的全体工作者以百倍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继续探索下去。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3]陈小军,张善智.“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专题.,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