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重温邓小平有关论述

2014-08-15 00:43○肖
党政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制度改革

○肖 巍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一个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凝聚了继往开来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我们再次走到了历史性的关口,回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启动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走出来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当代中国因此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并为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升级版”提供了基础配置或基本遵循。

一、“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

针对“文革”以后国民经济复苏困难,人民群众仍然缺衣少食,邓小平痛切地指出,我们搞的社会主义“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不能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终于明确了市场化的改革取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春风鼓动下,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意味着我们找到了利用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效途径。实践也在不断证明,选择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出色的一个表现。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潜力也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近年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既有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也有因为改革开放不彻底而带来的新问题,突出的如资源配置的权力集中在国家(政府)手中,其实是掌握在有关官员手中,这就使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权力来寻租,在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权力寻租必然盛行,这也是腐败泛滥的主要根源。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等社会矛盾都和这个根源有密切关系。政府、官员掌握经济资源配置权又缺乏监督,“三公消费”就必然恶性膨胀;还有不少地方的政府、官员大搞“政绩工程”,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乐此不疲,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及其巨大的浪费。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市场的作用进行新的明确定位。

新一届党中央综合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论证,认为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也就是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它们哪个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那些主要表现为不平等的社会问题、表现为各种民怨的思想问题,以及仍在蔓延恶化的环境问题,究竟是市场还是垄断、抑或是政府的不适当干预和“不作为”造成的。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比“基础性作用”更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意味着我们的市场化改革还要更“给力”。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长期存在、积重难返的政府行为既有“越位”、“错位”又有“缺位”和“不到位”,前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用,后者又弱化了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调节作用。“决定性作用”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改变,更是针对我国经济生活的突出矛盾与现实困境,要求经济领域必须是在市场主导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不是相反。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就让市场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的,就尽量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增强它们自觉、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充分利用供求、价格、竞争和风险等市场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高等教育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领域,也要利用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增强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以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确认,是全面深化改革“升级版”的突破口。

既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就必须转变职能,而政府职能转变又势必关涉其利益,这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举措也是很难啃的“硬骨头”,一个审批权,一个财政权,这是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的“先手棋”。但凡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政府就必须主动补位,该管的就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结合好了,市场和政府的优势就都能够发挥出来,进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我们要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注入新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要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结合起来,善于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好的”结合不但是一个崭新的实践课题,也是一个深刻的理论课题。

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连续几次把“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说成是“我们的方针”、“我们确定的原则”、“最艰巨的任务”。“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30年过去了,我国现在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等诸多纷扰与挑战,使我们再次感受到邓小平的先见之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伴随着中国的强劲发展,“发展起来以后”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在积聚,并且呈现错综复杂的特点,迫切要求把发展转型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这再次对我们的决心和本领提出了挑战。

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之多、规模之大、复杂程度之高,可谓前所未有,应对这些挑战,不但要有勇气和智慧,还要不失时机抓住重点。“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开放之所以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受惠于改革开放,现在的情况是蛋糕做大了,但蛋糕分得还不好,深化改革就要砍掉一部分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特别是他们不应该得到的利益。这是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充满风险的“险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更多深层次矛盾,必然涉及利益关系深度调整,复杂性和难度前所未有。既要敢于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又要讲究策略方法,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积微成著,渐进式推进,努力取得改革新突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是考验我们勇气的时候,即所谓“胆子要大”。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体现了“步子要稳”,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从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要求看,有两个方面的改革必须优先推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国有经济改革。这些改革除了会遭遇来自意识形态和既得利益有形无形的阻扰,具体的改革推进还会遭遇谁来落实、如何落实、如何分担改革风险等诸多问题。我们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改革就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深化改革要实现政策方面的相互配合、实施过程的相互促进、实际效果的相得益彰,就必须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研究和探索;勇于破除各种思想桎梏,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进度和节奏。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利益关系的调整势必面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能出现某种反扑,一定“要有足够思想准备”,“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在“既敢于出招”的同时“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改革不可能不打破现有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什么都四平八稳,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就要大胆干;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改革之路从无坦途,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我们都要做好为改革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

