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娟 王艳蕾 张 田 张一兵 李树民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当前国内外高校普遍认可“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即高校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一原则的提出是在1809年由德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改革家洪堡首次提出的,他同时创办了柏林大学来实践这一原则。正是由于柏林大学的巨大成功,才使得这一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条基本准则[1]。因此,19世纪初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教学和科研都成了高校重要的日常工作。目前,有学者把本科高校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类型的高校[2]。无论哪一种划分标准,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两大任务,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或“重教学,轻科研”的不良倾向。此两种现象的发生既有高校以科研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的客观因素,也有高校教师本身个人喜好的主观意向因素。归根结底,教学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高校的基本任务;而科研就可以说成是高校的强校之源,因此科研也就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能推动高校科研的发展,科研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至关重要。
1.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其实施主体主要是高校的一线教师。高校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问题上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些教师始终秉承着教学才是高校的唯一任务这一观点,再加之教学任务重,所以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辅导、批改作业等,根本不想也不能抽出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另外有一些教师,有时间也有愿望从事一些科研工作,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选题不合理,或多次参与申报项目最终不能获得资助等,因此逐渐丧失了科研兴趣,最后只能或者不得不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中去;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科研才是体现教师能力和价值的标准,因此就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立项申请、实验研究和发表论文上,从而忽略了教学的重要性。
1.2 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不平衡所带来的弊端 作为高校教师,如何既能搞好教学,又能做好科研,涉及到平衡教学和科研关系的问题。如果能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如鱼得水,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如果平衡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容易产生两种极端,要么全身心投入教学不管科研,要么一心一意投入科研忽略教学。这两种极端的结果就是,在短期内可能会在某一方面迅速出现可观的成果,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教学与科研脱节,必然会有其中一个方面十分薄弱。不管哪一方面被拖后腿,在学校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中都会把自己束缚住,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因此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只有两者同步发展,共同进步,才会起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并进而能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产生更大的动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效。
2.1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3]。确定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就必须把教学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而教学最终是由教师来实施,所以,为教师营造一个合理的现代化办公环境尤为重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高校应该尽量把人、财、物等最主要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学第一线上,在教学改革上动脑筋想办法,唯有此才能为高校提供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
2.2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高校教师也必须要明白一点,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搞不好教学就无从谈论科研。以医学院校的基础教师为例,其所讲述的课程均是医学基础课程,它不直接涉及到疾病诊断、病机和治疗等,但它是后续临床课程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即使有现成的临床课本和专业的医生授课,学生也一样是听天书。这些基础教师在平时的备课、授课和课后与同学的互动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而这许许多多的问题恰恰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选题方向或选题范围,这样,在不断地授课实践中就可以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科研接轨,并且可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完美结合;而在科研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同样可以用来丰富发展基础医学理论知识,让死板枯燥的理论学习加入生动的元素。比如讲述医学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研究包括三个水平即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如果单纯地按照课本的描述来讲述就显得呆板且没有吸引力,为此可以把医学科研的思路插入进来进行讲述。比如我们研究某种疾病的治疗时,往往会先制备动物模型,而这一过程就是生理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当我们给予某种因素观察其对某一器官系统的大体变化影响时,我们往往要暴露或取出某一器官进行肉眼或镜下观察,这就是我们生理学研究的器官和系统水平。当我们想进一步探讨该因素对某一器官或系统影响的分子机制时,就要从细胞水平进行研究或者从分子水平来探讨,这就是生理学研究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通过向同学展示实际科研过程中的标本和图片,一方面使医学基础课变得生动有趣并与临床密切结合,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增加科研兴趣,为其以后的科学研究形成一个初步认识。如此便可以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3.1 根据教学与科研侧重不同对教师进行分类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之一,即使是教学型高校也要有一定的科研要求。其实就科研工作而言,可以同其他工作一样,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分为一线和二线。这就需要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和科研为主两类。要把具有学历高、科学研究能力强又有科研热情的教师推上科研第一线,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和政策导向,使他们更快、更多、更高质量地出成果,并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保证充足的后续科研力量。而那些教学水平很高,科研能力和科研热情相对薄弱的教师,就让他们搞好教学,并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教具和良好的奖励机制,鼓励并支持他们从教学的角度进行立项、著书和著文,在教学上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同样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并有的放矢。
3.2 高校教师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2.1 教学任务繁重。很多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重,高校教师每天忙于应付各种备课和授课,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因此高校要想发展好科研,就应该在教学上进行合理安排,保证高校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
3.2.2 科研配套设施陈旧匮乏。很多高校的科研硬件设施落后或者匮乏,使得很多曾经在硕士博士期间有很好研究方向的高校教师在本校无法实施自己的科研工作,久而久之,科研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有的一些想法和创新也殆尽,这直接导致高校科研落后,难以呈现出新成果。
3.2.3 科研经费分配不均。高校的经费大部分都集中掌握在少数科研大户上,而其他人的经费屈指可数甚至根本就轮不上,这样的结果就使得能出科研成果的只是少数人,且方向单一,而绝大多数人的科研工作无法实施或者干脆就不出成果,这显然不利于一个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3.2.4 申报课题困难。很多科研项目的立项都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没有关系很难申请到可观的经费来从事科研工作。而对于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来说,其本身与社会接触少,加上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些所谓利益至上标准,高校尤其是二、三类高校的教师在同等科研水平下很难申请到课题,久而久之,这些高校教师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心理,不再对科研立项感兴趣,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当然,社会的大环境只能一步步改善,但作为高校本身,是否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尽量为有发展潜力的立项申请多争取一些立项机会。
4.1 增强高校教师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正确认识 要想更好地调动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热情,首先要让高校教师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一个高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不容小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教师的科研水平亦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不管科研搞得如何,教学都必须要过硬。同时科研水平也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积极调整心态,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甚至必要时要牺牲娱乐时间,强迫自己静下心来积极关注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查阅文献,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而针对那些对科研不入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的高校教师来说,学校可以给他们安排进修培训的机会,或者让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动这些教师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也可以是根据自愿原则,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渗透,使得所有的教师都有科研可做。
4.2 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并行激励机制和政策导向 学校也可以建立和完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利益驱动均衡机制,制定出来分别针对教学和科研的两套并行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既要让出高科研成果的人获得高回报,也要让高质量教学的人得到高收入。进而高效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
[1]周 川.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26
[2]武书连,吕 嘉,郭石林.2005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5,9:153
[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