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官海青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是在传播学历史上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也是传播活动最基本的5W模式。
由此我们尝试推出儿童阅读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阅读活动的传播者、阅读内容、阅读媒介、阅读活动的传播对象、阅读效果。以下从脑科学视角,对这几个要素加以探析。
传播者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往往指父母、家长、教师等,他们对儿童阅读活动起着组织、主导或牵头的作用。那么这些传播者对儿童阅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脑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婴儿交流时用的是缓慢的、富有感情的语言,是婴儿需要和喜欢的语言,即具备“妈妈语”特征,具体而言,这种话语具有夸张的语调、慢节奏和短句子等特点。
这就告诉我们,在给婴儿讲故事时,最好运用这种“妈妈语”的话语风格。动画片《蓝色小欧斯》就是一个典型。片中可爱的小章鱼“小欧斯”缓慢的语调,富有特色的生活化的唱词风格,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除了传播者的语言,传播者的形象上又有什么讲究呢?孩子们喜欢怎么样的传播者呢?脑科学领域的学者曾作过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学者们原来以为孩子们会喜欢漂亮的人物或动物形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们对奇怪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这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芝麻街》里的艾摩、《海绵宝宝》里的海绵宝宝尽管长得并不好看,但是却深受儿童的喜爱。
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阅读内容?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后来需要掌握的拼写、丰富的词汇量、领会意义的细微差别以及感受文学的愉悦,所有这一切都取决于这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说在初级阶段,儿童的语音解码能力对于儿童阅读素质的提升至关重要。
这告诉我们,儿童要学会阅读,就必须强化这种形—音对应规则能力的训练,以产生清晰的语音表征。
所以在提供给儿童阅读内容时,最好做到语言符号的音形对应。如今,市场上有许多学习英语的玩具,比如英文字母的拼图,让孩子们用一个个字母拼出英文,这其实只是满足了形的问题,而没有满足音的需求。如果能够运用点读笔,让儿童在玩具上点读,解决音的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
阅读信息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等多种形式进行呈现,同样,反映在媒介上,可以是文字媒介的图书,也可以是声音媒介的CD,也可以是图文声像并茂的电视媒介等。那么这些媒介都有什么特点呢?
脑科学已经对电视媒介做过相关的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婴儿可以受到电视中快速变化的声音和图像的吸引,但是他们的语言发展能力却没有太大提高。更多的研究证据显示,长时间地观看电视会导致婴儿的脑发育受损。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儿科专家Susan Johnson,总结了一些担心看电视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的研究(Johnson,1999)。这些研究发现,看电视不能给予视觉系统以适当的刺激;看电视时,瞳孔没有放大,眼睛要一直盯着屏幕,视线不会移动。而视线移动正是阅读活动中关键的技巧。
电视中的画面每5—6秒变化一次(在一些商业广告中画面变化得更快),使得大脑的高级思维活动区(额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加工这些图像。
当我们在户外看物体时,眼睛可以接收到各种不同频率的光波,而电视显像管中的磷产生的波长是非常有限的。此外,电视还减少了儿童脑创造表象的机会(Buzzell,1998)。
在儿童阅读传播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阅读对象。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本位的理念,才能得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我们要注意儿童学习活动的敏感期,比如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运动发展在6岁之前是敏感期,情绪控制是3岁以内,词汇学习是6岁以内,语言学习是10岁以内,数学逻辑是1—4岁,而器乐演奏是10岁以内。
脑发育也有一些里程碑时期,比如大脑皮层中的听觉和视觉在4至5个月时达到高峰,那么,我们可以在这时期给孩子提供一些有声读物;大脑皮层中的语言区域在10个月左右达到高峰,这时期,我们多给孩子讲故事,多跟孩子说话;掌管人类自发运动和思维的大脑皮层中的额叶区域在2岁左右达到高峰,这时期给孩子看绘本,有助于思维的训练。
另外,针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我们应提供不同的阅读内容。研究表明,女婴的听觉和触觉(由左脑半球控制)发展得更快,而男婴的空间感觉(由右脑半球控制)发展得更快。我们知道,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特异性,以不同的方式加工信息。左半球主要负责分析、序列、时间、言语、识别——单词、字母、数字等;右半球主要负责创造性、模式、空间、语境、识别——面孔、地点、物体等。
