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丰利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人类的生存以及继续发展,都是必须要从自然环境当中攫取各种资源,从而才能够进行物质上的生产,以此对于人类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加以提升。20世纪的下半叶,各个国家的经济都不断发展,但是很多国家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破坏,部分自然生态资源逐渐枯竭,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上的污染。而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几年持续攀升,但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资源富集型的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当前的中国的人均资源的占有比例相对于世界平均的水平要低,人均占有的森林资源以及人均占有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水平,都相对较低。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其中以下的一些方面是这一领域较为突出的表现:一是自然生态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在21世纪的前三十年当中,中国的人口数量明显将会呈现增长趋势,中国的人均资源持有的比例也会不断地下降,但是中国人的人均收入状况会从原先的较低的水准往中等的收入水准发展,那么,中国人对于各项资源的消费水准就会不断增高,人口的膨胀和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持续影响21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二是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之间所形成的矛盾。中国的工业化的起步发展时间相对比较迟缓,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奋起直追,因此,中国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上的破坏也是十分剧烈的。在早期的中国工业化过程当中,采用的都是国内生产总值导向型的生产方式,其工业化改造以及生产的模式都相对比较粗放,能源以及物资的消耗都相对比较大,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大。中国消耗的各项进口的资源以及国内的资源数量十分巨大,但是中国所创造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却并不是十分高,其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比例较低,生产效率并不能够得以提升。但是中国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其产生出来的固体的废气物品以及排出来的废气、废水规模都比较大,因此,中国当前环境所面对的污染压力都相对比较大,其相关的资源以及能源也都面临着短缺的压力。
中国的经济要进行新一轮可持续的发展正面对着一定的瓶颈问题。这主要是中国的资源已经面对着一定的供应压力,部分资源面对着即将短缺的危机。而从环境上看,中国的生态环境由于长期的工业化发展,也面对着很大的环境压力。当前的资源供应矛盾已经引起中国各界的重视,但是环境上出现的污染问题虽然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在解决上仍然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境。
中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十分脆弱了,随着当前中国的经济不断高速度地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如果未能尽快转变中国当前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上必然后继乏力,缺乏可支持的生态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是昙花一现。中国要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走上一条真正低环境污染、经济效益更高的科学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是促进这两个系统互相之间的配合,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内在都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组成,而实质上,主要是针对二者的协调发展,促进二者内在的这些元素互相结合,从而优化结构,形成有效率运转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一个整体其主要的目的是对于经济发展的水平的提升,并且同时要控制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这些影响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畴之中,从而提升人民日常生活的综合水平,实现有质量的提升。
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工业化过程对于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对于人们日常生活水准提升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人民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就随之降低。因此,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之核心。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过快,生态环境所能够承受的压力一旦超支,则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出现非常大的水土流失等,这些都对于经济的后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际上对于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需求是不同的。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初步阶段,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愿望是相对比较强烈的,人民希望经济的发展水平快速提升,提升人民所能够获得各项物质资料持有的水平,人民的生活满意程度和物质资料密切联系在一起,经济发展成为人民生活满意程度的核心需求。在这个阶段当中,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在中国社会已经完成一定的物质积累之后,人民对于单纯的物质原始积累已经不能够满足,而早期经济发展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却十分明显,人民日常的生活水平已经和自然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人民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较高,人民要求更多地提升自身身处的生态环境,然而早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决定了社会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恢复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状态。这种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协调,内在的机理包括以下的特殊性质。
1.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在结构上的协调。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不同的系统之间,各自系统当中所包含的要素,要根据一定的规律以及结构形态,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能够实现功能的有机系统,从而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状态要互相之间进行配合并且和谐统一。
2.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在时空上存在协调的状态。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互相之间的协调上,要考虑到不同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当中不同的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这种协调不仅仅是针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所共同面对的空间条件,更是两个系统所特有的空间条件因素的协调。这种协调必然是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的,因此,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协调,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
