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琴,李 雅,郝 彩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情绪作为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独特的关注,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仅凭产品的质量等已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绝对性胜利。而企业员工本身提供的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尤其体现在服务性行业的职员身上,如空乘人员、医院护理人员等。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员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她们付出的体力和智力远不如付出的情感重要,即他们服务过程中的情绪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数组织要求他们的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要表现出发自内心的真诚、热情和微笑。而这正是近年来刚刚兴起的一个研究方向——情绪劳动得以被提出和引起关注的原因。情绪劳动是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后被提出来的第三类劳动,究竟什么是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有什么特点?教师是不是情绪劳动者呢?
1.情绪劳动的定义。Hochschild并将其定义为:管理好情绪以创造公众可以观察到的面部和肢体表现。也就是说,情绪的表达不再仅仅是私人的一部分,而是与工作者的工作表现评价、相关报酬及组织的绩效相联系的一种社会活动。
2.情绪劳动的特征。有关情绪劳动的研究一般认为情绪劳动具有以下特征:(1)工作者必须与顾客有高度面对面的接触,即情绪劳动是与顾客面对面或声音对声音的高度互动的产物。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人与人互动的职业中,存在着情绪的表达与控制,才有情绪劳动。(2)情绪劳动者必须在工作过程中展现出一种特定的情绪状态,而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一种有目的的情绪表达进而来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行为或态度。也可以说情绪劳动就是一种用来影响他人的劳动。(3)情绪劳动者有适当的情绪表达准则。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情绪的表达总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准则,它实质规定了什么样的情绪在什么情况下是合适的。而通过这些准则,组织是可以通过训练或监督的方式对员工的情绪活动有一定的控制。(4)情绪劳动是多维的。对情绪劳动的这四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改变或调整,就会对情绪劳动的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3.情绪劳动的策略。情绪劳动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表层扮演。研究者认为情绪是由个人的主观感受、心理反应及表情行为等构成的。表情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及语音语调等。此时情绪劳动者的内部情绪感受和心理反应并没有发生改变。情绪劳动者在表层表现时,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是脱离的,其情绪劳动的质量可能不是很好,但不失为一种情绪劳动的策略。(2)深层扮演。与表层扮演相比,深层扮演时,情绪劳动者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是一致的,他们的情绪表达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因此,这种情绪劳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采取深层扮演的情绪劳动者不容易产生像情绪失调等消极影响,而且外部表现也会更显真诚。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情绪表达策略。(3)被动深层表现。自然表现指的是工作者本身的内心感受恰好与组织所要求的情绪规则相一致,情绪劳动者不需要刻意努力就能自然而然表达出符合组织规则的情绪。例如,幼儿园的教师本身就很喜爱孩子,她完全不需要努力就会自然表现出对孩子们的关爱。(4)失调扮演。在某些情境中存在着不同情绪表达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情绪工作者既要表现出适度的情绪,又要保持内心的中性感受。
4.教师是情绪劳动者。国内确有研究指出,教师属于高情绪劳动者。基于以上对情绪劳动特点的分析,也可以将教师的情绪劳动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与人际互动时,表达组织以及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情绪过程。这种情绪的表达既包括按照工作要求、个人情绪的自然流露,还包括以伪装的方式展现其外在的情绪,以及教师尝试改变内在的感受,从而与教学工作要求的外在情绪表达一致。情绪劳动可被看作教师工作的必要成分。
1.教师的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情绪劳动是一个监控矛盾并减少矛盾的过程,即个体将自己的情绪表达与感知到的情绪表达规则进行不断地比较,如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个体将通过情绪调节策略来减少这种矛盾,从而使得情绪表达与情绪表达规则相符。由前述教师情绪劳动的策略,可得出教师情绪劳动的三种结果:(1)教师的情绪感受和学校的期望一致,教师也采取了自然表现策略;(2)教师的主观情绪和学校的情绪规则不一致,但仍努力按照学校的期望来表达情绪,即采取了后三种策略;(3)教师的内在情感和学校的情绪规则不一致,而教师仅表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三种情绪劳动结果中,第一种结果比较积极,而后两种结果则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尤其在第二种情况下,教师有很高的情绪负荷。在与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长期处在一种情绪冲突的状态,教师的情绪负荷的累积就是职业倦怠中情绪耗竭的重要来源。总之,教师的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2.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情绪劳动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认为情绪劳动一定会带来工作满意度的下降,高强度的情绪劳动才有可能导致不良结果。但国内外的研究却也部分证明了:表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深层扮演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
3.教师的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显然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约85%的心理问题与情绪不健康或情绪障碍有关。上文已指出,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耗竭有密切关系。而另有研究指出,情绪劳动的深度行为维度与情绪耗竭、焦虑及抑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并且可以预测情绪耗竭、焦虑及抑郁。
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事关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工作绩效以及个人成就感,甚至影响到整个和谐校园的建设。情绪劳动与教师的心理状态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作为高情绪劳动者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要采取适当的策略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情绪规则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教师的情绪规则即指一套规范了教师在工作场合中,例如面对学生与家长时,应该或不应该表达出何种情绪的规则。首先,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情绪规则的内涵给予明晰具体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除了教师日常的观察学习、上级或资深同事的指导这些非正式学习方式以外,有必要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中引入相应的训练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不但了解教学情绪工作中应采用的情绪规则是什么,而且能掌握相应情绪表达的方式与技巧,并最终能将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之中。这必然会极大提高教师的情绪劳动素养和使用情绪劳动策略的技巧,对降低教师的情绪劳动负荷有积极作用,进而避免情绪耗竭的出现。教师个人如果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时因地表现出恰当的情绪,将能有效降低情绪劳动的负面效应,并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持心理健康。通过情绪管理能力的培训,不但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到提升,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降低情绪劳动负荷,防止工作倦怠,提升工作满意度。
2.教师情绪涵养的自我培养和角色认同。情绪涵养高的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他人情绪的变化,能自主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时刻刻生活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而情绪涵养低的人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情绪变化,也难以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经常被不良情绪所困。因此情绪涵养的高低不但直接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同时也直接影响我们与他人建立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所以,教师也应特别注意培养自己优良的情绪涵养。个体角色认同影响情绪劳动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即角色认同越高,个体必然更易采用深层扮演和自然表现的策略,减少内心冲突的发生。角色认同越高,幸福感和满意度越高。
3.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使个体直接获得工具支持或情绪支持,有助于个体缓解工作压力和情绪负荷,使个体有一种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社会支持既可以来自家人、朋友或同事领导等的情感支持,也可以是从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获得的认知和策略支持。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有完整健全的心理咨询辅导体系,同时还要努力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和人性化的管理机制等。一旦教师出现负面情绪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情感支持和精神力量,使教师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情绪劳动中来,处理情绪劳动带来的负面效应,防止不良情绪的累积恶化,避免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维护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情绪劳动作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类劳动,正日益受到更多关注。而教师作为特殊的情绪劳动者,正确认识情绪劳动和教师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学校和教师个人采取合适的策略以维持教师心理健康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魏佳佳.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综述[R].专题研讨.
[2]韩红.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策略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
[3]李宁.初中青年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
[4]徐珍.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