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伟明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 宜兴214210)
口腔溃疡为临床常见病,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凹,周围充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黏膜多见,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率高、病程长、患处不固定且易复发,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笔者以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口腔溃疡40例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6月在本中心门诊治疗的口腔溃疡患者40例,年龄17~75岁,病程几个月至十几年,以口腔黏膜溃疡、充血、疼痛为主症。
1.2 治疗方法 方用甘草泻心汤,组方:甘草10 g、黄连5 g、黄芩12 g、干姜 5 g、制半夏 10 g、党参 15 g、大枣10 g。根据中医辨证加减,反复发作加用黄柏6 g、砂仁3 g;疼痛甚加用珍珠母15 g。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药物30 min,第一服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 min,趁热倒出药汁待服,第二服继用前法,煎煮出药汁后两服混合,早晚分服即可。1剂/d,半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详细记录服药后病情变化,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采用口疮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的积分办法,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舌脉变化,进行症状积分比较。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5 治疗结果 治疗结束及停药后半个月、1个月、2 个月分别治愈 27、25、19、13 例,好转 10、8、12、12例,无效3、7、9、15例,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5%、82.5%、77.5%、62.5%。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现代医学对口腔溃疡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自限性。西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运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获佳效,有三点临证体会。
2.1 探寻病机,湿邪为患 口腔溃疡属中医学“口疮、口疳”等范畴。(1)病邪多湿。恣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体内极易生湿浊;若中阳受损,脾虚聚湿酿热而中焦气机阻滞则易生口疮,其病属寒热错杂,虚实兼见者较多。(2)病位弥散。湿浊蕴热,可影响各脏腑功能,阻滞气机。病位弥散上中下三焦或表里内外俱病。从口腔溃疡患处不定、易复发、病程长可知其缠绵难愈。
2.2 确立治则,泻心汤证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用于治疗感染虫毒、湿热不化之狐惑症;《伤寒论》则用于因反复误下,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之痞利俱甚证。医圣张仲景为狐惑症和胃虚痞利证而设此方,后世医家多有发挥,现代医家用之治疗口腔溃疡的文献颇多,值得借鉴[2~5]。甘草泻心汤方中以甘草为君,重用甘草清上焦之火,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以散其寒;佐以党参、大枣补中益气。诸药合用,甘温升补与苦寒降泄并用,辛开苦降,具有标本兼治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对溃疡面有保护作用;半夏具有镇静呕吐中枢、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黄芩、黄连可抗病原微生物、抗菌消炎;党参、干姜能兴奋胃肠的血液运行、促进胃肠蠕动。诸药合用,为本方治疗口腔溃疡提供了药理依据。
2.3 随证加减,经方化裁 用甘草泻心汤关键抓住两个主症:(1)面黄苔腻,舌质淡有齿痕;(2)便腻黏滞不清爽。这两点亦是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大体是:便腻黏滞易改,舌胖苔腻难化,根治之时皆无。患者除口疮之疾外常兼夹他症,依据病症尚须酌情化裁:薛伯寿教授传承蒲辅周老中医经验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善合用封髓丹;火毒炽盛者合用四妙勇安汤或选用升降散;舌尖溃疡、尿赤者可选用清心凉膈散或导赤散加减[6]。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2]何远征.李发枝教授应用甘草泻心汤经验[J].河南中医,2009,29(8):740-741
[3]周小军.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8-9
[4]温桂荣.经方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临床运用浅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5):187-188
[5]张桂荣.口腔溃疡从脾论治[J].中国临床医生,1997,36(12):87-88
[6]薛伯寿.蒲辅周学术医疗经验--继承心悟[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