当年邓小平豪迈地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竞争激烈,最重要的是急流勇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蓝图已经铺就,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就要激发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增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与潜力,不断增强改革的感召力,激励更多的人们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加快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进入了“倒计时”,改革“决定性成果”的取得将给出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决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也是兑现邓小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的承诺。

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有两个引人关注的“决定性”:一是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路线图”;二是到2020年取得改革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这些内容聚焦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这两句话是一个完整的表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即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转型期,各项体制改革还在进行时。“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当然具有普遍性,但根据中国国情,现代制度的实现形式又必然要满足中国条件、具有中国特色,这又需要特殊的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特别强调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之所以面临许多急流险滩和难啃的“硬骨头”,往往与我们的制度缺陷有关,包括: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不健全、公信力下降、腐败特权现象蔓延、群体性事件和上访数量居高不下、维稳压力和代价不断增大、少数民族地区暴力事件上升、民众安全感普遍下降,等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仅不能保证我们制度发挥所长,反而会在各种不适应中落伍。我们既要坚定制度自信,更要敢于探索、勇于完善,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自信更有把握更能管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致力于使各个领域的改革联动和集成起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自信,既体现为政治定力,也体现为改革创新,激发我们攻坚克难,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国家的能力。

历史上,世界各国均积累了丰富的治政理国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比对、分析和吸收借鉴。“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代社会,没有治理的配合与跟进,社会建设就不可能与国家建设齐头并进,也难以有效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过程将进一步还权于社会,既然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公共权力的多中心,必将带来权力运行由自上而下变为上下互动,由纵向运行增加了横向运行,使上情能够下达、下情也能够上达,进而提高权力运行的效率,达成良好的治理效果。

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治理好;没有强大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要落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治理好国家。我们既要克服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更要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更加完善、成熟的制度力量夯实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国家治理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限制政府权力,把权力放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的约束,纵向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监管,也要有下面对上面的监督,横向既要根据权力的职能划分条块,又要有非权力对权力的约束。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应该有一个权力边界清晰、运作“到位”的政府,有一个严格按照“依法治国”原则行事的治理体系和一个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社会体制和机制。

四、“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

邓小平在被认为是新时期宣言书的讲话中开宗明义:“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首要任务还是解放思想。

今天,我们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应对这些挑战和困难仍然要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其实都来自实事求是。改革的过程,也是从实际出发不断校正认识、丰富经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破除弊端、革故鼎新的过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要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只有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才能做到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抛弃了许多“左”的东西,但由于我们过去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大多是从苏联那里搬过来的。“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还要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苏联那一套意识形态教条区别开来。“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能再误以为把权力和资源集中到国家手里就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提出,“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事实上,当改革措施符合这个目标时,改革就顺利推进,一旦脱离甚至背离这个目标,变成为了政府财政甚至某些部门或少数人的利益时,改革就不仅不能顺利推进,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政治风险。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复杂,遭遇的障碍越顽固,就越要拿起解放思想这个武器。“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严重影响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互信的腐败问题等等迫在眉睫,有些人有意无意地想把注意力引向意识形态争辩,如果不是出于思维惯性,或者对于某些既得利益的迷恋,那就只能是对于形势的严重误判。不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解决那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任何意识形态争辩都只能添乱,破坏好不容易形成的改革共识。

当代中国,越来越呈现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价值多样化并存的特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公民价值追求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们既强调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又尊重多样化的社会现实;既高扬主旋律,又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境界应该是社会各阶层形成最大公约数的思想共识,为政者有大胸怀、大格局体恤民情,包容民议,化解民怨,官民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能顺畅沟通和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意识形态工作也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这些“大”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大形势、大事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些“势”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无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一定要顺应形势变化和时代发展,着力创新思想观念,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用新的眼光审视当前舆论舆情,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作为打开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 陶柏康)

猜你喜欢
制度改革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