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博君
侯博君/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桂林541006)。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女性有着辉煌且自由的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女性是极其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孩子都是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这也可以体现出妇女在当时的地位。妇女在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是氏族的管理者,存在神秘感,受人崇拜。但是,这段时期过后,女性的地位就一落千丈。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在其《政治学》中也有关于女性的论述,并且成了当时希腊社会的主流话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单纯指男人,女人只是感性的存在,是男人的机器,用来生育、观赏、把玩。女性是被动的,服从于男人,像机械的机器人一样。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依附,不具有独立的思想,是没有发育完整的男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逐渐意识到了女性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为她们的权利和自由斗争,从此女性运动便蓬勃发展起来。
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女性长时间处在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有关。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19世纪末受法国大革命平等与自由思想的影响,掀起了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这次运动要求两性平等,女性具有政治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平等就业权,强调男女才能上的同等,二者不存在差异。19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拥有一些特殊的素质,例如生育能力,这是女人的天性。女性步入社会后,工作与家庭的矛盾便会日益突出。当时的女权主义者就提出一种质疑,男性可以同时拥有工作与家庭,为什么女性不可以?女权主义者鼓励和支持女性要保持自身的经济独立,在劳动市场中与男性进行自由平等的竞争,男女同工同酬。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主要是女性追求在政治、经济、法律上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此次运动促使推动女性在选举权、教育权、就业权上获得了肯定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依然没有改变,女性依然依附于男性,以男性作为衡量女性的标准,追求无差别的平等,淡化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0世纪60-70年代,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揭开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的序幕,承认男女两性在生理性别上的差异,强调社会性别。劳动的性别分工自然且消除薪酬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不是男性的依附,改变女性对男性的从属。1949年法国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第二性》出版,这本书在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女权运动的圣经”。在这个时期,妇女的就业情况有所改善,能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但是女性发展依然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在平等的工作机会和母亲角色与职责之间做一个很好的平衡。在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中,女性主要争取生育权、政治参与权和教育平等。强调基于两性社会性别差异的女性意识,承认女性存在价值。
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对前两次的女性主义运动进行了批判。传统的女性主义实质都是父权制结构的,否定传统女性主义所提倡的男女平等。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要求自己。后现代女性主义强调差异基础上的平等,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特性及话语权力以及女性的思维模式,强调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应基于男女生理差异追求女性的权利、自由与发展。在第三次浪潮中,更加强调作为个体的女性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的构建,以及多文化、多类型的性别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开始以女性的视角去关注不同身份的女性在性别方面的平等、个性与特殊性。
通过对女性主义运动三次浪潮的梳理,可以明确看出女性自我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摆脱束缚和依赖的愿望愈发强烈,也越来越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女性不再一味追求男女两性的完全平等,而是追求在承认男女差异的基础上的独立发展,不论是在社会领域、家庭领域还是职业领域。
在我国,“男强女弱”“男尊女卑”这种传统的性别观念深入人心,社会舆论、影视媒体、甚至各种教材中都充满了对女性的歧视。女教师作为女性职业的一种选择,也面临着各种不平等的待遇。
在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对女教师的社会期待日益下降,女教师对自身的价值和定位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就严重影响了她们的专业发展动机、专业自觉性和专业发展期望值。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环境,学校中的其他同事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合作伙伴。从目前社会情况来看,尽管女教师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传统的性别文化依然弥漫在学校。与社会、家庭一样,学校人事环境也是以男性为中心,学科带头人、学校领导等依然是男性居多,这些都阻碍着女教师的专业发展。
“男强女弱”“男主内女主外”这种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的社会和家庭。女教师虽然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和收入,但是环境、舆论等迫使她们的生活重心依然放在家庭。因此,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经常会受到学校乃至社会的质疑,女性的事业心总比男人差,也缺乏对事业上的追求。因而,学校、教育部门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投资上,往往偏向于男性。在安排关键岗位、在职学习和培训、考核晋升时,男教师更具有优势,女教师常常被忽略。
在公办的中小学中,男教师60岁退休,女教师55岁退休。即使女教师的学历、教育教学能力、健康水平和男教师一样,但按照政策规定也得提前5年退出职场。一大批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女教师较早地离开工作岗位。女教师的平等劳动权缺乏政策的有力保障。
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岗位上,女性所占的比例较少,女教师很少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决策过程当中,女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愿望难以实现,政府也缺乏鼓励女性进入学校管理的政策。这些机会的缺乏,使得女教师只是追求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缺少对专业发展的积极追求,对职业会逐渐产生倦怠心理,职业幸福感较差。女教师只有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活动中,才会激发她们专业发展的欲望和需求。
很多女性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解决温饱的一个选择,不求多大发展与成功,只求稳定、良好待遇、有较多的空余时间来照顾家庭和孩子。女教师长期把发展眼光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中,缺乏对社会环境变化乃至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敏感性,甚至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重要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极度缺乏,导致一部分女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显得比较保守,只是单纯机械性地重复常规教学行为,缺乏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紧迫感和急切感。
传统性别文化,使女性教师失去一个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失去了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观念,使女教师失去了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要实现女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必须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构建先进的性别理念,既尊重和承认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又努力解放和发展女性,挖掘女性自身的特质和能力。强调女性立场,拿女人当女人来看待,男人当男人来看待,各司其职,各有千秋,各谋发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男女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会更加和谐、平等。其次,在构建新型的性别文化环境的过程中,要大力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鼓励传媒负起社会责任,引导人们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当前社会性别的现状,从而为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性别主流化,就是指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决策活动都考虑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含义和影响,将男女双方的需求和经验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促使男女两性的真正平等。将社会性别纳入教育决策的主流,就是要在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减少教育领域的性别歧视。第一,在教育立法、教育决策的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不能存有性别歧视与偏见,制定符合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并对具体的方案坚定不移地实施;第二,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中教育决策人员的性别平等意识,改善对女性管理者、女教师的歧视与偏见;第三,鼓励和支持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加女教师的晋升机会,倾听女教师的声音。
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构建正确的性别意识,重视女教师在学校管理、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不排挤女教师进入学校的管理阶层,肯定女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方式,创设有利于女教师发展的组织系统。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定期开展女性活动,如女性沙龙、女性兴趣小组等,关注女教师的学习愿望和需求,给予她们平等的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保障女教师沟通机制的畅通,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唤起自我发展的动机,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之外,自身的素质也会对专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女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思想,努力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支配自己的生活。从而打破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对女教师发展的限制,不依附和受支配于男性,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保持女教师的独特价值与魅力。
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西方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为我国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
[2]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李银河.女性权利的崛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 刘文沛.亚里士多德视阈中的女性与政治——基于《政治学》一书的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 高雯.当代中国女性价值观研究及其新开展[J].学术论坛,2012(5).
[6] 余秀兰.教育与社会性别角色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