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利 侯春生 谭秋仲 王洪松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新疆库尔勒 841000
丙烷在油气厂站多作为脱水脱烃工艺中的制冷剂,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材料。丙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爆炸极限为2.1%-9.5%,在储存及装卸过程中风险极高。我国现如今,建立了低温丙烷罐区,虽然便于管理,但是一旦发生泄漏,很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对低温丙烷罐区的安全要给予高度重视。
低温丙烷罐区危险因素中,液体所造成的安全事故是常见的现象,液体会出现膨胀,或者是在罐内翻滚等都会引发安全事故。在无孔容器,或者是切断阀门与切断阀门之间等部位,成为一个死区,此时,当温度升高时,压力会明显增大,使处于密闭状态的系统受到破坏[1]。此时,若是出现密闭加热,管线、设备等会受到严重的损坏,出现液体泄漏从而引发爆炸。罐中的液体出现翻滚时,同样会引发安全事故,一般情况下,液体出现翻滚,是有新的液体加入在罐内,罐中的液体与罐内的液体,两者之间的密度不相同,当热量输入到罐内,会出现液体表面蒸发等现象,之后罐内液体的密度会融为一体,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气体释放,出现翻滚现象,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当向储存罐当中加入适当的原料时,罐内的液位会有所升高,即便不向罐内进料,液体也会冲装到达一定的高度,向罐外溢出。一般情况,多是使用双金属壁全容罐作为储存罐,将丙烷存储,若是有液体溢出,会发生气化,气体快速蒸发,若是无法控制,蒸发越加剧烈时,罐内压力增加,易发生事故。储存丙烷时,对温度有严格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丙烷存储之后,在罐内丙烷液体的温度要控制在零下42℃,工作人员若是不小心接触到丙烷,则会被冻伤。在常温下,丙烷出现泄漏的机率较大,气化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气化时温度会急剧下降,工作人员在低温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容易被冻伤,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预防丙烷液体发生气化所造成的伤害。
低温丙烷罐区的危险因素比较复杂,要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可以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降低危险指数,从而维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丙烷在储存过程中,一般情况不会出现负压现象,但是,若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等则会出现负压。防负压的有效方法是在储存罐的顶部位置,设计一个真空泄放阀,设定负压值,当出现负压现象时达到所设定的值之后,真空泄放阀此时变化自动将空气吸收,将其吸入到储蓄罐当中[2]。但是,储存罐中若是存在空气,则会引发爆炸,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尽量不要让空气进入到储存罐当中,可采用常温丙烷喷注的方式来预防负压。在冬季时,外界温度较低,有可能会低于罐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液体的压沸点时,罐内气体蒸发会明显减少,加大了负压的发生率。因此,需要设计气化器,避免气体蒸发所造成的负压,或者采用惰性气体填充的方法,向罐内填充惰性气体,惰性气体不会与丙烷发生反应,达到防止负压的作用,填充惰性气体方便快捷,但是会造成资源浪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是关键。
低温丙烷罐区液体溢出引发的安全事故较为常见,发生液体溢出,主要原因是向罐内进料,液体溢出之后,严重影响到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更危险的是会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丙烷多是采用双金属壁的储存罐储存丙烷,在罐外部没有混凝土墙,当液体溢出时,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气化,达到罐内的压力快速增大,诱发安全事故。因此,要对气体蒸发采取相关对策,低温储存罐要设计有预防溢出的措施,例如,在液位上设计监测报警,当液体溢出时立马发出报警信号,并设计有高液位、进料切断阀连锁。除此之外,进行储罐设计时,还需要注意高液位问题,高液位要设计有一段缓冲的时间,对整个操作流程做周全的考虑,将缓冲时间控制在10min以上。
预防丙烷储罐中液体翻滚,可采取以下的对策,在罐内设计液位、密度以及温度等监测,当液体未进行翻滚前,一般会出现气化速率异常现象,对气化速率进行严密的监测,可使液体的热量保持在安全的状态之下,不发生热量积蓄现象。若是在罐内安装有LTD,在罐内泵的设计工作中要注意,一定要保留余量,目的是为了便于混合操作,储存罐比较多的情况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切换[3]。另外,造成丙烷罐内发生翻滚的安全因素,还有轻组分含量,液化天然气中,氮气与其他气体相比对,其出现翻滚的机率比较大,而对于丙烷而言,存在乙烷气体混合之后则会引发事故,因此,需要详细分析蒸发气体分组工作,轻组分含量偏高时,需要进行向外排放,避免由于轻组分含量的原因造成安全事故。
低温丙烷罐区的危险因素众多,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无疑从设计上进行预防安全事故,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同时还要重视对丙烷组分的化验分析,防止丙烷中含有水分,水分长期积累会引起储罐冻裂。丙烷在装卸过程中要注意从防静电、防明火等多个角度达到防火防爆的要求。因此,只有从设计及管理等各方面去考虑才能提高丙烷储存罐区的安全性。
[1]陶富胜.浅谈环氧丙烷罐区工艺设计[J].广东化工,2014,41(9):199-200.
[2]杨增社.天然气的火灾危险性及预防措施[J].西安消防指挥学校网-学术论坛,2013,18(21):133-135.
[3]蒋绿强,李永新.乙二醇装置火灾、爆炸危险性评价[J].化工劳动保护,2010,20(11):39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