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红,林牡丹,李晓雪,郑静晨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日益频发,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医院应急医学救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也将给完成多样化医学救援任务带来严峻的挑战。我院近年来紧贴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内外医疗救援实践,按照“第一时间把医院送到灾害一线”的理念提出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新模式,在实践、训练中护理人员逐渐建立完善了适合新模式下的护理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根据救援任务要求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组织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1.1 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功能单元分类 根据救援现场救治特点,分为检伤分类区、门急诊单元、重症处置单元、内科处置单元、外科处置单元、手术处置单元、医技保障单元、药品物资保障单元、检验防疫单元9个功能单元,科学合理安排各单元区域位置。
1.2 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展开工作情况 检伤分类区负责伤病员登记,配备护理专业人员2名,为每一名伤病员建立病历,严格登记病史信息,检伤分诊等。门急诊单元由五官科、心理科、内科和外科门诊组成,配备护理专业人员2名。内科处置单元开设床位30张,最多可以扩展到50张。配备护理专业人员6名,备有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重症处置单元,开设床位17张,最多可扩展到20张,配备相关护理专业人员8名。主要收治对因伤情危重暂不宜后送或后送距离较远或现场复苏后需立即执行高级生命支持的病人。包括心电、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监测,静脉抗休克治疗,呼吸机治疗,电除颤、体外起搏治疗,脑复苏等危重症救治。外科处置单元,主要收治外伤及术后诊疗病人。开设床位30张,根据需要可扩展到50张。外科手术单元配备相关护理专业人员8名。主要负责:一是对普通病人进行外伤的清创、消毒、包扎、缝合、固定;二是对需紧急行外科手术的病人进行急诊手术治疗;三是根据伤情进行二次分类,明确专科治疗并选择不同的后送方式组织后送。医技保障单元由物资保障区、药房和医技检查区组成。医技检查区配置大口径移动CT、便携超声、移动X线机、生化仪等。手术处置单元分为普通手术室,远程手术室,百级手术室。配备麻醉医师1名或2名、手术室护士4名。检验防疫单元 配备检验防疫专业人员1名或2名,主要负责日常化验、水源检疫、营区防疫工作。药品物资保障单元配备专业的药师1名或2名,集中实施药品物资等管理、发放任务。
2.1 按照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护理人员结构要求进行人员抽组 总结巴基斯坦和印尼地震等多次灾害救援实践经验,护理人员结构组成需要在有限的人员内发挥最大的潜能[2],以满足灾害现场救援的需要。根据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工作模式的要求,科学合理进行人员配置,护理管理的组织结构中最大化抽组配1名护理队长(护士长),护士人员结构由护士5名、护师15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3名各技术层面构成;护理工作年限最低3年,年龄25岁~46岁;护士学历为研究生3名,本科毕业11名,专科毕业16名。30名护士跨急救、重症监护、呼吸、心内、神内、骨科、普外、神外、妇产、五官、小儿、手术室等12个专科,各自发挥优势,形成全科护理团队。同时根据救援工作需要抽组不同人员数量机动组合成出队护理小组,完成国内外不同环境、任务救援工作。
2.2 成立机动应急队保障救援、卫勤保障及其日常训练演练等常态化任务的需要 由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和各科室护士长组成的管理小组对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队员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统一管理,在需要时及时抽调,实行全院统一调配,保证救援工作中的护理质量。从30个临床护理单元12个专业中,每个护理单元抽调1名护理人员参加,要求年纪轻、身体素质好、应变能力强。由3年以上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职称人员组成。
2.2.1 明确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职责 机动应急队队员平时在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护理部领导下工作;按时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各种救援护理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接受考试、考核直至合格;听从管理小组任务抽组安排,参加救援及演练工作。
2.2.2 严格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组织管理 队员平时在临床各科室上班,当有救援出队或演练任务时由管理小组按照任务需要抽调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队员成组。管理组对于抽调人力的科室及时登记外派救援的天数,作为科室每月考核评分的依据。
2.2.3 强化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技术管理 安排救援护理机动应急队队员参加为期2周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培训课程脱产学习。培训形式有理论讲座和实际演练[3]。学习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合格者准予通过,要求人人过关。并在平时工作中,不定期进行各种护理技术培训考核。
2.3 强化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模式下的任务技能训练2.3.1 政治思想与军事素质训练 近年来部队医院编制体制的不断调整,文职护士和合同护士已成为部队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4,5],针对文职和合同护士缺乏正规军人素养的问题,我院对文职和合同护士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全员教育,增强了文职护士和合同护士履行救援使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强化了战备意识和军事素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播放野战救护的情景模拟训练[6],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加强军事素质的培训,增加了体能培训,军事队列的培训,注重对文职护士和合同护士军人作风的培养,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
