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外语教育的启示

2014-08-15 00:45宋利强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外语全球化国际化

宋利强

宋利强/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河南平顶山467036)。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概念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1],其国际化水平也逐年提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应对世界文化冲击的有效方式之一[2]。当今国际化背景下信息、通讯、贸易等的形成过程既离不开高等教育,又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3]。因此,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对于培养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从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要加强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自身建设,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就必须考虑其动态发展和多元化的特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却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Butts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应具有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20世纪80年代后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也逐渐清晰起来,如,Van de Water认为是“在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所进行的各种活动、项目和服务”[5]。随后,Jane Knight等人将国际化、跨文化与教育、科研和服务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界定从在实践中融入国际化发展到两者的完全结合和互相交融,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阶段,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的学者认为应致力于提高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有的学者强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推进国际化的进程,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家、教育机构以及个人的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外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美国政府高度强调其在全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一直将其视为战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国教育部门首先制定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确定了外语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明确了交际、文化、衔接、比较和社群的外语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其他语言文化,树立全球化意识。《高等教育国会法案》的通过使政府加大了在外语教育方面的投入,从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支持,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和法律基础。另外,美国采用了“迎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外语教育模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美国的跨国学生交流一直处于输出国的地位。但为了避免故步自封,美国开始重视跨国学生的双向流动,不仅以其优秀的教育资源大量吸引外国留学生,而且大力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从而开发民众的国际能力,提高民众的外语能力,增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另一方面,随着文化冲突的呈现,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从政治经济霸主地位和英语强势影响的思维转向重视语言学习的文化内涵,强调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为此,国会通过了《美国竞争法案》《高等教育机会法》等一系列法案,强化外语教育,通过设置奖学金等方式来推进外国语言文化研究。

世界其他国家也同样认识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纷纷革新教育理念,调整外语教育政策,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如,韩国政府于1995年提出了教改方案,澳大利亚与2005年大力倡导“全球化课程”,2002年,英国制定并推行了《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这些国家无不强调外语教育、国际教育、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实际上,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外语能力的提高,增强国际化意识,从而破除语言障碍、填补文化鸿沟,增加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三、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出现了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稳步增强,GDP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经济增长速度也依然处于世界前列,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愈加明显[6]。但我国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科技创新明显滞后,经济升级刻不容缓,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不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完全适应国际变化的新进程,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我国尚属于教育服务输入型高等教育体系,这虽然带来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培养了更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但人才外流现象也不容忽视,教育主权也不可避免地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害,文化认同的丧失更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课程的开设也普遍不足,原版英语教材的引进尚不普及,加上教育体制的差异,我国一些高等院校所颁发的学位在西方国家中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因此,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着与国际接轨的重大挑战。同时,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也应该转变知识传授型的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大视野、复合型的应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挑战。

四、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视、对国际化视野的倡导以及所推行的政策、措施、法规和方案等,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意义。我国应正视所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大力推进外语教育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

第一,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应该具有包容性。连处于全球政治经济霸主地位的美国,都对“9·11”事件进行反思,汲取教训,转而重视世界其他语言文化的学习,通过“国家安全语言”计划,鼓励和支持外语教育。对我国来说,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因为,GDP并不是“大国崛起”的唯一衡量标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跨文化交流更是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外语语种无非是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其中英语比重最大,日语次之,而对与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的学习者则少之又少,这根本无法满足中国与相关国家交流的现实需求。我国应该参考美国的做法,通过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大力发展外语教育,鼓励国民对其国家的语言文化进行学习,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软实力。

第二,教学内容应丰富国际化元素。我国各高等院校应大力引进外语原版教材,增加国际化课程的内容,改变优先选择本土出版的外语教材的固有模式。教材编写应该体现世界最新的资料和观点,内容上应该更多关照除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其他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和价值观等,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培养国际化意识。

第三,要坚决维护教育主权,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在引进国际化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强化民族认同感,教育主权不容侵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课程可以借鉴大量的国外教学案例,但必须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国情,要摈弃不加分析完全照搬的做法。关于人才流动方面,在鼓励学生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吸引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改变我国教育输入国的不良现状。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了动态发展和多元化的特点,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本土的国际化水平,以满足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的需要。由于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应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1] 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6-34.

[2]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65.

[3] 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的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32.

[4] Butts,R.F..America’s Rol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Perspective on Thirty Years.Chicago: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1969:1-10.

[5] Arum,S..“The Case for Diffu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1,1998:12-16.

[6] 袁圣军,符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挑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0):36.

猜你喜欢
外语全球化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全球化陷阱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