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伟,刘淑玲,葛松霞 ,王旭光,付志方,于志强
(1.嵩县林业局,河南 471400;2.洛阳市吉利区园林中心,河南 471012)
山茱萸蛀果蛾(Asiacarposina cornusvora Yang),是山茱萸的主要害虫,近几河南省产区普遍发生危害并蔓延成灾。据2009年在嵩县调查,虫果率达60%~80%,严重的地块高达90%以上,全县因虫害减产30~40万kg,经济损失达900~1 200万元,占全县山茱萸总产值的30%~40%。为有效地进行山茱萸蛀果蛾防治, 2010-2013年对该虫的发生规律、危害特点进行了详细观察,并开展了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收到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试验地点选在2009年危害较重的白河乡油路沟村磨盘组、车村镇天桥沟村沟口组、木植街乡石磙坪村石磙坪组。
50%硫悬浮剂、Bt 乳剂、25%桃小快杀乳油、25%西维因粉剂、21%菊马乳油。
在3 处试验地分别选择危害程度、树龄、树势一致,立地条件相当的树,划分综合防治区和对照区。综合防治区实施我们的综合防治技术I(试验1区)和综合防治技术II(试验2 区)。在1 区、2 区树冠内挂盛有糖醋液的小罐,并安装黑光灯。对照区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试验1 区:秋季或冬初将树穴深翻10~20 cm左右,并结合冬季整形修剪,刮除老翘皮,清除病虫干果及枯枝落叶,集中燃烧或深埋;2月下旬冠内喷洒250 倍硫悬浮剂液;7月下旬~8月上旬,在树冠下撒25%西维因粉剂并中耕;8月初~9月上旬树上喷洒Bt 乳剂1 000 倍液或25%西维因500 倍液、20%桃小快杀乳油1 500 倍液、菊马乳油1 200倍液。每10 d 左右1 次,连续用4 次。
试验2 区:2月下旬树冠喷洒250 倍硫悬浮剂;8月初开始树冠内喷洒25%西维因500 倍液,或桃小快杀1 500 倍液、菊马乳油1 200 倍液、BT 乳剂1 000 倍液,每10 d 左右1 次,连续用4 次。
CR(对照):不作任何处理,不用任何药物。
1.4.1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观察
采取定株、定点调查方法,在试验地选择5 点,每点选择5 株树,共计25 株。6月份于树干投影内,土深15 cm 范围内筛土调查越冬幼虫,6~9月份每3 d 进行1 次调查,10月至翌年5月每15 d 调查1次,并记录。
1.4.2 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采取定期、定点调查法,每试验区取5 点,每点取4 株树,共计20 株,每株调查不同方位5个果枝,以果为单位,记录总果数和虫果数。
2.1.1 发生规律
根据调查,老熟幼虫自8月中旬开始脱果缀丝入土,结冬茧越冬,大部分分布于5~15 cm 土层深处,以7~10 cm 处最多,冬茧内的幼虫在土层中休眠长达10个多月,来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开始化蛹,9月中旬结束,化蛹率占60%~90%,自然死亡率10%~40%。7月末、8月初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下是羽化高峰期,卵多产于叶背主脉两侧茸毛处,卵期8~13 d,果实初红时孵化。8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幼虫发生期,危害盛期为9月上至10月中旬。(见表1)。
表1 山茱萸蛀果蛾生活史
从表1 中可以看出,茱萸蛀果蛾在我县1年发生1 代,且在土壤里越冬(夏)长达10个月之久。调查结果表明,山茱萸蛀果蛾成虫喜欢阴暗潮湿环境,对糖醋液、黑光灯无趋性。
2.1.2 危害特点
幼虫是蛀食山茱萸果肉的主要虫态,幼虫孵出后很快在果实胴部蛀入,一般每果一虫,有转果危害和吐丝缀果的习性,大部分幼虫可以危害2 果,少数幼虫还能危害第3 果,受害果果肉被蛀空,果面常有虫粪排出,老熟幼虫脱果缀丝入土,结冬茧越冬。
连续4年的重复试验及定期调查,结果表明试验1 区、2 区均比对照蛀果蛾虫率明显降低。
从表2 中可以看出,试验1 平均好果率为94.52%,试验2 平均好果率为91.79%,对照平均好果率为34.38%。
表2 蛀果蛾防治效果调查 单位个、%
表3 表明,试验1 平均虫果率为5.48%,比试验2 降低33.25%,比对照降低91.65%;试验2 平均虫果率为8.21%,比对照降低87.49%;对照平均虫果率为65.62%。试验1 和试验2 虫果率均明显低于对照。
试验1 区、2 区生产的山茱萸果品经洛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GB/T5009.12(20、110、145)测定,重金属(铅、砷)、农药(敌敌畏、乐果、溴氰菊酯、毒死蜱)最终残留量结果为检不出。符合NY5428~2004《无公害食品枸杞》标准要求。
表3 山茱萸蛀果蛾平均蛀果率比较
通过4年的研究发现,山茱萸蛀果蛾在嵩县1年发生1 代,8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幼虫发生期,8月初至9 中旬为树上最佳防治时期。与地面用药、深翻、清园等措施相结合,可有效控制山茱萸蛀果蛾的蛀果发生危害,防治效果达94.52%,农药残留、重金属检测检不出,产品和环境均无污染。该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有效,安全无公害,适合在山茱萸产区因地制宜地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