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8-15 00:53
关键词:景区历史旅游

于 帅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其是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之陵庙。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2次御祭,备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并亲笔题词留念[1](P3-7)。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陵区内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历代祭碑、名人题字以及众多古树名木,共同构成了其丰富的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太昊陵庙会、中华姓氏文化、关于伏羲的诗歌与传说、泥泥狗、担经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太昊陵丰富的非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上太昊陵受到历任统治者的重视,多次进行营建与扩修,但也多次遭受过不同程度的破坏。明清时期,随着帝王对人祖伏羲重视程度的增加,更是对太昊陵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形成了今天的大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共进行了二十余次整修,地方企业也纷纷捐资整修太昊陵。太昊陵原貌得以恢复,周边环境得到大力改造。进入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后,淮阳县政府充分挖掘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太昊陵的经营管理重新定位,加大打造太昊陵旅游品牌的运作力度,强化旅游设施建设,使太昊陵的旅游资源开发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可以说太昊陵当前的发展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仍然会发现在太昊陵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须解决。下面就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这些问题。

(一)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历史文物古迹的精髓与要义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太昊陵拥有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然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却没得到科学的深度开发。目前,太昊陵的旅游就是简单的陵庙参观,停留在“符号旅游”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文化旅游”层面,游客只能从表层很浅显地了解伏羲文化,或是满足于“到此一游”、“留影为证”;太昊陵多年来向人们展示的就是祭祖仪式以及陵区建筑群的参观,游客参与性较弱,同时存在“重人文,轻自然”的现象,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2](P15-16)。比如,泥泥狗和布老虎,作为太昊陵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开发,而是在陵区外广场被零散小摊贩销售。文化资源加工整理与文化产业脱节现象突出。

(二)客源市场开拓不足

从游客来源上看,淮阳县本地或周边相近地区的游客占绝大多数。除了历届“姓氏文化节”举办期间会吸引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游客,其余时间大多数都是本地游客。

从游客目的上看,前来的游客在很大程度上应称之为“香客”——即抱着给人祖爷上香的目的的游客占绝大多数,这一部分游客并不是抱着来欣赏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而来,而是单纯地上香祈福,为自己以及家人祈求平安幸福,有时甚至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从旅游时间段上看,大部分游客选择到太昊陵旅游的时间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之间,即太昊陵一年一度的庙会期间。在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游客人数会达到最高峰,如2008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当天到太昊陵祭拜的人数超过82万人次,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3]。

(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景观是风景区的载体,因此,优美的环境对于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从笔者的实地考察来看,太昊陵景区的环境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在景区内地面上被随处丢弃的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大量存在,经过笔者观察,景区内垃圾箱数量较少,至少无法满足每年庙会期间的需求;呼吁保护环境的标志牌、标语等宣传板也相对较少。同时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与个人素质。毕竟游客多集中为本地或邻近地区人群,而经济发展的落后又制约了游客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环保意识的薄弱也是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太昊陵周围老工厂居多,多属于落后工艺,资源消耗量大,产生污染物多,同时该地区人口密集,给自然环境也带来很大的压力。

(四)对景区内文物遗存的保护力度不够

1.对于所有历史文物古迹景区来说,文物遗存是核心所在,承载着整个风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笔者在对太昊陵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相关管理部门对景区内古迹遗存的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比如,在整个景区的中轴线——神道的两侧,有几十棵参天古柏,树龄较小的有300年,而其中也不乏1500年以上的“长者”,它们代表着太昊陵悠久的历史。但笔者发现在这些古柏周围并没有护栏做屏障,游客可以直接与之“亲密接触”,从而发生古柏被香客们焚烧的香火熏烤而死的悲剧。

2.对于太昊陵内古建筑的保护力度,笔者认为同样不够。比如,在每年的庙会期间,每天数以十万计的游客,甚至在2008年还创造过单天82万人次参加庙会的吉尼斯纪录[3]。这可以体现出太昊陵香火旺盛,足以让我们欣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么多游客在有限的陵区里熙熙攘攘,制造的噪声影响无法估量,无形中是对千百年古建筑的一种损坏。另外,陵区内大部分碑文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均裸露在外,随着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以及游客的触摸,碑文早已残缺不全,不仅损坏了其考古价值,更损坏了其观赏价值。

(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的太昊陵虽然得到河南省以及周口市的高度重视,并且得到一些财政拨款用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笔者实地考察中仍然感觉基础设施的不足。比如,任何公共场所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分区——公共厕所,笔者在整个景区也就发现了一处公共厕所,以及一处简易的临时露天厕所,还是为了应对每年的庙会期间所搭建。景区内的果皮箱数量较少,每两个果皮箱之间距离较长,这也是致使有些游客随手扔废弃物的一个客观因素。游客临时休息设施不足,在整个景区几乎很少看到供游客停歇休息的设施。这是相关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因此,处理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便显得至关重要。不能把把经济效益视为唯一目的,从而把文化遗产当作一般的经济资源进行开发,而是需要兼顾社会效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太昊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遵循一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4](P33-34)。