阅读如何做到效果最大化呢?脑科学研究表明,基于脑的学习原则主要包括九个要素:(1)运动,尤其是大脑左右半球参与的运动。(2)有意义的内容,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结。(3)消除威胁,建立安全的环境。(4)提供足够的时间——大脑需要时间来建立保存长时记忆的模式。(5)丰富的环境,多感觉通道的刺激。(6)合作,提供学习情境。(7)即时反馈。(8)提供应用新知识的情境。(9)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选择。
对于儿童阅读传播活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阅读效果。
第一,强化。学者赫布(Hebb,1949)假设,如果短时记忆保持时间足够长,则逐渐被巩固为长时记忆。赫布推测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是脑在神经元活动的反响环路,当神经冲动输入此环路就能够形成反响振荡,从而使环路中的神经元能够自我激活,信息得以暂时储存。如果反响环路持续激活足够长的时间,就能导致神经系统内某些永久的化学或结构变化,就形成了长时记忆。这就是著名的记忆的双重痕迹假说,后来被简称为记忆的巩固假说。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杜曼闪卡”、点读法记忆等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总结。研究表明,总结是一个内隐过程,学生开始理解学习内容以及赋予学习内容以意义,从而增加学习内容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可能性。这方面,在些动画片已开始做了探索,比如《爱探险的朵拉》,每次片尾,朵拉都会问:在这次旅行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形式,让看片的小朋友们对这一集的动画片做一总结,加深记忆。
第三,组块。组块是指大脑将几个信息项目当作一个单一项目处理的过程。脑科学研究指出,我们将越多的信息放入一个组块中,工作记忆就可以加工越多的信息,我们一次可以记住的信息也就越多。这方面,《爱探险的朵拉》是一部儿童学习英文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动画片,在片里,制作方将中文、英文以及动画片的信息一起组块进行传递,让孩子们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自然地学习英文。
第四,情境模拟。由Perkins和Salomon(1988)提出,使用相似性使得新学习发生的情境类似于需要利用迁移的未来情境。这样的情境模拟的方式,有助于提高阅读效果。动画片《巧虎》里营造了许多这样的情境,巧虎告诉小朋友你可以像巧虎一样,学会吃饭,学会坐马桶等,小朋友在看了之后,能够产生共鸣,或者在生活中遇到真实情境,也能快速回忆。
第五,两个脑半球同时加工。脑科学研究指出,虽然大两个脑半球在信息加工方面有差异,但是在学习时二者共同参与效果最好。当两个脑半球同时参与学习加工时,我们就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将这一原理运用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呢?现有的研究对图书形态做了很多尝试,市场上现在有多种形式的图书,比如游泳书、洞洞书、玩具书、翻翻书、布书、触摸书、仿真书、立体书等。嘟嘟熊杂志的玩具书,看上去像是玩具又像书;《小兔比利》的仿真书,书上的蝴蝶、兔毛让孩子在看书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想去摸一摸。
第六,提供丰富的环境。从神经解剖的角度来看,持久性记忆可能与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有关。从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生活在复杂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厚度大;而生活在简单环境中的大鼠,其大脑皮层厚度小。说明学习记忆活动多的大鼠,其大脑层发达,突触的联系多。由此,我们得出,儿童阅读活动,不只是儿童和书,还有环境的营造。环境的营造可以给孩子一些多感官的刺激。
第七,调整情绪。研究表明,影响个体生存和情绪的信息要比新认知学习的信息更优先被加工。这是由于情绪刺激导致激素释放,刺激杏仁核向脑区发出加强记忆的信号,从而提高记忆。现在婴幼儿杂志中往往会夹带一些激励贴纸,以此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一些有声玩具在孩子完成一个项目时,会发出“小朋友,你真棒!”之类的声音,以此调动孩子的情绪,促进学习。
第八,给予关注。脑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关注水平的增加,学习程度也会增加。所以,要想提高儿童的阅读素质与能力,给予一定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为何提倡亲子共读的原因所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复述来提高阅读效果。这是因为在复述的过程中,或者说在长时记忆形成的过程中,额叶会高度参与其中,额叶也是负责工作记忆的脑区。还有,我们在阅读活动中要加强反馈,比如在亲子共读中,不单方面地讲述,可以适时地问孩子问题,让他们及时结合所学进行反馈。这方面,《爱探险的朵拉》在播放过程中会比较巧妙地向孩子们提问,并且很自然地引导孩子参与其中。(本文系作者在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访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1](美)David A.Sousa.脑与学习[M].“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法)迪昂著.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M].周加仙(译).中信出版社,2011.
[3]王志良.脑与认知科学概论[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