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端娥 李丽萍 郑 军 向长海 何 玲
(秭归县绿色食品管理站 443600)
农业“三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这三类农产品,对投入品、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有一定的要求,并且还要取得相关部门认证。秭归县属鄂西山区,地处长江上游下段的三峡河谷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境内山峦起伏、物产丰富、蕴藏着十分宝贵的动植物资源与丰富多彩的特产资源,森林覆盖率高达78.98%,无工业“三废”,无大气污染,无重金属污染,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农业“三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秭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湖北省著名的冬暖区和甜橙栽培的最佳适宜区,既是全国首个“中国脐橙之乡”,也是全国10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已形成“低山柑桔、半山茶叶和板栗、高山烤烟和蔬菜”的基地格局。笔者对秭归县农业“三品”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秭归县自2002年开始认证开发农业“三品”以来,农业“三品”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三品”开发呈现出“三多三少”特点。
秭归县的农业“三品”开发认证总数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截止到2013年底,全县共认证“三品”198个,其中有14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90个,面积15733.3hm2,产量38.49万t(其中柑橘135个、9733.3hm2,蔬菜36 个、4266.7hm2,茶叶 18 个、1733.3hm2,生猪 1个)。绿色食品品牌7个,种植面积7005.3hm2,产量12.75万t。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种植面积6.4hm2,产量350t。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占全县农业“三品”认证总数的95.9%,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分别占3.5%和0.6%,说明秭归县精品数量(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太少。
在全县“三品”认证中,种植业(柑橘、茶叶、蔬菜)占99%,而占全县农业总产值1/3强的养殖业(畜牧)只有1个,占1%。
在所有认证中95.3%属于农产品基地认证,在列入秭归县规模化工业企业的17家食品加工企业中开展认证的极少,在134家茶叶加工厂中仅有3家认证。
全县共有14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认证产品数量190个,绿色食品品牌7个,有机农产品品牌1个。其中尤以柑橘产品数量为最多,占全县现有柑橘种植总面积的60%。其次是茶叶和蔬菜。种植面积分散,涵盖全县12个乡镇,多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基地的农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农事记载不全或者不记,后期跟踪管理往往不到位或不重视。
“三品”企业普遍反映,一是产品认证程序较复杂,具有季节性的产品如果稍不注意就错过了时机。二是认证费和标志费较高,企业、合作社觉得不值得。三是企业认证到期后,续展手续太麻烦,费用偏高,甚至有不愿意再续展的想法。
一是机构问题,秭归县的绿色食品管理站挂靠植保植检站,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二是“三品”基地都在乡镇,乡镇没有专门的农产品监管人员,监管到位难。三是生产企业重生产轻自检,开展检测的频率不高,难免有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一要加强学习培训,培养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三品”认证和管理队伍,每个企业要有1名~2名内检员。二要转变思想,增强服务职能,做好认证前期准备工作,减少认证申报环节,开展全方位的认证前、认证后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科技下乡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下大力气推广以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的“三品”知识、技术,重点抓好“三品”企业、农资经销人员和农民的宣传与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增强品牌意识,使之自觉主动的维护自身品牌。
一是加强项目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切实搞好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二是对“三品”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使“三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解决其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矛盾,调动企业和农户发展“三品”品牌的积极性。三是强化品牌意识,树立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农民增收。
一是强化对已获证的“三品”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深入企业现场监督检查、指导,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使用时效到期及时复查换证。二是增加相关监测人员,完善监测方法。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的要求,对获证企业进行检查,主要是企业的生产档案记录和包装标识规范化使用情况。三是增加检查频率,加大查处力度。要抓住关键时节、关键环节,检查农贸市场、超市等农产品交易场所中“三品”产品是否规范用标,对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及时查处,维护“三品”企业品牌信誉。
突出秭归特色,确定农业“三品”发展重点,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利用地理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在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业、核桃等方面下工夫,寻找新的突破点。二是强化基地建设,加快标准化基地发展,培育众多符合要求的农业企业。三是整合资源,培育强势品牌。充分发挥现有资源,集中起来推进一个或几个品牌成长,做到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壮大一个,以此来推动我县农业品牌发展,促进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