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麟 □苏伟伟(修武县水利局)
从自然环境上看:千年古县修武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总面积632平方千米,辖8个乡镇1个工贸区,人口28.2万,耕地面积31.4万亩;北部为山区和丘陵,南部为冲积平原,山区面积占总面积2/3。人均水资源、亩均水资源占用率分别是国家平均标准的1/8和1/5。
从历史上看:修武水利人20世纪70年代完全靠手挖、肩扛、车推创造的至今仍然是亚洲最高的浆砌石拱坝——群英湖水库大坝;在技术落后严重缺乏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水利人硬是一块砖一锨泥的筑就了当时著名的拱坝——马鞍石大坝;修建了山区转山渠道260千米。
从人文环境上看:一届一届修武水利人把对“水”的情愫早已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去,一代一代地承载着历史的担当。薛造尤、韩跃平、秦兵役、屈继成、杨文有、焦志生、张建刚、孙跟山、庞立业等这些水利人,有的是河南省劳动模范、有的是全国水利先进工作者、有的是感动修武人物、有的早已退休、有的仍然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成就了修武水利事业的精彩华章。
当记者探访17年来一直夺得河南省水利系统“红旗渠精神杯”的修武水利人时,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几天来通过采访我们感悟到,修武水利人十年如一日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局长屈继成对水的特别的理念:
“水滴石穿,是水的坚毅,是一种持之以恒永不懈怠的激情,是一种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状态。”
修武水利人始终把进取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动力。农业小县粮食高产,水利是关键。连续4年创造11个全国粮食高产记录,修武这个农业小县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粮食生产高产县,这里面充满着修武水利人对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滴水穿石的毅力和激情:杨文有,修武水利人心中标杆性人物。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00天在田间地头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50岁出头的他工作劲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在阑尾切除后不久,他就颠簸在山区、平原的工地上,晚上妻子为他烤电,妻子心疼的泪水和着他伤口纱布上的汗水浸湿在伤口处;为了克服工程资金困难,水利局班子成员果断决定以个人家产为抵押贷款筹资,在大沙河、运粮河等诸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人主动担当为地方减轻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正是几代水利人不懈努力,筑就并完善了修武高标准的农田水利网络工程:在全县31.4万亩耕地上,先后硬化渠道282公里,铺设各类管道286万米,22.6万亩耕地灌溉实现节水化,有效灌溉面积达27.3万亩。今年,夏粮高产创建再传捷报,6.5万亩连片丰产方单产高达671.6公斤,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单产达到751.5公斤,均创同面积小麦单产全国纪录。
修武水利人的汗水同样辉映着修武现代农业的华彩篇章。2011年6月8日国家农业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内陆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修武。如今,在这个创业园区内我们看到:11眼机井,3.8万米地埋管道,3600套喷头,每天不停地为园区内1000亩果蔬花卉实现科学数字化的喷灌;为了确保香港民众能够吃上放心的绿色果蔬,修武水利人精心在新街200亩蔬菜园区完善水利设施,有效提高了蔬菜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大韩村供港蔬菜基地,水利人精心布局水网工程,使1000亩大棚蔬菜实现科学灌溉。
“水利大事作于小,水利难事作于易,从细微处服务群众是勇于担当的一种责任。”
修武水利人始终把为民作为一种情怀、一种本份。南水北调工程——国家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无疑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拆迁之前,他们挨村挨户走访,把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和冷暖的事都分门别类,制定出相应的保障方案和措施,在他们眼中,事关拆迁群众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
在云台山下七贤镇封闭的山区村有“正月不动土”、“孕妇生产不能在外人家”、“春节过年必须在老屋”、“老屋不舍老家不离”等风俗民情。然而,南水北调征地拆迁刻不容缓,征迁工作的关键时期恰逢农历春节,那是2010年2月初,水利人又一次把自己的魅力与风采定格在百姓的心中:
在七贤镇小官庄村,把村民樊德亮的家安排在村委会后,得知樊德亮患有癌症,他们安排车请来最好的医生进行会诊治疗;拆迁户郑保良的媳妇快要生产了,他们跑前跑后找来助产师并买来丰富的营养品;七贤镇孟村副主任冯合有的家是一座243平米的新楼房,他非常舍不得,局长屈继成坐在他家的门墩上,与对方你一口我一口“扑哧、扑哧”的吸上了毛烟(旱烟),最后,冯合有亲手拆下自己的房屋,破了“正月不动土”的规矩;……春节期间涉及180户867村民5.3万平方米的房屋拆迁工作全部顺利结束,没有出现一户一人上访,群众满意、组织满意。
国调办主任张基尧,副主任张野对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誉。他问屈继成有什么经验时,屈继成只说了一句话:群众工作无小事。
