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探讨

2014-08-15 00:45王小琴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思品品德课四川

王小琴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族地区的德育工作,但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综观多年来民族地区学校德育概貌,不难发现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就政治论德育”或“就教育论德育”的深厚根基。将民族地区学校思想品德课等同于政治说理,显然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影响甚微。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民族纷争不断加剧,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区位条件特殊、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四川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备受瞩目。对四川民族地区来说,稳定的基础在德育,德育的重点在学校,学校德育的难点在农村。本文拟从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后简称思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思品课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发展给予实际帮助与正确指导。

一、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分析

四川民族地区的农村学校处于少数民族人口最集中、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广大乡村和牧区,农村青少年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四川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藏、彝、羌、回、土家等少数民族人口接近500万,且集中分布于凉山、甘孜、阿坝、攀枝花等地区,因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农村中小学基本为寄宿制学校。2010年数据显示,四川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达1854所,寄宿制学生达 48.88万名,为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四川民族地区中小学思品课教师基本肩负双重任务,他们既教给学生知识,也关心照顾学生生活,培养学生懂礼貌、勤劳动、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摒弃生活陋习。小学阶段以养成教育为主,中学阶段主要传授社会和政治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等基本思想政治素养。可以说,随着信息的流通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同时我们看到,目前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品课教学有效性,没能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德育资源,降低了其有效性。

二、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四川民族地区学校基本上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品课教材,教材的特点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发展规律而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民族地区青少年而言有一定作用,但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反映的是民族地区之外的社会生活,书中提到的多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与民族地区青少年非常遥远。少数民族学生因受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影响,其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无不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在接触主流文化教育时,难免产生困惑。因此,从教材到课堂教学都很少涉及少数民族学生文化境遇的思品课,教材内容的文化类型失衡严重,少数民族学生感受不到具体、真实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难以实现。

(二)教学方法需改革创新

虽然新课改已推行了13年,但在四川民族地区现行的学校德育过程中,仍免不了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最终衡量学校道德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些标准和条文是否成功地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下,四川民族地区思品课教学活动时常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高高在上的说教,一种是表现为教育者热衷于追求热闹的活动形式,替学生安排好活动的一切(包括活动的主题、过程、结果,实践活动的内容、手段、结果、时间、空间等),不顾活动过程的组织引导、内涵提炼和评价内化。两种极端的教学形式抹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忽视了学生品德养成的内化过程,需要教师掌握更多、更新的德育教学方法,改进思品课教育实效。

(三)民族传统、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足

四川有中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经过千年的积淀和发展,藏、彝、羌等少数民族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群体行为规范、世界观、自然观、价值观、宗教信仰、道德礼仪、风俗习惯等,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资源,影响羌族学生的文化心理结构。如藏、羌等民族对神山、神林的崇拜体现了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精神;藏、彝、羌族等在节日里围着圆圈跳的锅庄舞、达体舞体现了古代先民在面对野兽攻击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围着圈相互保护的情景,彰显了少数民族历来就有团结互助的宝贵精神;描写彝族青年男女恋爱故事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等等。在民族地区学校中,最需要的就是大力挖掘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合理成分,变空洞的说理为青少年熟知的生活。

(四)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长期存在合格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学科结构不合理、知识和观念陈旧、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骨干教师缺乏等问题,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导致思品课的低效。思品课是传承和培育学生文化传统、政治意识、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任课教师作为引导者相应也需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责任意识和政治理论修养,对心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多元民族文化、人生哲学等都应有所了解。以此为参照标准来看,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品课教师水平远远达不到上述标准。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培训机会有限、自主学习愿望不强,身处偏远农牧区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思想认识都难以跟上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提高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思品课有效性的策略

(一)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情境融入思想品德课堂

从思想品德课的性质来看,它不是一套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而是致力于青少年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习得养成的课程。如果以价值灌输进行德育,民族地区思想品德课就可能表现为一种教条和教条的呈现方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反,在德育活动中简明扼要地描述少数民族青少年亲身经历过的冲突情景,请学生根据亲身经历补充情境,才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性,鼓励学生自行选择情境和活动创意,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促进学生情感和理性的投入,使之在自我教育中得到成长。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知情合一引导学生

四川民族地区思品课教学“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本社区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德育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皮亚杰、科尔伯格等教育家的道德认知理论对民族地区德育教学同样适用:学生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不尽相同,处于他律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知识性的规范,比如懂礼貌、讲卫生、讲文明等行为规范,但面对青春期的学生就必须用情感教育来代替知识灌输,否则品德教学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引起学生反感。

(三)学校与社区和谐统一,合作创建德育的优良人文环境

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因其文化和地域的特殊性,思想品德课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即“要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心理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历史,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鲁洁提出“德育社区化建设”这一观点,即“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要求确定本社区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并综合开发和联合社区内各种德育力量进行立体化、综合化的德育工作”[2]。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区为儿童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特定的社会环境氛围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学校在确立德育目标、任务、内容时要切合当地农牧区的发展、民族文化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与校外环境和活动互动合作,以和谐统一的校内外人文氛围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学习与培训相结合,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打下基础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特别提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将极大促进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但还应看到的是,教师培训是有时间、周期限制的,可谓定时、定量,参训教师自己有时不能决定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在思品课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还是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加以补充和完善。四川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应增强思想品德教育责任感,提高自我教育意识,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多读多思,认真领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整合一切有效的行动来提高思品课教学能力。

[1]王小琴,邱小芳.藏区农村中小学德育资源开发策略[J].西藏教育,2013(5):10-12.

[2]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3.

猜你喜欢
思品品德课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品课堂有效性的构建方略探析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灾后两年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