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成鱼
(忻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忻州 034000)
关于哥白尼以及相关哥白尼革命,许多学者甚至是科技哲学、科技史专业人士都以为哥白尼当时是怀着冲破宗教束缚、颠覆传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的雄心大志才专心致志研究天文学并出版了著名的《天体运行论》,旨在试图引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天文学革命甚至是世界观革命。然而,通过系统阅读哥白尼生平的背景资料以及他人著述评论并进行深刻理解领悟之后,笔者进一步比较真实、全面地了解了哥白尼本人的思想、意图和后人所称的“哥白尼革命”的真实过程,以及后来弟谷、普勒、伽利略、牛顿这些著名科学家当时对“日心说”所持的态度。
哥白尼(1473-1543)生于波兰的托伦城。他在中学时就对天文学感兴趣,曾帮助老师做日晷、跟着老师在教堂的塔顶上观察星空,并对占星术产生了怀疑。十八岁时进入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古典文学和天文学。那时他研究了托勒密学说,认为地球静止不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中心也是一种偏见。由此可知,那时日心说的观念已在哥白尼的心里有了萌芽。1497年,他迁居弗洛恩堡,在一所教堂里住了三十年,且在仪器简陋、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对天象观测了三十年,得到了许多宝贵的观察数据,为他以后的日心说理论提供了可靠的极其丰富的数字资料。
16世纪初他开始笔述自己的思想,在1502-1514年间写了一个手抄本《哥白尼对自己天空运动假说的小评论》,文中初次论述了日心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从那时起,他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开始流传,当地的教长曾说他是异教徒。期间和以后一直有人劝哥白尼系统地发表自己的学说,但他一直犹豫不决。他想到孔雀,这种可爱的鸟儿在渴望欣赏它的美的人面前从不掩饰自已的美,但他更多想到的是泰勒士和毕达哥拉斯,他们都不愿公布自己的发现,不是怕别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而是担心自己千辛万苦得到的成果遭到不应有的轻蔑。他深知自己的学说公布后,肯定会有人大喊大叫把他哄下台,甚至蔑视自己的科学研究。所以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才决定将从1506年就已经开始撰写、后经过几次修改的著作公开出版。他自己也觉得把学说埋藏在心里的时间太久了,是时候把它公布于世了。1543年5月24日,当刚印好的一本《天体运行论》送到他手上时,他已重病在床,身处弥留之际。他用他那双颤抖的手摸了摸书的封面,一小时后便安然离开了人间。
《天体运行论》除了一篇献给教皇保罗三世的序言以外,共分六卷。第一卷是宇宙概念,主要叙述了日心说的基本思想,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第二卷是用三角学研究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其余四卷详细讨论了太阳、地球、月亮和各个行星的运动。哥白尼在这部著作中首先谈到了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他认为研究天文学不仅能获得对大自然图景美的享受,还能为国家带来荣誉度与整体利益[1]95。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以后,当时并没能获得科学界的广泛承认,甚至就连实验科学的先驱弗兰西斯·培根都没有接受这一理论,更没有引发天翻地覆的科学革命与哲学革命。这与其叙述的繁琐、深奥有关,也与其有待于进一步得到理解、发展、普及有很大关系。日后对日心说做出贡献的弟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才使日心说思想得以普遍理解和流传,人们也才认识到当初哥白尼新的宇宙结构理论的重要意义,称之为是哥白尼革命。
人们对哥白尼革命的通俗理解是: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是自然科学向宗教发出的的抗争宣言,他号召人们要砸碎神学的枷锁,为科学的生存权利而战,把自然科学彻底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显为人知的是,其实哥白尼本人有很强的宗教观念,他一直是服从传统的,并未想要与宗教决裂[2]。本文的后半部分将着重阐明这个问题。
将“哥白尼革命”核心意义规定为科学反对宗教的斗争源于这种认识,即哥白尼生活在中世纪后期,虽然当时文艺复兴运动已广泛兴盛于艺术领域,但教会仍统治着当时的知识界,哲学作为神学的婢女只局限于经院哲学,研究自然科学仍有严格的教义限制。因为哥白尼学说显然违背《圣经》的基本信条,肯定会受到基督教的扼制,其学说的最后完善壮大和广泛流传也必然从教义理论内部和大众心理上动摇教会对太阳和地球的解释。但人们原以为哥白尼革命是科学反抗宗教的情况是表面现象,哥白尼本人以及后来对“日心说”广泛传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历史上来看,对哥白尼革命的完成做出重要贡献的许多自然科学家,如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他们不仅没有强烈的反宗教意识,反而还是忠实的宗教徒。