“上善若水,是一种情怀。这种情怀就可以从一滴水中体现出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奉献是修武水利人的一种品德。豫西北太行山地区常年雨量较少,修武又是个山区面积占2/3的小县,山区群众的吃水问题一直是水利人心上的隐痛。
2009年正月初九,刚刚上班的他们在走访调查中得知深山区西村乡甲板创村群众饮水困难的情况后,全局70名职工和所有的车辆全部调动起来,为深山区群众送水。在他们实际行动的感召下,县委县政府调动方方面面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为深山区群众送水送爱心的活动中去,县消防队、县交通局、县城管局等部门出动十余辆专用送水车,县直部门与山区村结对子,职工与困难家庭结对子,实行一对一送水帮扶工作机制,焦作市军分区等单位也分别开展了为山区群众送水帮扶活动。在市县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了有效保障。2月4日,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带领相关部门领导亲自参与修武山区抗旱工作,同时对修武的这一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同年又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给全县的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威胁。正月初四,他们就筹划召开全县抗旱工作会议,实行县直单位包村帮扶,本着“能浇一亩是一亩,能浇一分是一分”的精神,像抢救生命一样投入到抗旱保苗工作中,县抗旱服务队带着喷灌设备深入山区,不计代价,为群众浇麦,全县22.6万亩小麦宜灌面积,一类苗达到72%,二类苗达到73%,为保障大旱之年粮食丰产丰收,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水之于万物生灵乃血液。高品质的水资源是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优质血液。”
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勇气。在修武,有这样一些乡村:“孟泉”村因缺水而命名;“官司”村因争水引起水事纠纷而得名……从这些乡村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修武人对水的渴望和敬畏。修武县水资源严重短缺,北部山区水资源更是匮乏,南部郇封岭区高氟水、苦咸水,中部水质大部分不达标,不安全饮水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要想实现人们对水的夙愿,必须搬掉压在修武水利人心上“安全饮水”这块巨石。到2012年年底,修武上上下下完成了安全饮水的彻底“革命”,那段时光里水利人的群英谱是那样的亲切感人……
七贤镇党委政府负责人带领该镇17个村的支部书记送来了一面面锦旗。锦旗背后的故事是,水利局数十名职工不分男女、不分职务与普通群众一道打地铺睡草席,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不分白天黑夜奋战在工程一线。
深山区的西村乡负责人敲锣打鼓带领文艺演出队为水利局送来了山区人质朴的谢意。群众不会忘记,屈继成同志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每天至少在崎岖的山路上奔波5个小时,有时身体不舒服硬是忍着疼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仍然坚持着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战斗到工程结束。
在平原地区的高村乡,为了彻底解决群众饮用水含氟量较高的现状,在工程进入攻坚时期,水利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千万元,入村包户,不分冬夏。在严寒冬季他们不顾路滑骑车摔伤了身体继续工作在施工一线;夏夜蚊子叮咬,他们与工人们一起在施工一线夜以继日;为了确保工期和工程质量,从局长到一般普通职工全部吃住在工地,没有一个职工请假,没有一个职工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水利人实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我在”的历史责任感。
锦旗、赞誉在千年古县修武再次书写着修武水利的辉煌。在城区、在农村、在平原、在山区,一口口深井、一座座水池、一道道沟槽、一条条管道,构成了一幅壮美的民生画卷。各大主流媒体、省市各级领导对修武水利人自我加压实行的安全饮水工程给予了广泛的肯定。
“由治理太行山的‘穷山恶水’到打造出云台山的‘神山圣水’,水利工作由‘渠到水成’到水利事业‘水到渠成’,修武水利事业的升级版将像云台山一样成为一张新的亮丽名片。”
连日来,记者走山村、串农户、探河流、进水库、入深山、访平原,与修武水利人一道真正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与充实,从未有过的快乐与惬意;感受到“红旗渠精神”在修武每一个水利人身上都能找到诠释,在修武每一项水利工作中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修武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精神与生俱来。他们的祖辈、父辈大多来自农民,和农业农村农民有种天然的情缘,水利工作又直接面对农民。根据农民的需求,水利人排选项目、项目选定后,又由农民来参与监督、项目建成产权又交给农民,数十年来,涉及数亿元资金的大大小小近千个工程完全实现了修武水利工程“农民化”。“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正是这样一种追求,修武水利人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
在全国最美小城修武县城城南一隅,修武水利人展开了豫西北最美的城市生态水系规划图,总投资18.259亿元,一个集“民生、资源、平安、生态、城乡、文化”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正在徐徐地铺展开来!这不禁让我们再次回眸群英湖水库大坝和马鞍石水库大坝,这两座丰碑正在被赋予新的更丰厚的内涵,与云台山品牌遥相呼应的另一张修武水利品牌正在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