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蓉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价值学”是由20世纪法国皮埃尔和德国尼古拉·哈特曼创立的。价值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科学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学艺术领域。此外,马克思建立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价值理论,也极大地丰富了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料,为人文科学价值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一般学者认为,“文学价值是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方式之一的文学创作活动的成果,其中蕴含着人类审美活动的一定的精神模式,而其核心则是人类的审美价值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其本身即对文学活动以及活动主体的方式具有规范性作用。”[1]因此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都会受到文学价值的规范和制约。
当下中国文坛,阅读群体需求多样化和创作、批评群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文学价值复杂化、无序化、多元化。面对如此现状,是非常有必要去建构一种合理的、健全的文学价值体系,以发挥其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学的期待、价值的肯定和精神的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完整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的文学既坚持自身内在的审美价值,也追求着外在的功利价值。20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因此文学创作不仅重视其文学审美价值,更加追求的是其社会功利价值。当时的人“期望以文学为手段唤醒民众,摆脱‘亡国灭种’的危难,实现民族国家的自立与强盛”。[2]这种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命运,其二是寄托文学来改变国民的思想素质和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政权,文学的社会功利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文学成为了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文学的本质属性,没有发挥特有的审美价值功能。改革开放后,文学价值才开始了回归和重新选择的历程。文学渐渐摆脱以往过激的价值取向,重新发现人性。文学开始重在表现人内在情感追求,积极地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中国社会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促使了文化的开放和多元。有学者认为“多元只是一种现象,而从价值取向的主体方面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两大主导倾向:一是文学继续担当社会历史责任,向着现实人生的广度和深度‘突围’,文学价值意义和艺术追求体现在介入历史变革中。一是文学向自我、生命本真深入,向着内心世界‘突进’,遂有各种自我体验、私人化的表现和生命意义的探索。”[3]90年代,这种趋势更加的明显,文学走向一种私人化的写作,更加注重人自身内在情感的体验。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作为文学价值体系中的客体文学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市场化、传播媒介和途径的网络化,文体样式的多样化、开放化。
这些变化,虽然极大地满足了当下读者的多方面的阅读需求,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学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评判。
当下中国文学阅读中,存在读者阅读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个人化,作家文学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迷惘现象。这一方面是受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方面是受到读者和作者的私人化的价值追求的影响。
处于这样生态下的文学,该以何种价值来引导人们去追求更为高远的价值目标?是值得当下的人们去重新思索的。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面对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文学价值理论越来越无法对之进行简单的价值定位。当下中国文学受到全球化语境、电子信息时代、中国现实国情、历史文化传统、价值多元选择、精神多样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面临着许多与“价值”相关的实践和理论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在肯定和否定之声中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必然要面临着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寻找当下文学的价值定位,明晰未来发展方向的使命。中国文学界对当代文学评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比如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再也没有好的文学”的指责,近年来关于顾彬“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辩论等等。当下中国文学面临种种的质疑之声,人们开始正视文学自身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出更加合理的文学价值定位。这场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说的机会和场合,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不同的视角。
在2009年,辽宁日报推出的长达数个月的关于“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大型讨论活动。这场活动,试图在众多学者、作家、出版家、编辑家等人中寻找到当代中国文学价值的定位。在这场最为集中的他审和自审的过程中,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当下中国文学现状,包括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评价。这场活动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说的机会和场合,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文学的不同的视角。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重估,有肯定之声,也有质疑之声。分别以陈晓明和肖鹰为代表。陈晓明说“这个时代的文学让我感到骄傲。”陈晓明作为一名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三十余年研究的批评者,他认为新中国建立60年来的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并不是与鲁迅、沈从文所处时代的中国文学的高度相比较。对当下文学提出质疑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文艺批评家肖鹰,他持一种“中国文学在走下坡路”的观点。针对陈晓明的高度说,他提出了自己的反驳观点。他认为,中国广大的读者对当代文学普遍的不满,大多读者认为当代文学作品不够介入当下现实的生活,缺乏感动人心的元素。