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梅则
(长治学院 师范分院,山西 长治 046000)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资源丰富,位置优越,生态效益显著,2007年被山西省林业厅批准为山西省第一家省级湿地公园,2010年被国家住建部正式授牌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本文对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发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讨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坐落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的西北侧,距城市主城区3公里处。东至长北干线,南到石子河下游,北临漳泽水库大坝北500米,西与屯留境内绛河下游交界,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区域规划面积111.2平方公里,其中湿地总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4平方公里,保护管理面积约45.86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550mm-680mm之间,年平均气温9.5-9.6摄氏度之间,湿地水源主要来自7-8月大气降水[1]185。蓄水量4.27亿立方米。平均海拔901.5米。周边涉及3个县区(长治市郊区、屯留县、长治县),7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48个村庄(约1000多户人家),近4万人口。1500公顷的河流沼泽地和200多公顷的湿地防护林,具有较高的保护、观赏、文化、科研价值。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长治市“东山西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度假、旅游、水上运动、行政办公、科普教育、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湿地公园。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有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两种湿地类型。漳泽湖为湖泊湿地,绛河、漳河入口处形成河流湿地。湿地公园接近市区且在长治主城区的规划范围内,由于多年来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未涉及此地,保证了湿地公园水域环境的清洁和动植物资源的完整性,呈现出一派朴实自然的荒野之美。漳泽水库又名太行湖,是湿地公园中最大一片水域,水域辽阔,库容涵大,水天一色,库区周围天鹅、灰鹤等水禽或在水面嬉戏,或在天空翱翔。湖中肥鱼穿梭、甲鱼潜底。人们在水库中或泛舟、或泳游、或垂钓都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这里的静谧、美丽与安然。绛河、漳河入口处是湿地公园南部分,河流入口处水流淙淙、波光闪闪、水明如镜,湿地周围杨柳依依,枝叶婆娑,百鸟争鸣,野外的独景树极具魅力,水中的树林景观,水清树碧,倒影成趣。春天百花盛开鸟儿复归,夏季莲花开放清香四溢,秋季苇絮飘舞易幻易梦,冬季白雪皑皑滑冰成趣。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水域环境优越,为人们提供了亲水、观水、乐水、戏水的良好场所。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降水适度,温度适宜,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特有的环境优势为丰富的生态资源创造了条件。据初步调查统计,野生高等植物约52科217种,浮游植物7门83种,其中水生、湿生植物27科44种,湿地内鸟类达16目40科1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6种,省级保护鸟类10种,中国濒危鸟类3种,国家重点保护水鸟7种,此外,湿地内主要水生动物7纲25种,昆虫动物11目75科164种,浮游动物4门57种,陆生和两栖动物10余种[2]。数千亩的防护林和近万亩的芦苇荡里水、草、鱼、鸟、树都依自己的规律,自由浪漫地生存着,描绘了一幅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炫丽画卷。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建园以来已在湿地展示区、湿地游览区、及外围因地制宜建设了一些有利用开展观赏、游览、科普、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建筑与设施。“多普勒天气雷达塔”是湿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可以准确预报长治短期天气状况,而且可以欣赏长治市的亮丽景色。“长治市体育中心”位于湿地公园东侧,高标准设计,设施完备,大可承担洲际和全国大型足球比赛和田径比赛,小可满足长治市的多种健身和娱乐。“桃花苑”位于公园观湖台东北,每到春天,桃花争艳,心旷神怡,天然湿地与人工桃花园相得益漳。湿地公园还有小而精的“一品莲池”;古色古香安谧静阑的“果老奕棋亭”;纪念张果老求雪救灾而建的“喜雪亭”。仙人张果老采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精华之地——聚香阁;及“混水摸鱼”、“闲趣茶棚”、“幸福林”、“曲径泛舟”、“宜湿吊桥”、“上党民俗院”、“奇石大道”、“观湖台”、“果老品茗台”等多种人工建筑设施与自然湿地相融合。
近十多年来,长治市以科学发展为指导,积极推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建设生态家园,靠生态经济走向富裕,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了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多项国家级称号。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长治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2001年长治市政府在石子河下游修建了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006年10月,在长治市八一广场,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保护上党盆地——长治湿地启动仪式”。2007年3月长治市环保局制定了保护湿地的行动方案,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2008年7月21日起,长治市对湿地公园核心区进行封闭保护。2010年长治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机制运行方略》、《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2010年11月,国家住建部正式授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长治市,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山西省唯一的一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得到启动与发展。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紧邻长治市区,处于城郊结合部,境内交通便利,太(原)—焦(作)铁路纵贯南北,邯(郸)—长(治)铁路横贯东西;207、208、209国道穿境而过;长(治)—太(原),长(治)—邯(郸),长(治)—晋(城),长(治)—安(阳)高速公路交错纵横;长治飞机场是山西省第二大航空港;长治东西客运站开往全国大、中、小城市的客运线有200多条;长治市际公路网络覆盖,23条公交线方便人们的出行;县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市内公交线路和长治至屯留的县际公交线路可到达湿地公园。目前,长治铁路、公路、航空线路,已形成了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大大便利了长治与周边省、市、区,湿地公园与周边旅游景区的联系,拓展了旅游市场,促进了地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我国北方地区少有的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片湿地,在2006年之前,长治湿地生物的演替受到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干扰,导致了湿地环境演替过程中退化。