2.3.2 加强灾害救护训练 灾害救援行动任务重,形式复杂多样,救治的环境和形式也各有不同,在救护中涉及了多个学科知识,这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时,对护理人员要求一人多专,一专多能,成为高素质的全科护士。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熟练的专科技能,还要对医疗防疫、心理、急救医学、应急搜救等多个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是战伤救护和灾害救援中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因此我院针对“五大技术”护理人员做了更加专业和详细的培训,每月对急救技术进行考核[7]。在着重培训急救技术的同时还开展了废墟中搜救技术的培训,请地震局搜救专家为护理人员讲解搜救、建筑破拆、扒挖伤员等技术。模拟不同气候、不同场景制订训练计划,根据医学救援应急预案进行人数与装备的结合训练等。
2.3.3 进行车载式救援医院模式下护理人员成组训练 检伤分类区、门急诊单元护理人员强化检伤分诊、登记病史信息等的专业内容训练,内、外科重症处置单元针对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使用及现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伤情二次分类,后送方式组织等进行多情景、有预案的各种类型训练。手术处置单元护士针对不同手术间要求及各种手术配合的需要开展训练。同时根据以往救援实践制定不同救援工作需要抽组出队护理小组工作预案,展开预案内容成组训练。
在中国国际救援2004年—2014年3月的18次救援任务中,我们不断总结-实践-总结,逐渐将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管理模式应用于近年的巴基斯坦洪灾救援、雅安地震现场救援及10余次的灾害救援训练演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功救治了36名幸存者,591名重伤员,为30 000多人提供了医疗救助,现场急救1 200例,安全转运300余例,医院护理2 000余例,没有出现任何护理差错,全面提升了医学救援能力。得到了包括巴基斯坦政府在内的其他国家医疗救援队的高度评价,救援队中的护理人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得到中央军委、武警总部的大力表彰。
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特点是设备齐全、功能强大、体积小、机动快速,具备三级医院的救治能力。救援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医学救援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减少伤残及并发症[8,9],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使灾难危害的程度减少到最低点。在同一时间内所造成的大批量伤病员,其伤情复杂,现场条件艰苦,救护任务繁重[10,11],给救护活动造成一定难度,因此救援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现场救护,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至关重要[12]。按照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护理人员结构要求进行人员抽组,成立机动应急队保障救援、卫勤保障及其日常训练演练等常态化任务的需要,明确职责,严格组织、技术管理,强化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模式下的任务技能训练,重视医学救援应急预案人装结合训练。对救援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既保证了车载式灾害救援医院顺利展开工作,又在实战中锻炼了队员。作为国际救援基地医院,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救援现场护理工作模式,培养专业救援护理人才,拓宽应急救援训练内容,“边学习、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思路,引入新方法,提高了综合救护能力。对推动救援护理培训、人才培养、专科技能实践的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张伟丽,樊毫军,侯世科,等.武警总医院应急卫勤机动力量建设探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4):226-227.
[2]管晓萍.ICU护士在海啸救援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8-269.
[3]杜娟,王艳.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1):1088-1089.
[5]孙爱国.军队非现役文职护士卫勤保障训练的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5B):764-765.
[6]胡役兰,魏茂提,刘淑红.灾害救援行动中卫生减员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2):71-73.
[7]沙德四,陈国良,刘晓荣,等.地震灾害救援卫勤训练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5):456-457.
[8]李宗浩.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261.
[9]黎檀实,黄志强.加强我国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应对重大灾难事件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12):707-709.
[10]李宗浩.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5-206.
[11]韦艳春,张源慧,姚小琼,等.ECS在灾害救援护理人力资源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护理研究,2014,28(4A):1263-1264.
[12]管晓萍,张利岩,高歌,等.国际救援实践对护理培训方向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06,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