(一)加大保护力度,开展环境整治

加大对太昊陵的保护力度,不仅要尽最大可能避免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对其造成的损坏,还要采取措施,尽量减轻或延缓自然力量对它的侵蚀和影响,使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真实长久地传递下去,即注重保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建立整体性的保护观[5](P35-37)。也可通过学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组建数字博物馆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永久性保存。

对于祭碑的保护,可以参考学习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做法,先对已经损坏的祭碑进行还原性修复,然后将其整身用玻璃全方位保护,既不影响游客观赏,又可以防止风雨侵蚀及人为损坏。对于陵区内的古建筑,应加强安全防火保护,严禁燃放烟火、鞭炮,并进行经常性的岁修与养护。对于陵区内的古树木,应在古树周围设置围栏,并在旁进行相应的指示标注,呼吁游客保护古树名木。同时,应当保护和完善园艺区的绿化和美化,着重建设松柏造型公园 (即独秀园),通过美化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可单区开放。

(二)科学规划控管,完善基础设施

1.规划明确分区,完善导视系统。根据景区内的景观分布,科学划分出祭祖谒陵区、爱国教育区、生态景观区、伏羲文化区。在规划保护或增修项目时,根据不同分区的性质,确定不同的修缮或建设原则。景区内应广泛布置平面导游线路图,以畅通各景点,有标志牌、指向标,等,以方便游客参观。

2.科学计算游客承载量,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在科学的游客承载量的指导下,通过工作人员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规划,严格控制游客进入陵区数量,防止太昊陵超负荷接待游客,以保证陵区内的文物古迹受到利用性破坏。可以通过限制发售门票方法以及排队有序进行参观等方式来对游客数量加以控制[6](P73-76)。

3.增加服务人员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景区内的讲解员及义务讲解员数量,可与当地的高校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利用节假日期间进行义务讲解服务。

4.增加公厕数量,完善消防系统。规划一条消防通道,自独秀园至午朝门,可单线运行。在主要古建筑附近和消防车不易接近的地方,配置消防系统。在游客参观驻足较多的区域规划公共厕所[3]。

(三)充分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1.开发利用太昊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只把眼光放在太昊陵自身“闭门造车”,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加强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文化旅游。将资源整合后,突破限制,利用区域资源的互补、交通等便利条件,实现区域旅游联合,资源共享,利益双赢。同时应注重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开发,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7](P73-79)。

2.结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打造“道文化”文化旅游品牌。“道文化”是豫东平原历史文化的传统理念,因此,结合本地特有的“道文化”特色以及深厚的道教氛围,整合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开发利用一定范围内的主体历史文化,发挥区位优势,必将形成规模,吸引更多的远方游客[8](P95-97)。

3.太昊陵的所在地淮阳县,与“老子故里”鹿邑县同为周口市管辖,这正是开发道文化旅游品牌的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豫东地区可以结合鹿邑县太清宫、老君台与淮阳伏羲太昊陵、龙湖等平原地区风光,打造“道文化二日游”品牌。

4.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淮阳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主要完善相应配套设施,规模化开发制造各种质地的 (包括泥泥狗、布老虎、木质雕饰等)系列文化旅游商品,作为宣传品、纪念品、高档礼品和装饰品。要将太昊伏羲陵打造为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同时借鉴国内其他省市成功的文化品牌营销经验,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加强文化贸易,把太昊陵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和国际世界市场,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5.将“活化石”泥泥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一年一度的太昊陵朝祖庙会紧密结合起来,整合淮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发展工艺美术、图书出版、文博会展、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延伸庙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以庙会人流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依托重点文化企业,发挥文化产业园的产品研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优势,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泥泥狗、布老虎、仿古青铜器等民间工艺品,实现由家庭作坊式生产向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全面挖掘淮阳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研究出版以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中华姓氏、《易经》、《诗经》等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音像制品。

(四)增强保护意识,走可持续道路

“历史只有一部,对历史文化的任何破坏都将永远不能弥补,因此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绝不能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诱惑,不能让历史文化在我们手里断层,失去延续性,一定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9](P6-7)。

1.树立全民的保护意识。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因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太昊陵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强全民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的民众参与程度。民众是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者,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成为其强有力的保护者。因此,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只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建设性地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资源[10](P44-47)。

2.强化舆论宣传,营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当地政府要把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一种常态来抓,文物保护部门要切实担负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扎扎实实开展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知识大奖赛及有奖征文等活动进学校的形式,从小培养广大青少年的资源保护意识,唤起群众关注与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可通过排练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关文艺节目,举办一些相关图片、摄影、书画展览等,采取一切措施,加大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营造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良好社会氛围。

[1]李乃庆.太昊陵[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2]黄志远.陵园旅游体验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王中举.河南82万民众齐赴太昊陵庙会破吉尼斯纪录[N].周口日报,2008-03-26.

[4]孟兆国.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J].山西建筑,2006(7).

[5]郑育林.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相关问题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李鹏学.试论安阳曹操墓的保护和旅游开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7]张国超.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8]王伟.科学保护与开发豫东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1).

[9]赵长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复旦学报,1997(4).

[10]许艳红,杜学武.太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陕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景区历史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