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保护与开发的目标,突出保护与开发重点,有效的评估,科学制定保护和开发的具体规划方案。进行分区规划,分区管理,核心管理区范围明确,实行封闭式管理,规划控制区科学合理进行保护性开发,根据长治湿地公园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生物种类等敏感性因素的不同,合理进行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农业区等四大功能分区的化分,合理确定各区的范围、界限、生态容量,进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基础设施的设计与建筑。根据湿地公园的资源状况,交通状况,开发现状,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进行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结合相统一。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尚处于生态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应该力所能及地管理和保护好湿地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营建良好的旅游环境。依据湿地旅游的法律法规应对湿地公园周边及上游区域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监管企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废水的排放,防止因湿地水域的富营养化,阻隔水体间联系,阻断动物的洄游路线;禁止私自挖塘养鱼,开荒取土,围湖造田、猎杀野生动物和鸟类等;救助湿地公园及周围,因搁浅、受伤、被困的野生生物;建立项目储备库,对项目实行准入管理;规定通过游船班次,数量,严格控制进入湿地保护区的人数等等;对湿地资源、湿地设施、经营管理人员要统一管理,加强湿地环境美化、绿化、生态化工程建设,保护湿地、建设湿地、发展湿地,使长治湿地成为提升长治形象的品牌,成为长治旅游的中心平台,辐射带动周边村、乡、县的旅游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毕竟是人为活动方式,或多或少的对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使湿地生物的多样性,湿地生态连贯性,湿地环境的完整性受损,建立湿地环境监测体系,收集湿地各区域各项基础数据,监控、分析、研究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基础设施状况、旅游服务业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整区域的开发力度,随时加大环保的投入,加强生态空间容量的控制,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使湿地管理向自动化和高效化发展。
湿地的生态建设是湿地环境和湿地旅游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时,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庄,改变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解决退耕后的生活问题,加快湿地周围的绿化建设,进行生态修复,退耕还湿,构建长治湿地周围的生态廊道,合理规划生态廊道的宽度,控制适当的人鸟距离和栈道之间的距离。将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环境、湿地风光、生态农业、生态农庄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联动发展,生态经济引领生态自觉。
湿地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开展湿地生态旅游,须全面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开展保护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决策部门,要健全领导机构,落实工作责任,通过部门协作,形成湿地长效工作机制;社会企业要建立绿色生产模式,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社会各组织、团体积极倡导生态理念和生态文化,积极投身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旅游经营者要进行专门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管理技能;对游客进行多侧面、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培养生态旅游者。加强湿地知识的宣传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条件,可利用杂志、报刊、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经常介绍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湿地旅游开发前景,为公众传授有关保护信息。湿地公园内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举办湿地论坛、讲座、湿地摄影展、确定爱鸟周等,显示湿地风采的同时进行湿地环保教育,使公众奉行环保道德和文明,履行环保义务,从而形成生态自觉。湿地保护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有益,社会各团体合作,公众参与,共同保护好、管理好、发展好长治湿地,使之成为长治打造“宜商、宜业、宜游、宜学、宜居”五宜城市的名片。
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须结合湿地旅游资源的内在和外在价值,加强区域的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点—线—面网络发展格局,更大范围内深化合作,协同发展,建立统一大市场,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合力,提升旅游的水平与效益。一方面,在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使本区内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教育型、参与型、康体保健性转变,创新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如:利用漳泽湖区水产养殖,田园生活体验区,休闲农庄等多元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实践体验游;利用优美的湿地环境,发展科普科考游、会展旅游等。另一方面,加强区域的合作,形成区域旅游产品。如:依托湿地公园优美的自然生态风光,结合老顶山神农尝百草文化内涵,形成养老养生产业聚集区,发展大长治生态养生和休闲度假旅游。还可以发展大长治山水生态文化游,观光度假体育健身游等等。搞好旅游宣传,加强旅游促销,可选择强势媒体和网络如长治广播电台,长治日报,长治政府网等,以及将长治湿地纳入周边地区的旅游网中,进行全方位联合宣传,并定期举行湿地节庆活动等等,以活动造声势,实现联合促销和旅游产品的互补,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共赢。
生态旅游是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产业形式,良性状态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成为生态旅游的现实需求,满足了现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长治国家湿地公园依托丰富多彩的湿地资源和深远厚重的人文资源,创新特色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转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同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使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引领生态自觉,使旅游者认识自然、珍爱资源,自觉保护环境,促进长治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宋怀乐.魅力长治湿地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85.
[2]宁珂,樊正球,信欣,王新军,王原.长治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复旦学报,2011,(5):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