哥白尼一直学习神学,教堂典事是他一生的正式职务。他在《天体运行论》序言中给教皇保罗三世的信,我们能感到他本人对其学说存在许多宗教考虑。他完全不反对宗教,他意识到日心学说可能和教会形成冲突,明确要求教会能够理解。他说,“教皇陛下,我能想到有些人在看到我此书中把宇宙的运行归为地球运动后的惊愕表情,他们认为我有这种可怕的观点应该立刻下台。我自己还没有这么自信,来忽略别人的想法;尽管我一直明白俗人的观点永远达不到哲学家的高度与深度,但我还是以为我们应摒弃原来的错误理论”。哥白尼在这封信中无不隐晦地维护上帝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宇宙系统原有的数学传统不完全可靠,“对此我思考了很多,后来我恼了,因为哲学家们并没能为所谓的造物主创造了有秩序的宇宙做出客观解释”。可见,哥白尼作为职称的神职人员对宗教怀有十分的敬畏感,也正是造物主观念推动着他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寻求真理,在他的研究过程中科学与宗教是共存且相融的。所以他科学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与宗教对抗,进而反对宗教。
第谷(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肉眼观测,完整的天文现象记录和详细的观测资料为哥白尼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拦路虎,是哥白尼革命成功的推动者之一。但他是一位保守的天文学家,他一直不愿放弃托勒密及希腊前辈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见解,仍维护教会认可的地心说体系,反对日心说理论。但另一方面他还认可哥白尼体系中的许多优点,并通过自已出色的精确观察,建起一套与日心说在数学上等同的地心说体系,捍卫了他一向忠诚的宗教传统。
开普靳(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第谷的助手、接班人,哥白尼革命的关键人物。开普勒是一位新教徒,同时又信奉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在他20岁通过了文学硕士学位考试后,仍决定留校继续学习神学。除了坚定的宗教信仰让他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进行天文观测外,新教徒为上帝而努力的信念推动着他的科学探索。在开普勒身上我们看不到科学与宗教的直接对抗,更多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和谐相处与彼此促进。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的重要人物。伽利略是近代数理实验科学之父,具有科学家的典型气质。伽利略与开普勒是朋友,虽未见过面,却长期书信来往,在捍卫哥白尼学说方面,他们的心是相通的。在他身上宗教信仰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他也受到罗马教会的宗教审判和软禁。可是伽利略始终没有与宗教进行坚决斗争的强烈动机,面对教会的强制压迫,他谨慎处理,始终持一种沉默的态度,与教会的纠纷中尽量迁就和随遇而安。而教会对待他也仅是要求他修改其学说中违背《圣经》的内部,让科学与宗教有缓和矛盾的机会而不是简单隔裂。
牛顿(1643-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哥白尼革命的最终完成者。他身上体现了宗教与科学的复杂关系。牛顿是一位忠实的基督徒,在他的力学和宇宙体系中,上帝始终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他晚年的研究工作中则主要是寻找“第一推动力”这个神秘的力量。从牛顿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科学和宗教间存在着复杂关系,不是科学和宗教的势不两立。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哥白尼革命这场天翻地覆的运动中,哥白尼及对他的理论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并没有直接与科学进行斗争、用科学来反抗宗教,也没有普通大众理解的那样他们要用科学来征服宗教的自觉意识[3]。哥白尼本人也并不是后人所评论的那样,是向宗教神学主动发出挑战的勇敢斗士。所谓的“哥白尼革命”,只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正确认识与社会改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哥白尼日心说理论的正确性,而正确的科学理论最终导致它对科学和哲学的重要意义[4]。日心说颠覆了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与世界观,历史才赋予其里程碑式的具有革命性的重要评价。
最后,借用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和哈罗德·多恩对哥白尼的一段评价来结束此文,以期加深、完善我们对哥白尼及其研究工作的理解:
哥白尼是最后一位古代天文学家,而不是第一位近代天文学家。他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他是回头盯住古希腊的天文学家,而不是要向前开拓新传统。他是托勒密的后人,而不是开普勒和牛顿的前辈。
[1]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杜平,黄元生,梁平.哥白尼的革命与胆怯[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23.
[3]黄磊.“哥白尼革命”[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0):31.
[4]张勇.“哥白尼革命难题”的哲学反思[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