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例儿童猩红热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分析

2014-08-15 00:54聂廷芬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口角炎潮红针尖

聂廷芬

(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皮肤科 天津宝坻 301800)

猩红热是一种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随着抗生素的应用,猩红热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一些传染科、儿科及皮肤科的医师认为猩红热已经成为一种少见病,并且对本病的诊断缺乏认识。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发现,猩红热仍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由于缺乏典型皮疹特点,常导致误诊误治。笔者对近3年诊治的93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皮疹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有关资料[1],将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诊断为猩红热;①具有猩红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并排除其它可致猩红热表现的疾病;②且咽拭子培养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

1.2 临床分型 猩红热临床分型为普通型、轻型、中毒型、脓毒型及外科型(包括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皮肤弥漫性潮红,其间有针头大充血性疹)以及疹退后脱屑;轻型:发热、咽峡炎、皮疹均较轻,脱屑也较轻。

1.3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2年12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诊治的猩红热患儿,共93例。其中,男54例,女39例;年龄5~13岁,平均9岁;患儿发病集中于冬春季。

1.4 临床表现 93例患儿中,普通型15例(16.1%),轻型78例(83.9%),未发现中毒型、脓毒型及外科型(包括产科型);发热70例(75.3%),咽痛82例(88.2%),舌乳头增生20例(21.5%),杨梅舌25 例(26.9%),草莓舌43 例(46.2%);典型皮疹25例(26.9%),表现为皮肤弥漫性潮红,其间有毛囊性针头大充血性丘疹。典型皮疹中,环口苍白圈5例(5.4%),帕氏征3例(3.2%);不典型皮疹68例(73.1%),皮疹较局限和较散在,皮疹基底呈淡红或正常皮色,多发针尖大小丘疹伴砂纸感,主要见于面部、手足、躯干部位,面部尤以双眼睑之间鼻根部明显;皮肤轻度瘙痒56例(60.2%),疹退后面部或手足、躯干脱屑69例(74.2%);双侧口角炎76例(81.7%),肛周红斑脱屑或糜烂38 例(40.9%)。

1.5 就诊主诉 躯干弥漫潮红出疹25例(26.9%);面部出现毛囊性针尖大丘疹16例(17.2%);双手背密集针尖大丘疹8例(8.6%);双手掌脱屑11例(11.8%);躯干针尖大丘疹9例(9.7%);口角炎11例(11.8%);肛周红斑脱屑13例(14.0%)。

1.6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82例(88.2%),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75%者86例(92.5%);62例咽拭子培养显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阳性35例(56.5%)。

2 讨论

猩红热是由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青霉素广泛使用后,猩红热发病率下降,重型病例明显减少,但临床病例仍较多见[2]。A族链球菌感染机体后主要通过其细胞壁的脂壁酸附着到宿主细胞上,并借助其M蛋白的抗吞噬作用而迅速繁殖,同时产生溶血素、外毒素,导致宿主细胞死亡。另外,其产生的致热性外毒素(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充血、上皮细胞增殖、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3]。

本组患儿均为普通型及轻型,未发现中毒型、脓毒型及外科型;而且轻型占半数以上。猩红热特征性的表现潮红的皮肤基底上发疹、环口苍白圈及帕氏征少见。发热多为低热,且大多数咽峡炎较轻。患者及家属往往未引起重视,早期以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药疹等给予对症治疗。笔者发现,一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误诊误治后,在后期常出现双侧口角炎或肛周红斑脱屑、糜烂渗出或双手掌脱屑等非特异性皮肤黏膜表现。而此时就诊皮肤科由于大多缺少猩红热主要症状和特征也易被忽视造成误诊。这些表明,目前猩红热患儿的临床表现倾向轻症化,皮疹倾向不典型,这与其他一些学者[2,4]的报道一致。

虽然猩红热患儿临床表现倾向轻症化、皮疹倾向不典型,但笔者发现此类患儿仍具有一些特征。患儿早期面部出现针尖大丘疹,常有轻微潮红或正常肤色,面部小丘疹主要见于额部、双睑之间及鼻根部。部分针头大丘疹密集分布于手足或躯干,基底轻度潮红或正常肤色,且这些小丘疹触摸有砂纸样感。由于丘疹细小,且皮肤潮红不明显,故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但经过积累经验后,就能较容易的发现此类患儿面部或手足或躯干的细小皮疹,这与冯进云等[5]的报道一致。疾病后期往往可见患儿出现双侧口角炎或肛周潮红脱屑、部分糜烂渗出;部分患儿则表现为单纯手掌脱屑。在接诊患者时当主诉为面部、躯干或手足小丘疹触摸有砂纸样感、口角炎、肛周潮红脱屑、手掌脱屑等非特异性表现时,应提高警惕,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4-127

[2]刘作义.儿童猩红热的诊断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53

[3]koh EH,Kim S.Lee NY.Decrease of erythromycin resistance in group A streptococci by change of emm distribution[J].Jpn J Infect Dis,2008,61(4):261

[4]徐 然.猩红热333例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1997,12(4):421

[5]冯 进,云罗珍,王 昊,等.儿童猩红热87例临床表现及皮疹特征[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8):702

猜你喜欢
口角炎潮红针尖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基于FDTD仿真的高增益拉曼镀金针尖的可重复准确制备
肉毒毒素治疗难治性玫瑰痤疮研究进展
“烂嘴角”未必是上火 还可能是口角炎
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性潮红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治高血压
TOP4宝宝冬天烂嘴角对症出招切莫乱用药
秋季预防“烂嘴角”
针尖和笔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