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侠,吴淑勇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学术界主要是在党史和思想史方面对其作品进行研究。文学史对他的定位只是早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他的散文,评价也只有聊聊几笔(马云,2006:115)。事实上,李大钊的散文不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本文拟对李大钊的著名散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两个英译文进行理性化的翻译批评赏析,以丰富李大钊同志的散文研究,并以该文纪念李大钊同志。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原载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1卷第2号上,文章短小隽永,同时又富含诗意。纵观全文,作者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以及中国革命所面临的艰难险阻。文章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令读者深受感染和鼓舞。但该篇散文,文白夹杂,翻译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张培基先生曾指出“译时除文字须符合英语规范外,应力求传达原文的形象、诗一般的美感和雍容警策的笔调(张培基,2006:5)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通常能体现文章的主题信息。而散文的题目就好比是散文意境的门窗,具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李大钊先生的这篇散文题目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文章题目具有强烈的鼓舞性并且充满着乐观的精神。同样,标题也反映出了李大钊这位新文化的斗士不悲观、不苦闷彷徨的心理,而且对在艰难中行进的中华民族的命运给出了光明的预言。原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但张培基先生却将原文的中心词翻译成定语,有效突出了国运的危难以及作者对革命的信心。张培基把标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翻译为National Crisis vs Heroic Nation。不仅读起来铿锵有力,同时也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蒋跃将文章标题中“艰难的国运”翻译为“the bad luck of China”,显然是拘泥于字面的意思,不能准确突出原文想表述的国运的危难这一主题。笔者认为,其标题的翻译没有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李大钊同志这篇散文中的词汇,意义十分丰富,且用法灵活。如何将这些词汇有效地传译出来,是翻译这篇散文的关键。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句话中,张培基先生更注重“神似”,将“史路”、“道路”这两个齐脚词合二为一进行翻译:“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a rugged and dangerous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此外,在“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境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这句话中,译者也将“奇绝”“壮绝”这两个齐脚词结合起来翻译“Nevertheless,there is also in this section a spectacle of enormous magnificence that in-spires in us…”.显然,译者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对原文进行了深层次的把握,并结合语境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含义。
原文中的“奇趣横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讲应该是“极度吸引人”的意思,因此,张培基先生将其翻译为“fascinating”,
但译者蒋跃将其翻译为“wits and humor”,笔者认为此处翻译没能准确翻译出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义。
再如“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张培基:2006:1)(注: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原文中多次出现“境界”一词,新汉英大辞典对于该词的翻译有“boundary”,“state”,“realm”等,但张培基将其译为“section”。原句的译文为“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境界”一词原指“土地的界限”、“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94:601),但散文中该词应该指河流的进程,同时作者又把河流的进程比喻为民族生命的进程,所以张培基将其翻译为section非常妥帖。在第二句话中,张培基把“境界”一词翻译为“the present national crisis”,原句的译文为:“The present national crisis can never obstruct the advance of our national life”。可见,译者通过上下语境准确抓住了其深层含义,并精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蒋跃的译文将前两个“境界”翻译为“terrain”笔者认为不妥,但第二句话中的“境界”同样译作“crisis”,再现了原文的深层含义。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散文篇幅短小,共分为五个自然段落,却以散文的形式写出了时代的黄河颂歌。此外,李大钊先生的这篇散文通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不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情感的生动性。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张培基,2006:1)
译文1: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 with plains lying boundless on either side,its waters rolling on non-stop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 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steep cliffs,winding through a course with many a perilous twist and turn.(张培基,2006:3)
译文2:Sometimes in an extensive and open terrain with boundless plains,a huge and mighty river flows vigorously down thousands of miles.Sometimes it runs in 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 with ranges after ranges of high mountains,crags and cliffs.It zigzags its way down through them,which is drastically hazardous and precipitous.(蒋跃,1993:63)
原文的短语和短句有着基本相同的字数和节奏,因此文章有着雄浑的气势。译文1的译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的精准细致、自然流畅。在语篇上又注重神韵的再创造,不但保持了原文的信息和功能同时也翻译出了原文的风格。笔者认为译文2的断句随意,没能再现原文的整齐结构和节奏的美感。此外,译者将“很逼狭的境界”这一短语翻译为“an imposing and narrow terrain”,笔者认为稍有不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imposing一词的解释为“壮观的;使人印象深刻的”。笔者认为其与“narrow”一词搭配矛盾,且不能翻译出原文“逼狭”这一含义。
由上述分析可见,尽管两位译者的翻译力求忠实于原文,但从译文的题目到正文,两位译者的方法仍然大相径庭。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为世人留下了很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但实际上李大钊同志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不但在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从文学角度来看,也是艺术的诗篇。他的散文不但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思想和革命精神,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思想品质。
本文尝试着比较分析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两个英译文,其目的并不是指出译文的瑕疵,而是旨在通过此次尝试来丰富李大钊同志的散文研究,同时期许更多的学者和译者来研究李大钊同志的散文,也为国外学者研究“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鲜活的思想提供了途径。
[1] 马云.中国现代散文的开拓者—李大钊散文研究[J].北京: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
[2]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蒋跃.中国翻译[J].北京: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1993.
[4] A S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