最优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最优的自然生态环境目标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其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同协调机制上,应该更多地从其所面对的社会综合条件因素以及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因素出发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最为适合的实际的经济发展目标,达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有机统一。最为合适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相对提出一个最为优秀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仅着眼于物质资料的增加,而且还要综合考虑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水平的改善,提升社会上的综合福利水准。一旦离开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目标的考虑,那么,其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完全只是为了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存在,这种目标虽然能够满足人类的欲望,但是对于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种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的最佳状态难以为继,最终经济发展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人类的经济不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应该具备一定规律的,人类在促进二者的协调有机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更多地把握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律以及相关的经济发展规律,在这两种不同的规律的基础之上,采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并且采用一些具备实践性的经济措施以及经济政策,有法律以及法规的约束,在宏观调节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发展。因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态仍然是遵循一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具备一定程度的弊端,例如,其自我调节具备盲目性以及自发性等,这些都可能造成经济的发展不受约束,从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因此,要积极地采用宏观的手段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调控,避免经济的发展陷入失控的状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共处。
由持续发展的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发展的系统,其内在的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各自都具备其内在的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能够根据外界各种具体的物质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变化,但是这种能力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上文所分析的,一旦经济子系统或者生态环境子系统所面对的外界物质条件产生非常大的变化,已经超过各自子系统所能够负荷的最大限度,那么,其子系统内在自我调节机能也可能出现紊乱的状况。因此,针对这种内在子系统的协调能力的负荷,就需要比较充分的实证性调查,在充分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综合的负荷条件,从而构建一个系统有机的协调程度。当各自子系统出现超越内在负荷的条件变化压力的状况下,就应该充分调动第三方调节机能,这种调节应该是能够维持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稳定性以及平衡状态的。所以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二者的有机协调发展机制,应该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辩证统一。
经济发展的指标应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指标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这一方面应该包含目标上的层次联系,也应该具备互相之间的平行联系,不一样的相关指标应该对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相互联系,因此,要根据这些不同子系统当中各自所包含的要素特点,从而对其有机地整合,促进这些目标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可以进行调控的布局。
对于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发展的特征性,应该将相关的构成目标要素分成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两种大的类型,这些大的板块和类型都应该区分出其内在的要素状况,从而掌握这些内在要素的现状以及变化的趋势等,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的要素结构。
在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之中,经济的发展要素应该是这个有机系统之中的第一大内在要素。经济发展要素实际上就是和社会的生产状况密切相关的,要对于生产的规模进行调节,改良社会的经济结构层次,提升经济的效益,从而对于社会的整体经济实力进行提升,最终实现社会的物质资料的极大富集。经济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通过扩大物质资料的生产,促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及文化需求。经济发展应该是这个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里最为核心的,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更为强势,而且经济发展能够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比较稳定的基础。这一方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人民生活的质量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指标性要素。
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实际上是在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之中,发挥着一个核心要素的作用。自然生态和环境主要是在整个有机系统当中,对于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的自然物质要素。整个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向既可以对整个环境的质量,包括环境的综合治理起到很大影响,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起到较大的影响,还能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比较大的决定性作用。
在经济的实力不断增强,而经济的结构逐渐优化的趋势下,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和内在经济发展要素之间的结合形式更为多样。比如最近的十几年之间,中国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投资以及治理的投资也相对增加,这就是这种系统之间的内在结合形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从粗放性的发展方式到集约性的发展转变,中国的综合国力也有所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国也奠定了生态建设以及环境治理上的基础,并且对于能源的消费上的结构也进行优化调整,最终促进中国生态型经济的发展。
所以,中国要真正促进两种要素在改革开放当中的结合,就需要发展一种生态型的经济,提升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多注重自然生态要素,从而不断地优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生态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一点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关键所在。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密切,而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部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担。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各界的共识,而如何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蔡平,何伦志,王东.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利益协调[J].经济师,2004(1).
[2]于方.投资自然保护将有丰厚回报[J].生态经济,2003(7).
[3]蔡平,何伦志,潘晓玲,王东,朱瑾.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博弈行为[J].新疆农垦经济,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