此外,他分析了文学生存的外部条件,作家的创作能力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问题,来解释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没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活动中,除了肯定和质疑之声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涉及传统文学是否走到了临界点,对八十年代文学和网路文学的不同态度问题,对作家创作能力的质疑以及评判文学的标准问题等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作为文化之一的文学,出现了传统文学危机,有人称之为“临界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对于顾斌这类不看好当代中国文学的,很多学者认为,他们忽视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学。面对传统文学的失落,网络文学正在蓬勃的发展。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不适合网络文学,可新的评价体系又没能得到及时的建构。因此,需要文学批评理论加强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建设,“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网络文学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出完整的网络文学研究理论体系,提供有效的网络文学研究范式”。[4]这样才能对网络文学进行更好的价值评价、定位、指导。
当下很难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高低做出完备准确的判断,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的写作能力受到了质疑。一些人认为中国当代作家缺乏一种文学坚守精神,容易受到市场、文学观念、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大众阅读兴趣的影响,只是对西方写作方式粗糙的模仿复制,相对于内容的完整丰富更加重视形式的创新,对生活中人性挖掘很深却猥琐,失落了文学中崇高和美的表达。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与中国当代的时代语境、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与作家的创作态度和价值选择有关,是选择创作更具思想性、艺术性的文学,还是选择创作更加娱乐性、消遣性的文学。对此,作家应以何种态度进行创作成了关键点。
在这场“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活动中,数十位学者、作家、出版家、编辑家等人从各自的角色出发,来评说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存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危机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下中国文学价值具有多元性,但缺乏主导性的价值体系,因而引发对文学发展现状、方向、前途的迷茫和焦虑。多元性的文学价值选择之间的迷失和冲突在当下的文学领域日渐凸显,文学价值的重建问题也就成为当下文学理论界不可避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有学者这样阐释体系的重建:“文学自身价值体系重建,是指侧重于对文学本质、属性、功能,文学表现对象、语言、创作方法、接受等文学本身的价值理论问题和实践中的价值问题的重新认识和体系建构,包括对文学各具体门类如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特性和价值属性的重新认识、界定、评价等。”[5]面对当下文学价值观念的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现状,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文学价值体系,以应对文学的边缘化趋势,来坚守文学性立场。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自由的、多元的时代,文学要适应时代社会要求,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必然要重新建构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文学价值体系。这样的价值体系要求立足中国现实的需要,建立在对中国以往的历史和当下的问题的深刻把握上,能够满足当下人们对文学的期待、价值的肯定和精神的丰富,能有利于实现人全面自由完整的发展。
建构这样的文学价值体系,一时难以拿出具体的方案,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思考和探索。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建立新的文学价值理念,从之前的文学认识论哲学视角转向文学价值论视角。要将文学自身价值的重建与文学介入社会的价值重建结合,要加强文学理论自身的资源重组。进入新时期,各种各样的文学观念不断呈现和涌入,包括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现代的形成的文学观念、西方传统的文学观念以及现代的文学观念等等。这对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提供了借鉴也造成了混乱。文学价值的多元化、迷失混乱,为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造成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不盲从、不拘泥传统的以往的文学价值观念,力求在新的语境中实现文学理论资源的有效整合,创新运用,从而为新的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是要求在文学实践活动中,加强作家和批评家的价值意识。作家要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有意识的注入某种价值选择和倾向,力求在作品中体现一种向“善”的导向。批评家也要如此,在文学批评中要包含一种价值选择和批判标准。这样才能使文学更好的介入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更好的为之提供合理、公正的价值导向,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最后要在制度上建立多元开放的有主导性的文学价值体系。鼓励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将文学价值体系的建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能引领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建构的价值必然包含在当代文学价值建构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地位,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6]这其中也必然包括引领当代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
对于中国当代的文学价值体系的重建问题,我们要以开放的视野和胸襟,立足于中国现实社会的需求,深刻地把握中国以往的历史和当下问题的关键,以此来突破当代文学对多元价值的选择的困惑。我们应努力地建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能体现对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关怀的、能体现对人类心灵精神抚慰的文学价值体系。
[1][2]党圣元.论文学价值观念之规范[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7,(2).
[3]程金城.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系统与传统文学价值观[J].科学·经济·社会,2006,(2).
[4]史晓兰.多元视角下的网络文学研究简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程金城,冒建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选择的启示[J].文学评论,2006,(6).
[6]梅荣政,王炳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