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平等思想与当代民生问题

2014-08-15 00:47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改革

张 慧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一、邓小平平等思想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议题和重点战略目标。邓小平当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社会实践思想,对于打破“大锅饭”,实现人人机会上的平等,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经济领域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征程,吹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号角。而我国当前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须设计更为可靠的桥梁,搭建一套全面的机制体制和保障制度,才能引导改革走向成功。

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问题,应该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回顾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和邓小平同志思想中平等方面的哲学理念,当今我们应遵循摸着石头探路、搭桥过河的精神,在巩固发展成果的同时,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将改革、宏观政策的原则性和微观政策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不超越现有生产力实际,也要把大多数人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瞄准“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总体来讲,邓小平平等思想的总体特征是: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是历史的、因地制宜的、秉承了解放思想的唯物主义精神。

二、我国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在我国带有特殊的重要性。民众是社会的主体,民生改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民生问题是每个朝代执政当权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政治活动的基本动因。“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民生不改善,社会不可能和谐。解决好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和谐与平等才能够在社会主义中国大地开花结果。

整体上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长足进步,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中,加上我国国情的复杂性,民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富余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出路。我国世界性劳动分工加剧了国内结构性失业的比率,经济进入中速发展期,东中西部不均衡的发展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而真正的就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其次,收入分配不公。我国正转变为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世界中上等程度的国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正迅速拉大。

其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医疗资源占世界的2%左右,而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其四,教育事业存在诸多不公平问题。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大,学校间教育不平等现象严重,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相应的资源。

其五,住房问题尚未解决。自1998年国内城镇住房制度获得根本性转变之后,商品房价格连续高涨,全国性的廉租房、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执行失当、结构失控,大量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未得到基本解决。

其六,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我国目前工业发展粗放,布局不够合理。水源和空气质量问题形势严峻,并影响和制约到城镇化布局。

其七,当前农业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原有承包到户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规模小、效率低、靠天吃饭严重、农业现代化成果难以应用等问题,已成为局限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最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居民出行困难。城市规划不善,城市化过快导致各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通病。

三、邓小平平等思想对当前民生问题的启示

(一)思想依据

平等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内核和基本要求。邓小平在“大锅饭”[1]111的分配领域的平等中,找出了人人生产能力不同而存在的不平等,通过“共同富裕”理论的总体设计,实现了新的人人“机会平等”,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所蕴含的平等思想,是对马克思平等观的一次新的发展。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在哲学理论上是对矛盾双方和谐共存状态的拓展和延伸,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和谐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所提出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都从不同侧面蕴含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平等内涵,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平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诉求。

(二)对当前民生问题的启示和解决思路

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黄金高速发展期,我国社会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层次的变革,也拉开了地域、城乡和阶层之间的差距。当前,牢牢把握邓小平在理论和实践中解放思想的精髓,历史的、因地制宜的制定方针,在体制结构上做出根本变革,对于解决好当前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追本溯源,从制度上着手

民生问题从制度上看,可以看做是属于不同经济基础上,市场与制度不相适应的产物,这些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住房保障制度、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普及制度等。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出发,系统提出了解决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的各种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是发展改革的基本前提。如今,解决民生问题也应该从解决制度缺陷着手,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例如,我国目前主要生产要素领域中,市场与计划并存的“双轨制”仍然十分严重,目前的要素价格不仅无法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出现普遍上涨趋势,造成资源配置效率过低和要素活力受到抑制等问题。从制度上妥善并实现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的彻底市场化改革,建立起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2],推动资源配置遵循市场规律,实现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充分释放我国深层次的“改革红利”。

2、抓住主要矛盾,遵循基本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民族、文化多元化,解决问题要有先后、主次之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公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应该是民生问题中的根本,应优先得到保障的领域。比如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基础养老金等。这些方面必须首先抓紧抓好。

解决我国民生问题时,应该遵循基本原则。首先是公平优先和普惠均等原则,消除身份歧视。这与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实现社会主义平等的主张中蕴含的哲学高度一致。其次,是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原则。民生问题是涉及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普惠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但是政府也需要作为社会主导力量来协调解决。最后,应在自身的发展中实现对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例如,面对日益增大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政府应尽快拿出实质性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面对机制尚缺,渠道不畅的症结,深化初次分配层面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完善再分配层面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等机制。面对现行税收制度制约收入分配改革的难题,应依照十八大“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目标定位,积极探索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减税和税收征管等政策[3]。

3、加强政府机构的改革

民生问题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整体推进,推动公共需求快速增长。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快实现由管理方向向公共服务方向的转变,尽快适应社会结构多样化和群体利益诉求相互对立乃至冲突的现实。我国已在食品安全检验部门、铁道部采取了类似改革。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都有承担社会服务的职责,政府作为服务主导部门,服务观念的准确定位应首当其冲。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新矛盾,都会产生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好,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状态的中断甚至倒退。例如,面对现有城乡二元结构的改革樊篱,应解放思想,以农民和城镇人口在生产要素的天然差别为切入点,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改革结合起来,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依靠税收改革形成以存量土地为依托的“新型土地财政”,同时,在城市建设领域,政府逐渐退出直接投资和干预。加强社会各部门的统筹兼顾和切实行动。因此,政府部门已经不能仅仅定位为公共权力部门和管理部门,仅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应该重视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快行政管理方面的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引导服务理念的普及和转变。

以发展的观点来看,政府部门政绩观的考核,其标准也应加强改革,实现科学设计和与时俱进。当前,将这些政策落实,取得实效,创实绩,留业绩,践行群众路线,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比如,通过引入政绩成本分析等使得考核指标更加科学,通过上收和下放部分权力,减少或消除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博弈等。

回顾邓小平平等思想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既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研究、创新和开拓,又要以人民群众的福祉——社会和谐和平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其经济、政治、社会和领域所体现的平等思想也映射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和构想。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与邓小平时期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一脉相承。当前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邓小平最初战略构想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前新的经济政治环境下,进一步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平等观,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深化社会主义体系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对于当前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凸显出的民生领域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

[1]邓小平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范必.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J].财经,2014,104-105.

[3]高培勇.以税收改革突围收入分配改革[J].财经,2014,40-41.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架起民生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中国史上的日常生活与民生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