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连鑫,何绍祥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市苍岭学区,云南 楚雄 675000)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同时也逐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也正在兴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而实现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和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韦芳、覃贤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一文中从适量性、适时性、有效性、助学性等四个观察点对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其一是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图片数量过多,使用时间过长;其二是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都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其他教学环节则重视不够;其三是阅读课与习作课课件内容展示多为原文或习作例文,多是发挥了替代教材的功能……[1]
朱晓民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一文中从适量性、适时性、相关性、审美性四个维度对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大多数课堂的课件数量用时过多,课件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但“提升”与“延伸”存在明显不足;课件内容与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原文展示是课件的重要内容……[2]
笔者在2012年11月,对楚雄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分教师卷和学生卷。从教师卷中分析得出,小学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缺乏足够的理解,难以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从学生卷中分析也得出,就目前来看,计算机和数字投影以及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已逐步进入农村小学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清晰化”已成为学生的一种共识。但也应该看到语文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出现“演示内容太多,速度太快,学生来不及思考和吸收”等情况较突出。
(2)从多媒体课件系统设计来看,对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熟练
韦芳、覃贤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一文中得出,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都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阅读课与习作课课件内容展示多为原文或习作例文,多数课件制作与设计未能充分体现助学功能。[1]朱晓民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一文中得出,课件制作与设计审美性不强,未能充分体现课件的美育功能。[2]
(1)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大量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进入小学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情形大为增加。然而一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手不离鼠标,眼不离显示器,口中读着课件上的文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盲目使用,过分依赖课件
由于教师对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将课件作为课堂呈现的主要形式,凡是能用到课件的地方一律使用课件。在备课上花大量的时间去制作课件,自认为制作的课件设计新颖、环环相扣,在教学中就按照课件设计思路进行,全然不顾学生的学情,以至于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用课件来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围着计算机转。
首先,教师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在黑板粉笔环境中上过课,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环境,有其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学环境已发生了变化,逐步实现多媒体化。这也使得教师要从原来的教学环境中来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从而使其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形态,教学目标、教师的行为习惯和理念,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教师在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由于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不明确,认为只要有了课件就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
其次,由于教学环境的改变,需要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支撑,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课件当作向学生呈现知识和灌输知识的工具。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教学内容“搬家”,发挥了替代教材的功能,为了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在课件设计中大量使用图片、动画和视频;其二是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中只注重主体学习环节,对其他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其三是课件设计与制作未能体现助学功能。
首先,由于教师对教学环境的依赖性,使得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上,对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深入。这样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中还是沿用传统教学理念,这不可避免的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中重知识内容的呈现,把多媒体课件作为呈现知识内容的工具,即只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其他教学环节重视不够。
其次,由于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深,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仍然采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多媒体辅助下变成了“主演”,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再次,由于现代课堂教学理念的缺失,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时,没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忽视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这一特点。
在课件设计时,由于对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理解不到位,在多媒体课件内容设计上大量使用生动直观的图像和视频来呈现教学内容,过度重视直观形象,不利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方面是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突出表现教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而小学生在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复杂的语言文字具体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通过营造一种学生间团结协作,师生间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小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自我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使课件真正成为学生认知和知识转换的工具。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提出了总目标,而且对不同学段的同一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从四个方面切入:解读课标——抓住目标设计切合点;解读文本——抓住目标设计着力点;解读方法——抓住目标设计训练点;解读学生——抓住目标设计发展点。[3]由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听、说、读、写的方法与技能,在具体的课时目标确定中要从课文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注重一般性,突出个性。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的优势。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突出,难点易于突破,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2)准确把握学生特征,恰当选择媒体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分为三个阶段。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一个适应期,学生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等。四年级是过渡期,学生处于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有很大程度的具体形象性。记忆从以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转化。五年级学生已进入少年期,已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对于教学媒体而言,由于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如文本具有凝练、抽象的特点,图像在表达上具有具体、真实、客观的特点等等。同时不同的媒体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文本不太适合用于精确表达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视频不利于学习者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等等。因此,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选择教学媒体要依据不同学年段的学生特征、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结合各种媒体的特性,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需要来选择。
(3)科学设计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
人们通常从知识的性质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语文课程标准是基于纲要式的,教科书又是文选型的,教师教学设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便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即知识结构的设计。由于语文学科综合性强,而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师要通过研究教材和课文,从教材课文的实际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来设计知识结构,在设计中既要注意整体性又要注意阶段性。通过设计,要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实现语文知识的迁移。
(1)科学设计软件结构与功能,体现课件的教育性和科学性
多媒体课件软件结构是教学软件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及呈现的形式,它反映了教学软件的主要框架及其教学的功能。“教”和“学”是同一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最终是落实在学生的“学”上。而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整个教学活动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导课阶段、主体学习阶段、提升阶段和延伸阶段,由于四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因此软件结构与功能的设计要清晰地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同时要符合儿童对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明确“主导”和“主体”的辩证关系,有层次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在各个阶段的设计中既要考虑学生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的特点,同时也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具体要求进行恰当的设计,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恰当设计屏幕界面,体现课件的美育功能和课程特点
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屏幕画面时,通常根据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将屏幕画面分为信息区和美化区两个部分,信息区主要以传达知识信息为主 (即教学内容),美化区主要体现画面的艺术性,主要是以优化学习、阅读环境为目的。根据多媒体画面的相关研究认为,信息区占用整个屏幕画面的60~70%时,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处于最佳。在多媒体课件屏幕画面的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应用构图的基本艺术规律,通过对比、均衡和变化来实现,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和应用语言的心理特征。
在媒体信息的安排上,一方面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媒体信息在表达上的特性,优化媒体信息的组合,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另一方面要运用认知心理规律,适配特定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来进行设计。
(3)合理设计交互界面,体现课件的助学性
交互是计算机与操作者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换,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功能主要用于控制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语言学习和应用语言过程中的一些信息反馈,需要跳转到不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如,对掌握较好的知识点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巩固扩充相关知识。对不易掌握的知识点选择链接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基础知识部分,再让学生进行学习,直到学生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判断是否进入下一部分的链接。
总之,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逐步地改善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尽管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自所掌握的课件制作技术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信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因此,需要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们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使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成为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1]韦芳,覃贤.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12—117.
[2]朱晓民.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99—104.
[3]郁品洁.目标引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对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 [J].江苏教育研究,2012,(17):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